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改变了香港,也必将改变中国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新移民
  曾有一首歌,传唱大江南北。那是民谣歌手艾敬唱的《我的1997》:
  “1997快点儿到吧/八百伴衣服究竟怎么样/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磡体育馆/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场……”
  如今1997年已过去十四个年头,香港跟内地关系越来越密切。通过“自由行”,“我可以去香港”早已成了一部分内地人的日常生活。还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人,通过单程证、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才计划、资本投资、读书等管道,到香港定居。对于本港土著及老移民而言,这部分尚未在香港居住满七年的内地人,被称为“新移民”。
  新移民在香港生活如何?请看《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梳理的香港新移民轨迹,香港一号移民、诗人廖伟棠讲述的文化移民故事,本刊记者描绘的香港天水围一带底层移民的生活现状,以及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记录的新移民融入香港社会的经历。最后,我们还探讨了香港本土社会对于新移民的复杂态度。
  香港是一扇窗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开放社会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冲突与包容。
  香港是一个梦想,我们希望从中发现优良城市秩序、弥合族群分歧的治理之道。
  
  内地新移民正成为香港社会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在建立一种新的话语权的同时,已逐渐成为法治和民主自由的载体,改变着今日的香港,而在将来,他们也必将改变了整个中国发展的轨迹。这也许是历史的意外,但也是中华民族的福气。
  
  在香港历史上,出现过一次又一次的“大熔炉效应”,它不仅熔合了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也让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人都有机会在这个小岛上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改变了香港的体质,也意外地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轨迹。
  香港上一次的大规模移民是在1949年。由于政治的剧变,导致数百万人从中国不同的角落移居香港,从董建华的家族到邵逸夫,再到李嘉诚,这批移民在随后的几十年内改变了香港,让这个英国人统治的小城市,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东方明珠”。而在1997年,它打破了西方媒体所说的“香港之死”的悲观预测,上升成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从而取代东京,成为中国经济融进全球化浪潮的桥头堡。
  正是这样的经济剧变,导致了新一波的移民潮,从中国的各地来到这个岛屿的新移民,和这个岛屿进行着奇特的互动,并且开创了一个难以预测的未来。
  
  一个新的话语权的出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启了香港面对中国内地的一道门。1978年底,十三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和全球华人社会的关系出现变化,过去被视为危险的“海外关系”,突然成为一种正面的关系,这让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国人有机会来到这个有待解放的“白区”来探亲,或是从此定居这儿。
  一些过去被监禁的国民党囚犯,也被释放到香港,他们有些人遭到台湾当局的拒绝,因而只能待在香港。也有一些是来自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等地的华人,在1949年建国之初曾热情洋溢地回到祖国大陆,参与国家建设,但却历经“反右”与“文革”的折腾,也逐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到了香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聚居在北角和美孚新村一带,也成为了香港社会的一员。
  当然更多的新移民是和政治没有直接关系的,他们只是由于家属曾经和香港或海外有某种机缘,因利乘便,早在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内地只打开了门缝的时候,就来到了这个岛屿生活,成为香港人口统计中的数字。他们大多是来自广东、福建的农村,受教育水平不高。在香港住在深水埗、大角嘴等新移民集居之处,房租便宜,担任底层的工作,当大厦的管理员,或在建筑工地当苦工,做一些本地人不太做、或不愿做的工作。
  随着八十年代香港经济的转型,大量的港人去了珠三角投资及工作,这也导致了两地联姻的“井喷”现象,也理所当然地产生了不少“粤港合作”的“80后婴儿潮”。越来越多的人潮,往来于香港与内地之间,也不断交换生命的碎片。
  在1997年回归前后,这样的交流上升到新的高峰。过去的生命碎片,成为了新的权力板块。
  新一波的来港移民,不再是局限于广东,而是遍及全国各地。各省和自治区,都有自己的驻港单位,它们都重视香港这个对外的窗口,在资金和资讯方面,都需要香港所扮演的角色。他们不再是那些来自广东乡下的底层移民,而是可能身怀巨款、与权力部门关系千丝万缕,这样的群体在香港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刻,全球化的浪潮澎湃,中国前往全球先进国家留学的精英,毕业后不少也来到这个岛屿城市,体会这个刚刚回归祖国怀抱的城市生活,尤其在金融界和投资银行业,说普通话的声音,逐渐代替了过去这个行业被英语所垄断的格局,代表了一个新的话语权的出现。到了最近这几年,金融的监管机构和经济游戏规则的决策权,也不可逆转地落在来自中国“海归派”精英的手上。
  
