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阴极浆料内导电粒子动态分布的可视化

来源 :化工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9891210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电阻层析成像(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ERT)技术具有非扰动、无辐射、可视化等优点,本文基于该技术提出了一套能够实现锂离子电池阴极浆料粒子分布特性的可视化在线监测系统.ERT监测系统包括阻抗分析仪(impedance analyzer,IM3570,HIOKI)、计算机(PC)、多路复用器(34970A,Agilent)和8电极传感器.在实验中,搅拌器搅拌速度为720r/min,搅拌时间在360s以内,激励电流的频率为f=1kHz,幅值为1mA.电流输入采用相间激励法,从而获得20组测量电压数据.另外,基于总变差(total variation,TV)正则化的PD-IPM算法重构了ERT图像,同时,定义了电导率平均值(σ—)ave和均方差s来定量分析ERT重构图像.此外,为了定性和定量验证ERT测量系统的可行性,分别采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方法和电阻抗谱(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方法.对比结果表明,①ERT重构图像和SEM表观形貌图像基本一致,当搅拌时间t<120s时,SEM表观形貌图像中粒子凝聚较为严重,ERT重构图像中颜色变化明显;当t≥120s时,SEM表观形貌图像中粒子趋于分散,ERT重构图像中颜色呈现较为单一的橙色.②EIS中的电阻Z′和电抗Z″变化的变化量与(σ—)ave和s的变化量相符合,并且阴极浆料的电化学特性能够与ERT重构图像相互对应.因此,基于ERT的锂离子电池阴极浆料分布特性的动态可视化监测系统具有可行性,能够应用于阴极浆料实际工程制备的在线动态监测.
其他文献
当下社会高速发展,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而城镇排水系统面临老旧、设计不合理、倒灌等问题,城镇排水系统与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愈发突出,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成为关注焦点.以广州白云项目五个城中村污水治理工程为依托,对大石岗村污水管防倒灌施工方法进行研究.由于大石岗村1号和2号泵站之间设计流量不匹配,1号泵站一旦运行,即造成市政主管网长期处于较高水位,加之广州雨水丰富,经常出现污水反灌入新建污水管网,甚至出现溢流冒出现象.污水井内水位较高作业困难,有害气体超标,通过采用一系列
以高效、紧凑、轻质的航空燃油换热器为研究背景,对影响微小通道换热和压力性能的多种工况条件和结构参数进行探究和优化.应用Taguchi方法的正交实验设计和损失函数分析,得到不同因子对性能指标的贡献度和影响规律,并通过可加性检验证明结论具有统计显著性.结果显示,入口流速和通道流型对微小通道传热和压力性能的贡献度最大,通道流型选择圆柱旋涡发生器通道能获得最佳综合性能.此外发现,换热过程中工质的物性变化会影响普朗特数计算,导致多种传热压力性能和综合性能的评价指标有不同影响规律和不同优化参数组合,因此研究时需要根据
铜硫矿石是硫化矿中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且分布广泛.黄铜矿、黄铁矿是铜硫矿石中典型的硫化矿物,浮选是从此类矿石中获取铜和硫的重要粗加工环节,铜硫分离是铜硫矿石浮选的共性问题和重难点.从铜硫分离的难点出发,结合国内外有关铜硫分离药剂的研究成果,综合评述了近年来铜硫浮选分离捕收剂和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开发低毒、廉价、高选择性的浮选药剂,发挥组合药剂的协同作用,将成为铜硫矿石有效分离研究领域的重点以及发展方向.
为进一步提升等截面微通道热沉的散热性能,本文设计了双进口-单出口型微通道热沉,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入口上侧边布置、左侧边布置以及不同入口角度时去离子水在微通道热沉内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结果表明,进出口布置方式对微散热器内各通道流量分配有很大影响,而流量分配直接影响热沉的温度分布.入口上下侧边布置时流体的分布更加均匀,热沉的热阻和泵功较小.入口角度的减小降低了热沉底面温度,并使底面温度更加均匀.当Re=365时,θ=45°的底面最高温度比θ=90°时降低了1.91℃,但泵功却显著增大.
