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新诗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450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思路
  
  新诗教学对香港中学老师一直是极大挑战,无论是选材、设计教学过程,还是指导学生评析作品,有的老师都会感觉无从入手。但新课程的发展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想象能力,新诗教学也的确给了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学新诗时如果能够达到通过优美的文字、抑扬的节奏、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并积极写作新诗的效果,就是成功的。
  若要围绕赞颂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歌颂母爱的作品必为首选。历来不少诗人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怀,歌颂母爱的伟大无私。母亲是最值得尊重和感恩的人,儿女从孩提呱呱坠地而至长大成人,无时无刻不活在母亲的庇护下。母亲的臂弯是最安全的地方,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母亲都支持、安慰孩子,不离不弃。我们都感受过母爱的力量。但如何将这份对母亲的感激化为诗歌,那就必须细细品味本单元为各位同学阐释“母爱”的诗歌了。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同学们更容易掌握蕴藏无穷真爱的诗句,然后为母亲献上一首爱的诗歌。
  我们选用“母爱”为主题,旨在以主题的形式组织单元教学,让学生较易掌握整个教学内容及过程,这个主题的新诗也可配合品德情意教学,让学生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较紧,无论教与学均较易入手。在选材方面,这个主题的诗歌数不胜数,老师可选取适合学生程度的材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设计共分五个阶段,包括第一阶段——引入主题,第二阶段——指导朗读,第三阶段——理解及分析,第四阶段——新诗创作,第五阶段——新诗评点。每一个阶段必须依次完成。第一阶段主要引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以生活化的题材激发他们对母爱的感受,引起共鸣,从而让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第二阶段是指导朗读,新诗教学着重节奏,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新诗的内容也是必需的。之后进入第三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及分析新诗。这部分可由老师视学生的程度而调节,也可先与学生讨论内容,让学生发表意见。第四阶段是新诗创作,鼓励学生在接触新诗后,尝试自己写诗。老师可个别辅导,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困难,而且要重质不重量,不要让学生感到写诗的压力。最后一个阶段可以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在学生了解新诗的写作理论后,最主要的并非训练每个学生成为诗人,而是让学生具备分析及欣赏新诗的能力,通过新诗评点练习,学生可以用较客观的态度分析诗作。
  由现象图示学发展而来的“变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需要把新的事物放在学习者原来所具备的某个背景中加以比较、区分,识别出这个事物的关键特征,然后逐渐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本主题单元的设计正是借鉴和参考了这一学习理论,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诗。下文每个阶段都附有一个“变易图示”,以方便读者对照理解这一理论。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教材内容——林焕彰《妈妈真好》:
  妈妈把洗好的衣服,
  晾在有阳光的地方;
  干净的衣服摆动着,
  像跳舞一样,
  好像是在说:
  妈妈真好,妈妈真好。
  
  选材构想:选择《妈妈真好》作为新诗教学的引入,是因为这首诗主题集中、明确,思想统一,而且精练自然,作为教学范例最贴切。我校的学生全为女孩子,她们的语文程度不错,但对她们而言新诗是较为陌生的表达形式,所以在选材时要由浅入深,让她们容易接受和掌握。《妈妈真好》正好切合教学的需要,初二年级十三岁左右的女孩子身边最亲密的人莫过于妈妈了。这首简洁的童诗,主要表达对妈妈的感谢,非常容易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感情的共鸣。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特点。
  1 在内容方面: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诗人通过妈妈每天为我们洗衣服,将妈妈对孩子的爱行动化、形象化;同时也通过衣服的干净、整洁,赞美妈妈真好。
  2 在艺术特点方面:诗人运用简洁明快的文字、贴切的比喻带出主题。诗的末句重复“妈妈真好,妈妈真好”,加强了诗的味道,也能体现新诗的最大特色:节奏美。
  启发想象:虽然《妈妈真好》只有短短六行,但当中带出的深意却非笔墨所能形容。而且给予孩子很多想象和讨论空间。借着这首童诗,老师问学生:“除了帮我们洗衣服外,妈妈还帮我们做些什么?”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烧饭”“清洁”“温习功课”“烫校服”“买东西”等全是学生的答案。《妈妈真好》让她们一再体会妈妈每天为我们辛劳的付出,虽然看似小事,但我们也要表达从心底流露的谢意与感激。
  
  (二)指导朗读
  教材内容——冰心《纸船——寄母亲》: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选材构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文艺对话集》中说过:“语言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谓‘好性情’……是心灵真正尽善尽美。”中国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由此可见,语言美、行为美取决于心灵美。以品德情意结合新诗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心灵美与语言美的结合与互动。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是新诗中的必读之选。这首诗除内容深刻真挚外,节奏也很明快。朗读时容易令学生掌握新诗的节奏美,作为新诗朗读教材最适合。
  教学重点:借助朗读了解诗歌的节奏和格律。
  1 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为了让学生感受新诗节奏上的美感。老师要学生反复朗读。首先由学生分析内容,老师要学生从感情、思想及形式、手法两方面讨论。结果学生们都能体会冰心真挚的感情,深刻理解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能体味诗中的意象。
  2 指导朗读。学生反复朗读新诗,老师提示学生先要注意发音正确、吐字清晰,其次是语调的掌握。最后要求学生加入感情,将感情融入声音,以声音感染别人。
  