  从穷苦的底层到豪气的高层
  李小加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英文系,后来去了美国念新闻和法律,在西方金融界工作多年。今年他出任香港证券交易所的行政总裁,权倾一时,成为香港金融界的高层领导人,也是第一位内地背景的精英主管香港金融的平台,年薪高达720万港元。
  事实上,香港已经成为了中国“海归派”的最爱。从纽约到伦敦,从巴黎到东京,中国受过最好的海外教育的新一代,都发现香港的奇妙吸引力。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有法治、也最有新闻自由的城市。这儿也是离开北京、上海、广州最近的国际城市,当然也吸引了这些共和国宠儿。他们住在过去只有白人才住的半山豪宅,在兰桂坊的酒吧,在那些必须穿上正装才能进去的高级俱乐部,过去都只是说英文的国际专业人士的最爱,但如今却越来越多地响起了说普通话的声音。
  在大学校园也是如此。香港大学的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近年也请来内地资深媒体人钱钢担任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钱钢在中国内地曾任记者多年,他写的《唐山大地震》,成为香港中学教科书中的范文。他也曾任《南方周末》的常务副主编,对中国的媒体生态很熟悉,他很有可能在香港培养出新一代的中国记者。
  这些有内地背景的精英,很快就改变了这个城市的风貌。香港长期以来被西方专业精英所垄断的经济权力版图,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化的、但也是很有中国情怀的海归派精英,以李小加为代表;汇合了来自中国的专业人士,以钱钢为代表,他们开始在这个城市展示他们的权力肌肉,从商业到学术界,都可以看到中国内地新移民的足迹。
  在香港交响乐团,乐手的名字是汉语拼音的团员,几乎接近一半。竞逐下届香港管弦乐团指挥(音乐总监)的过程中,来自上海、留学德国的吕嘉,被视为呼声最高的候选人之一。事实上,他目前正在澳门交响乐团担任指挥,也受到香港乐评人的好评。
  在香港的医院,也出现越来越多中国海归派的医生和研究人员,更不要说在香港的大学校园,中国的海归派,已经是身居要位。这些知识新移民,了解国际的游戏规则,也了解中国的国情,因而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桥梁。
  这座桥梁也通往新的财富之路。香港这几年成为了中国企业上市集资的重要战略重地,不少海归派就在其间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这也当然和中国的经济崛起有关。中国的经济,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香港作为一个经济自由和落实法治的城市,也跃升为全球企业上市集资金额最高的的城市。
  到了最近这几年,还出现了投资移民的政策安排。中国一些“先富起来”的上层阶层,也喜欢换个身份。他们不仅来香港定居,生孩子,还喜欢炒楼,将香港的房子,在这两年间炒到历史的新高点,也将一些过去被视为只是中产阶层安身立命的地区,如太古城、又一城等,也炒成了豪宅,平均的价格,已超过了一万港元一平方英尺(约十万元一平米)。这也和香港人的收入水平脱钩,让香港的中产阶层望楼兴叹。
  也就是说,在三十年间,内地新移民在香港的形象,从穷苦的底层到豪气的高层,反映了中国政治和经济权力板块的移动。他们在香港的位置,也映照出时代的变化,展现了中国从锁国到融入全球化浪潮的成果。
  
