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惯用模式”研究——以威尔第《西蒙·波卡内格拉》Ⅰ.6—7为个案

来源 :音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_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19世纪意大利歌剧,试探其时之创作是否有模式可循。如有,其创作模式是如何影响脚本作家和作曲家创作脚本和音乐的?文章对“惯用模式”的总结,采用场景具体分析,深入认识这一历史性的研究方法,并涉及歌剧场景中音乐与戏剧、歌词格律(Metrica)与音乐创作的关系以及版本比较等歌剧研究中较为关键的方面。
其他文献
耒阳市地处衡阳盆地南界,五岭山脉北端,地势自东南向西北波浪式倾斜,中部和西北地势低平,岗地与平原相间,为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带。
自2016年第3、4期(5月15日、7月15日)连续开办“丝绸之路与当代音乐学术”专题栏目之后,围绕丝绸之路历史事项的当代解读这一命题,我刊编辑部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于2016年11月19日又在安徽芜湖市铁山宾馆联合举办了同一命题的学术论坛。
2016年11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舞蹈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六届年会,以及第六届音乐评论“学会奖”和由本刊参与主办的第七届“人音社杯”音乐书评征文活动的评奖,同时在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举办。
大司空遗址是殷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30年代,历史语言研究所就曾在大司空东南地进行大规模的发掘,不仅清理了一批墓葬、房基、灰坑、窖穴,而且还清理了部分与铸铜有关的遗迹,获得了包括铸范在内的一批遗物。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为配合豫北纱厂的基本建设,曾在大司空村东地和南地进行了多次发掘,
期刊
期刊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1985年11月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南距淮河约4、北距北肥河约2.5公里(图一)。双墩遗址位于双墩村北200米的台地上,台地呈三角形,为该遗址的中心范围,保存面积约12000平方米。遗址地表为历代乱葬堆,坟茔空隙间为现代农田。遗址上层和四周均遭到破坏,东侧破坏更为严重。
音乐曲式的个性化现象在不同角度的体现由来已久。19世纪的曲式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当时真正的个性化曲式终究是罕见的。随着量的逐步积累,该领域在20世纪产生了质的变化。这一结果在音乐思维演进的总体趋势上来说是合理的。目前的情况可以提纲式地概括如下:典型化自洽性曲式的构成是近代音乐(17—19世纪)的符号,而向个性化创造性曲式的过渡是现代音乐(20世纪)的标志。
期刊
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匍益,不仅造型独具匠心,堪称一绝,而且铭文所载史料异常重要,价值更高。此前发表的简报,因作者水平所限,存在一些错误,需作更正与补充,加之当时因限于篇幅,诸多问题没能展开讨论,故而续写此文加以阐述,并试图对铭文反映的先秦规聘礼进行考察研究。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