波动数值模拟稳定性的若干问题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qlq329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发展波动反演技术,需研究稳定、高效、高精度并在整个反演区具有一致精度的波动正演数值方法。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波动数值模拟中高阶人工边界引发失稳的机理和稳定实现的措施。(1)从局域角度阐明人工边界引发的高频振荡失稳机理,边界和内域方程两者支持群速度指向内域的高频平面谐波。本文首先针对SH波动集中质量有限元模拟,
其他文献
1研究背景及意义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M_W7.9大地震是我国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以来最大的破坏性地震,造成69 180人死亡、374 008人受伤、17 406人下落不明和1 000多万人口受灾,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震后,大量学者对本次大地震的孕震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虽说,这些研究让人们对汶川地震的震源机制有了较全面的认
微震,是指由岩石破裂或流体扰动产生微小的震动。广义上的微震可以分为两大类:工程生产上的微震动和自然产生的微地震。微震动是由人为生产施工导致岩石破裂产生的。微地震是
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获得科学可靠的余震预测结果,始终是地震预测研究的前沿课题。针对新近发展的Omi-R-J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以及相比于传统的Reseanberg-Jones(R-J)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拟合、余震预测效能上的差异等问题,本研究以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为例,利用多时间窗的连续滑动拟合、预测和检验,以及通过构建重采样随机地震序列目录的系统检验等方式,开展了应用研究和比较研
地震灾害突发性强,涉及面广、破坏性大,因此地震灾后重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地震频发国家的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地震灾后重建大致可以分成过渡性安置、恢复重建和发展重
国家“十二五”计划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极低频探地工程地震预测分系统”是近代无线电极低频、超低频技术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最新产物.该项目在首都圈和南北
一、组织机构(一)主办单位中国土地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二)承办及技术支持
本文在长期研究地温、地震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强震发生前,在降水异常场和地温距平上有典型的演变规律,总结出了中国大陆强震月季预测的三步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学会(局)、会员单位、全体会员:中国地震学会第9届常务理事会第8次常务理事会决定,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16次学术大会将于2
地磁日变形态异常主要是指其垂直分量日变的"双低点"或"低点位移"异常。判别指标一是在相对磁静日单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出现"双低点"异常;二是同日出现"双低点"异常的台站在空间上大致沿区域地磁台站地磁垂直分量日变"低点位移"分界线。本文首先通过对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磁台站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的分析,严格按照地磁垂直分量日变
数字化观测以来,尤其是实现地磁秒数据观测后,地磁极化法被普遍认为是震磁异常提取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同时也取得了很多成功震例。已有观测和分析表明,当信号源自高空电离层(磁层)时,ULF磁场极化值Yzh通常小于1,而来自孕震区ULF磁场极化值Yzh≥1,因此,认为极化值是区别源于空间电离层(磁层)的地磁脉动与源于地下岩石层的震磁辐射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