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与三氧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sm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与三氧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至2020年因三叉神经痛接受治疗的病人诊疗信息,按手术方法分为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组14例和三氧注射治疗(ozone therapy,OT)组13例;并进行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疼痛评分,评估病人疼痛(pain)和麻木(numbness)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前VAS,BNI(P)和BNI(N)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VAS和BNI(P)评分均降低;但OT组高于PRT组.治疗后BNI(N)评分OT组均低于PRT组.随访期间PRT组2例疼痛复发,病人均有麻木症状;OT组5例病人偶发轻微疼痛,均无麻木症状.结论:OT和PRT均可缓解三叉神经痛,OT缓解疼痛的效果略低于PRT,但OT组的病人术后麻木程度低于PRT组.
其他文献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果出炉,大卫·朱利叶斯 (David Julius) 教授和阿登·帕塔普蒂安 (Ardem Patapoutian) 教授因先后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共同获奖.他们的突破性发现,为我们对热觉、冷觉和机械刺激感知形成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1].
期刊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中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达533/10万,占全部死亡的86.6%[1].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5)显示,2015年中国慢性病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为2.8亿人年,占总DALY的81.3%[2],慢性病严重吞噬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加强慢性病防控尤为重要.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也是实现和维护人群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常分为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3].卫生资源的拥有量与人群健康水平
目的了解我国成人大骨节病现症患者的口服药物治疗情况,以期为大骨节病治疗药物筛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为大骨节病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地方病防治项目",收集我国11个省(自治区,简称省份)2006 - 2017年成人大骨节病现症患者口服药物治疗信息,分析治疗覆盖情况的时间和地区分布,并对不同病情分度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2006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管一期缝合术(LC+LCBDE+PDC)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方法,首选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仍存在着争议.本研究采用了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21年3月华润武钢总医院肝胆外科采取微创手术治疗的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C+LCBDE+PDC
目的掌握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大骨节病病情变化和考核验收情况,为制订大骨节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17年,在扎兰屯市下辖的每个县抽取5个病区乡镇,每个乡镇抽取3个病区村,调查病区村内全部7 ~ 12岁居住6个月以上的常住儿童的大骨节病患病情况。按照《大骨节病诊断》(WS/T 207-2010)标准进行临床和X线诊断,比较2016和2017年扎兰屯市7 ~ 12岁儿童的大骨节病患病情
背景与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胰腺感染坏死(IPN)是临床中比较棘手的情况.进阶式微创引流或清创策略已被广泛认可,但刻板地执行进阶式策略并不能使所有患者受益,对于部分患者,在进阶式策略的基础上进行“跳跃”,直接进行开放清创更能提供救治机会.本文对5例SAP合并IPN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总结,以期为进阶式和跳跃式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SAP合并IPN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37~54岁,平均(45.2±6.06)岁;住院时间22~
内脏痛是指来自机体内在器官病理改变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疼痛,常与多种内脏疾病相关,如急慢性肠炎等.内脏痛往往伴有躯体一定部位的牵涉痛.到目前为止,内脏痛及其牵涉痛的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采用在体背根神经节钙成像方法(in vivo DRG calcium imaging),大视野实时动态观察和研究内脏痛及牵涉痛的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神经元相关机制.
期刊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群体研究证据所提供的治疗方案对改善胰腺癌的预后效果有限.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胰腺癌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以及个体间的异质性造成了其治疗效果的差异.精准治疗模式在癌症领域的蓬勃发展也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胰腺癌在靶向治疗、分子分型、个体化肿瘤模型等方面都有了一些进展,为精准治疗模式在胰腺癌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胰腺癌的四大驱动突变(KRAS、TP53、CDKN2A、SMAD4)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还缺乏相对应的靶向药物.Ⅱ期临床试验证实AMG51
运动是一种有效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干预(生活)方式,在疼痛治疗中也显示出积极效果,其具体的镇痛效果及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动的方式、周期、强度及频率等范式或参数差异导致不同的镇痛效果.内源性镇痛系统、下行抑制系统、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多种途径参与了运动镇痛的过程.本文概述了不同运动范式的镇痛效果及其可能机制,以期加深对运动镇痛的理解,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背景与目的:Gasdermin (GSDM)家族由6个重要分子组成,主要负责调控细胞焦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来不断有研究表明GSDM家族的表达失调参与多种癌症进程,然而GSDM家族成员在胃癌中的表达、预后、功能和潜在机制研究尚待阐明.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性的分析GSDM基因家族各成员在胃癌中的作用.方法:使用ONCOMINE、GEPIA2、UALCAN、Kaplan-Meier Plotter、cBioPortal、TIMER 2.0、DiseaseMeth等多个数据库对GSDM家族分子在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