  未来中国的改革之源
  不容忽视的是这十几年间,中国新一代的大学生,在香港校园造成的冲击。尽管在大学本科中,来自内地的学生的比率还不是很高,但在研究生里,内地生已是占了绝大多数。从香港大学到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的八所大学的中国内地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一个群体,他们求学香港,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学术氛围。他们之中,除了公费来读书的尖子生之外,还有不少是私费来港攻读学位。这些每年数以万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也留在香港工作,或是去欧美国家留学,然后再重返香港,他们肯定对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命运轨迹会带来巨大而又微妙的影响。
  比如才在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所毕业的贾选凝,是典型的中国80后,她的大学本科是在北京念的。在香港拿到硕士后,在《文汇报》出任副刊记者,但也在香港电台参与节目广播。她最近在香港著名的《信报》写一个有关城市感情的专栏《心经》,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
  正在香港大学念经济的90后同学素珊说,她来到香港后,发现了一些过去根本看不到的书和电影,这也因此改变了她的职业生涯规划,她决定在香港考研究生,争取更深入地去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
  这些二十来岁的中国新一代,都会不断进行香港和内地的比较,并对内地的制度创新作出思考。拥有香港生活经验的他们,每天都在比较两地的差异,为什么在法治、言论自由与城市管理的水平上,内地和香港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出入两个系统,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有点滴在心头的反思。
  这些反思到最后也许会成为中国改革的力量之源。如果香港可以,为什么中国内地不可以?如果香港可以落实法治,那么中国内地就理应对推动法治更有信心。如果香港的言论自由并没有带来什么祸害,中国内地就更应有信心将那些重重的限制减少、消除。当两地的这些对比不断出现时,它也会化为一股沛然的、莫之能御的力量,走进千万的人心中。
  另一方面,香港的中国内地新移民,也强化了香港对北京的认同感和主体意识。他们在中国成长的经验,对国家的认同,都有一种感染力量,使中国在香港和国际社会的地位上升。每天在香港电视上出现的中国国歌,成为香港国民教育的主旋律。香港一些高端的、富裕的、也在专业上很有成就的新移民,却是超越了香港某些媒体所说的“洗脑”,而是在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展现了对中国命运的承担。爱国不是被动地“唱好”,而是要主动寻找变革的新路径。
  也就是在香港全新的平台上,新移民挥别原来的“路径依赖”,寻找超越过去既成体制的理念与实践,在国际化的香港,发现中国改革的最新灵感。
  这也使香港的新移民社会洋溢着全新的动力。有些充满抱负的新移民甚至考虑要在香港的民主政治格局中参选,香港作为中国的民主先声,也有了内地元素掺杂其间。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香港的中国内地新移民,将成为法治和民主自由的载体,他们改变了香港,也会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轨迹。这也许是历史的意外,但也是中华民族的福气,在香港与内地人民交换生命碎片的过程中,也必将淬炼一个新的香港。
  (作者系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
  
  新移民入境渠道
  单程通行证
  单程证赴港制度从1980年代开始。现在每日配额是150个,60个配额分配予符合香港居留权资格的儿童,30个配额分配给长期分隔两地的配偶,60个配额则分配予下列申请人:不论年期分隔两地的配偶;内地无依靠的儿童来港澳投靠亲属;内地居民来港澳照顾无依靠的父母;内地无依靠老人来港澳投靠亲属;来港澳承继直系亲属产业的人士。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自2003年7月 15日起实施 ,引入来自不同行业和具有认可资历的内地优秀人才和专才来港工作。截至2010年底,香港入境处共收到47471 宗来港工作申请,主要行业包括学术研究和教育、商业和贸易,以及艺术及文化。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
  根据在2006年6月推出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无须先获本地雇主聘任,便可申请来港定居。截至2010年底,香港入境处共收到5045份申请。在已举行的17次甄选中,共有1808名申请人成功获分配名额:当中1672名来自“综合计分制”,来自“成就计分制”的则有136 名。
  
  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
  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在2003年10月推出,旨在让那些把资金带来香港,但不会在港参与经营任何业务的人士(即资本投资者)来港居留。截至2010年底,香港入境处共收到16600宗申请。8924名申请人已按照计划规定作出所需投资,并已获正式批准在港居住。
  