针对目前油田高含水油水两相流流动复杂、通常存在于密闭管道难于在线检测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管内相分隔的高含水油水两相流双参数测量方法.通过旋流器将难以测量的细小、分散油滴集中到管道中心,形成油芯-水环的相分隔状态,引入轴向压差和径向压差,建立两个差压之比的实验关联式,结合电磁流量计和差压方法测量总流量和含水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差压的取压位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开展油水两相流双参数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84%~100%高含水率范围内,油水总流量和含水率的测量误差几乎都在±5%以内.这为高含水油水两相
利用一种改进的高时空分辨率相移干涉仪,探究跨/超临界射流过程中不同于亚临界条件下的射流特性,测量了不同跨/超临界射流过程中相变化界面的瞬态密度场.相移干涉仪采用马赫-曾德尔型干涉仪的基本排布,通过像素阵列掩模法实现了传感器同时获得多相位的干涉图像,空间分辨率可达3.45μm,时间分辨率可达0.001s.实验中通过相移干涉仪实现了对液相-超临界相、超临界-气相射流过程的可视化研究,实时定量化测量了瞬态密度场.结果表明,液相流体射流到超临界环境中(pr=1.01,Re=79.738),射流界面不会产生类似亚临
长距离油气输运管道运行工况复杂,事故频发,冲蚀腐蚀是导致管道局部失效的典型问题之一,受多因素作用影响.为探究管道钢冲蚀腐蚀多因素影响机制,通过全因子实验设计方法,量化比较了包含不同颗粒浓度、冲击角度、氯离子浓度和pH的多变量系统中单一因素和因素间相互作用对X80管道钢冲蚀腐蚀损失的影响效应,并分析了它们的显著性与方向性.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4个单一因素对冲蚀腐蚀损失均有显著影响,其中颗粒浓度和氯离子浓度与冲蚀腐蚀损失正相关,pH和冲击角度与冲蚀腐蚀损失负相关;因素间协同作用中只有颗粒浓度与氯离子浓度之间的
针对气液两相环状流液膜参数溯源问题,设计了一种液膜在线提取装置和基于液膜质量流量测量的夹带率测量方法.该装置利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对储液箱液位进行实时监测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利用单片机控制抽气泵开关实现对环状流多孔渗水介质管段内外差压调节控制液膜析出速率,使用换向器实现计量和废液管路切换并记录两次切换之间的时间间隔.利用精密电子天平对取出液膜进行称重测量,结合记录时间和液相质量流量计测量结果实现液膜质量流量和液滴夹带率等参数的测量.在小口径高精度气液两相流模拟装置进行了75组实流验证实验,并结合两种典型夹带率
环雾状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领域,其内部流场测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光学图像法和高速摄影技术对撞针式喷嘴的雾化特性进行了测量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基于雾化混合的环雾状流中夹带液滴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喷雾进行可视化,采用单帧单曝光法对液滴尺寸和速度信息进行提取.研究发现,液滴速度随轴向距离增大呈衰减趋势,且相同轴向距离(约在径向位置10mm处)条件下,速度达到峰值;液滴索泰尔平均直径(SMD)随喷嘴孔径d0的增大而增大,并与液相质量流量ml和喷嘴上下游压差?p均呈负相关;另外,在环雾状流环境中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采用大涡模拟(LES)和拉格朗日颗粒追踪技术计算了Rushton涡轮搅拌槽内流场特性及三种St颗粒的运动行为.平均流场(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颗粒速度及浓度分布方面与实验值的吻合度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搅拌流场及颗粒运动均呈现循环流特性,当转速N=313r/min不变时,St=0.24的小颗粒几乎实现了均匀分布;而St=37.3的大颗粒与流体的跟随性较差,底部沉积率较高,容器顶部会出现一定的颗粒空白区.叶轮附近产生一系列的湍流涡结构,并且由于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