  (三)理解及分析
  教材内容——杨慧思《爱的力量》:
  小时候
  母亲是位魔术师
  魔法棒一挥
  美味佳肴满桌上
  别出心裁的玩意
  填满稚子心灵
  为童年的天空铺满七色彩虹
  成长时
  母亲是位音乐家
  指挥棒轻扬
  奏出优美的生命乐章
  徜徉青葱路上
  是一曲接一曲的“慈母颂”
  伴我多少个无眠晚上
  如今
  母亲是件艺术品
  岁月沧桑
  无情地刻镂在她的脸容上   一头雪花白发
  无损母性的光华
  任时光流逝
  这份爱的力量
  依然撼动心间
  ——选自《秋水诗刊》114期
  
  选材构想:诗歌能净化心灵,以“母爱”为主题引入新诗教学,不但能让学生亲自体验新诗的美感,也能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意素质。正如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学会学习》中指出的,品德情意的培养“在‘个人’层面主要的要求是人格的优化……由亲爱家人做起,以至于关心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其他人……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情意和品德,而通过创作则可以抒发真挚的情感,提炼出美的意念,甚或升华到善的境界”。
  教学重点:这首诗是老师自己的作品,选为理解及分析阶段的教材主要是因为它具备新诗的特点,除了节奏感强、段意清晰外,内容也十分切合主题,且易于理解,适合学生程度,老师更可适时发挥自己的意思,以诗人身份分享创作心得,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这首诗的重点在于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的想法,因此必须由内容入手,同时可利用学生的感受组织讨论,以相关经验吸引学生投入其中。
  问题设计:
  1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主题?这首诗是写给谁的?
  2 作者分别以什么事物形容她对母亲的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3 “徜徉青葱路上/是一曲接一曲的‘慈母颂”’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4,以新诗的句式,完成下面的续写:____________时,
  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续写举例:
  碰钉子时
  母亲是位工匠
  钳子一舞
  问题总是迎刃而解
  (王善衡)
  怀胎时
  母亲是个大时钟
  摸着圆鼓鼓的肚子,
  倒数着小生命的诞生
  (苏熙婷)
  
  
  (四)新诗创作
  教学重点:经过第一、二、三阶段的训练后,学生已初步掌握新诗的结构、形式、表达手法及意象等元素,接下来就该让学生尝试写诗了。老师要求学生创作只重质而非量,尽量不给予太大压力,只要学生尝试创作,喜欢写诗,就算达到教学目标。
  老师给学生一星期时间,让学生以母爱为主题,创作一首或一组新诗。为了增加学生的创作兴趣,还举行新诗创作比赛。学生交回的新诗作品都别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本校十九位学生的新诗作品被选入《慈母颂》新诗专辑内,并刊载于《我的母亲》一书(香港大学中文系、多伦多大学东亚系、阿伯特大学东亚系联合出版)。这的确为香港中学的新诗教学带来极大鼓舞。
  
  (五)新诗评点
  全能妈妈(香港真光中学中二级林蓁)
  我的妈妈比谁都棒
  你看
  灌溉小草的是
  雨妈妈
  滋润生命的是
  我妈妈
  不让小草晒伤的是
  云妈妈
  雨天为我撑伞的是
  我妈妈
  给小草食粮的是
  大地妈妈
  供我衣食住行的是
  我妈妈
  小草依赖三个妈妈才能茁壮成长
  我有一个妈妈已心满意足
  小评:
  1 这首诗的题目是:全能妈妈。
  2 它的题目与主题的关系:诗人从大自然入手,写出大自然的母亲不及自己的妈妈可爱及令人感动。
  3 这首诗最值得欣赏的地方:这首诗以轻松愉快的手法写出诗人对妈妈的感情,表达活拨可爱。
  4 这首诗需要改善的地方:可以多写诗人对母亲爱刻的感情,也可以表达自己和母亲的深刻关系。
  5 我最喜欢的诗句:我有一个妈妈已心满意足。原因:句子简单、直接,与主题呼应。
  评点练习(二):
  发夹(香港真光中学中二级岑芷莹)
  那熟悉的发夹
  每一天
  总挂在她的发上
  鲜花绽放的春天
  抬头看见
  那简朴的发夹
  衬上那头乌黑的秀发
  多么朴实 多么秀丽
  现在
  垂头看见的
  却是那满布锈纹的发夹
  在斑斑的白发上
  盛满烦恼担忧
  为何鲜花不再盛放
  点缀那陈旧的发夹
  因为她要把最好的
  留给孩子
  梳子(香港真光中学中二级杨晓雯)
  凝望那残旧的梳子
  依稀忆起——
  孩童时
  母亲用她温柔的手握着梳
  替我束辫子
  母亲以亲切的笑容回报我的吵闹
  青春的流逝
  母亲一头短发
  露出点点斑白
  一双柔嫩的手
  留下辛劳的痕迹
  无情的岁月
  刻在梳子上
  更刻在母亲慈爱的脸上
  1 这两首诗的题目分别是:“发夹”及“梳子”。
  2 两首诗的题目与主题的关系:《发夹》写母亲的头发由黑转白,因为照顾子女太辛劳了。《梳子》一诗令诗人想起母亲在童年时替她梳辫子,但岁月不饶人,母亲的白发也渐渐出现。
  3 两首诗相同之处:两首诗都是通过物件写出诗人对母亲日渐老去的感慨,也足见母亲对子女无怨无悔的付出。
  4 两首诗表达手法不同之处:《发夹》写母亲的转变,而《梳子》以一把梳子贯串母女的感情。
  5 我较喜欢哪一首诗:《梳子》。
  原因:《梳子》从自己写到母亲,由小时候母亲替她束辫子而至岁月过去。母亲白发渐多,通过梳子写出母女相连的感情。
  