  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
  香港入境处于2008年5月推出“非本地毕业生留港 /回港就业安排”,以进一步吸引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及回港工作,借以提升香港的人力资源及竞争力,并提高香港对非本地学生的吸引力。截至2010年底,已有10101名非本地毕业生根据此安排获批准留港/回港工作。(资料整理:实习生 曾明瑞)
其他文献
每年11月份到了吃蟹的高潮季。这时候我们都要四处吃蟹,去太湖,阳澄湖,高郵湖,在名贵的餐厅吃,在街边小馆子吃,也在家里吃,吃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蒸了吃,煮了吃,醉了吃,当然也把蟹膏蟹黄取出来下酒吃。  在陈晓卿导演的《风味人间》第一集中,最馋人的一种食物叫:秃黄油。当金黄色的蟹膏蟹黄浇到米饭上时,我感觉听到了一亿多人的口水吞咽声。  秃黄油,在美食行业已经不算是一个新鲜吃法了。但是更多的人对秃黄油还
全球进入新兴市场的热钱可望达6720亿美元,股市俨然已成新泡沫。由于各国以政府债务的扩增为手段,以“量化宽松”之名印钞救经济。政府债务暴增35%。通胀明影挥之不去。    金钱是个好东西,它可以让人购买需要购买的物品,可以刺激不景气;但在另一种情境下,金钱却可能一翻转,变成是一切问题的渊薮。  而今天,就是这样的情境。开年迄今,全球股市延续去年底的走势一路上涨,美欧等已开发国家也都出现所谓“复苏论
凤凰卫视从4月5日开始在凤凰网站上以视频形式推出中国首个同性恋主题节目《同性相连》,这个节目计划每周播出一次,每次一小时,总共播出12集。  节目制作人刚刚说:“在中国大城市,同性恋者其实和你我一样,参加体育锻炼、游泳、上班、唱卡拉OK,他们聚在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27岁的Didier郑(同志身份)成为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曾留学法国的他此前在一家救助艾滋孤儿、防治艾滋病的公益组织工作。  凤凰的
从新加坡举国对她的哀悼和怀念中可以看到,半个世纪来一直保持低调,做个“李光耀夫人”的柯玉芝是有过光辉灿烂的一生,甚至提醒了人们更深一层去认识新加坡所走过的一段艰苦的建国历程。不少新加坡人尊称柯玉芝为“国母”,是贴切不过,不只是因为她是“李光耀夫人”,更因为新加坡的成功元素里有着她的温柔而刚毅的气质。  2010年10月2日,新加坡政府对外宣布,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的夫人柯玉芝当天逝世,享年89岁。  
呜呜祖拉    人们形容被呜呜祖拉包围的赛场,犹如在无数蜜蜂扇动翅膀的蜂巢内。呜呜祖拉(又译嗡嗡祖拉、呼呼塞拉)是一种1米多长的喇叭,在古老的非洲用于召集部族成员集会。20世纪90年代时,成为伴随南非足球成长的重要助威方式。不仅大多数球迷对呜呜祖拉有意见,它也给比赛的球员在场上与队友或教练间的沟通制造了困难。国际足联对待争议,给了呜呜祖拉非常肯定的支持,他们认为作为南非文化的一个象征,呜呜祖拉应该
她吃完甜食,吐着舌头的开朗笑容,60年来始终如一。原来快乐很简单……    前不久有个新闻引起人们注意,日本出现了偷遍关西一带“不二家糖果”的“牛奶妹大盗”,“绑架”了10座高110厘米、重约10公斤的牛奶妹PEKO,引发社会一阵轩然大波。  当然,偷窃绝对是不对的行为,但我们能理解想将牛奶妹占为已有的欲望,毕竟所有人都希望快乐过生活。有着60年俏皮表情的PEKO,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欢乐世界,这
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而理想色彩过重的人,在牺牲自己的时候,牺牲起别人也轻而易举。因此,一个提倡“利他”的社会,结果往往只能造就一个伪善主义社会。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钱理群发明的,描述当下一种大学生的类型,最近变得很流行。今年七月底,《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题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的文章,深度分析了中国式好学生和美国式好学生的同与不同。  钱先生
时装是女人永远热门的话题。又将迎来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这一季中又有哪些颜色和时尚元素进入设计大师的法眼?让我们跟随本文,来到2007年春夏法国巴黎高级女装展秀场,寻找这个春天的时尚答案。    Dior(迪奥)    白面妆、和服、刺绣、锦鲤、樱花……这两季以来持续在时尚界发烧的东瀛艺伎元素,2007年春在迪奥的秀场上得到了登峰造极的极致发挥。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除了大胆运用艳丽明亮的东方色彩,最特
50年前的6月16日,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乘坐前苏联“东方6号”飞向太空,成为世界上首位女性宇航员。返回人间后,她被捧为无产阶级的英雄、男女平等的象征、国家英雄。走访捷列什科娃的故乡和亲属,发现表象下也掩盖着一些疑问。  工作地  我跟着工厂负责人,穿过长长的走廊、爬上数不清的楼梯。缕缕日光,透过脏兮兮的窗玻璃,投射在绿色的墙壁上,我感觉自己好像被困在一个巨大的水族馆、或者一大箱肉冻里。  战战兢
美国政治家们频繁出席各种公众活动,为不满他们政见的人提供了可趁之机。以下10人的枪口都对准了政治人物,不论是否刺杀成功,他们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理查德·劳伦斯 1835年    理查德·劳伦斯不是第一个刺杀美国总统成功的人,但是他是最先实施过行动的。劳伦斯是名有精神障碍的房屋粉刷匠,他幻想自己是英国国王理查德二三世(King Richard Ⅲ of England),必须杀死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