  
  三、总结
  
  我们在中二单元教学渗入新诗的教学元素,并结合品德情意教育,以“母爱”作为新诗教学主题,贯串整个单元。不可否认,与中学生谈新诗绝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无论教材的选择、评讲还是写作批改,都有很大困难,而且教学成效也非短期内可以察见。本单元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老师让学生们经历思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开放、互相尊重和接纳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抒发感受,完全没有对与错的答案。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和思考的刺激,学生不断自我反省,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道德实践的意愿。本次新诗单元教学结合了理论与实践,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教学活动,无论师生均获得满足感,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
其他文献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北大荒的秋天》系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以下是一位教师针对第2小节进行的朗读指导教学。  屏幕出示: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老师也想配着音乐读一读,可以吗?(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专
编辑老师:  您好!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09年5月颁布了《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编者按:本刊以下简称“《归部规范》”),贵刊也曾发文解读过。由于教学工作需要,我很关注这个规范。我认真学习了《归部规范》后,有些具体问题,想请老师们帮助解决:
本刊讯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部署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2月18日,北京市房山区教委召开教育系统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工作会。  会上,区教委主任顾成强紧密围绕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形势及教育实际,从“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房山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未来房山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三个方面作动员讲话。他强调,伴随我区教育持续发展,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及做法。第一,紧紧依靠区委
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内容十分丰富。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主要指语文教育理论方面,包括语文教育观、语文课程理念等内容;从形而下的层面来说,主要指语文教育实践方面,包括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语文评价与考试等环节。这两个层面构成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基于这一认识,在本刊第4期,西南大学荣维东、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等学者发文从语文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提升素质,补充精神营养。达成此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观摩名师上课。由于本职工作繁忙、路途遥远或经费紧张等原因,一线教师常常不能亲历名师上课的现场。于是,观摩名师上课实录视频,便成为一线教师“充电”的首选。名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话语权、制高点,具有示范性,对一线教师影响很大,很多教师争相仿效,学以致用。我就是这些一线教师中的一员。  近日,观某著名特级教师在
《用语文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一书是特级教师崔琪几十年来人生阅历以及教学经历的浓缩,它用简练、精到的语言,将崔琪老师几十年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及在语文教育界的影响描绘得煞是精彩。黄华、王永红两位作者对崔老师的研究很是真实而深刻,把生活、工作中的崔老师鲜活而生动地呈现了出来。那些散落在文中的经历与思想,相信对每一个立志要在语文教学舞台上舞出精彩的人来说,都会大有裨益。  作为一位生在都市长在都市学习工作在
新加坡“母语课程检讨委员会”于2010年对新加坡母语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全面检讨修订。委员会认为,华文课程仍应配合新加坡的双语政策,注重母语教学,保留传统文化,同时应加强课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1]为了提升华文教师的评价素养,使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有依据,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母语处于2013年7月编制了《中学华文评价指导》(以下简称《指导》)。[2]该《指导》根据新加坡教育部教
一堂作文公开课,博得全体听课老师的满堂彩。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但是,当很多听课老师集中对学生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啧啧称许时,更有必要对学生的表现做一番冷思考。  【课例】  教师选取了《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
今年,海子辞世整整20周年了。自1989年3月26日选择以那么一种残忍的方式离开人世之后,这位生前即便在师友圈中也倍受冷落和误解的年轻诗人,迅速成了一名神话般的天才诗人。正如他的朋友骆一禾所说:“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更是说,“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总之,他已经被公认为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其抒情短诗更被认为成就突出。  对一名诗人的了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外现代诗歌赏析》里收选了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的短诗《葵花田》,这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选择。耶胡达·阿米亥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声誉,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不仅是以色列建国后最耀眼的民族诗人,而且是极少数“拥有把个人的甚至是私人化的欢乐、痛苦和爱恋转换为人人共享的经验,并把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和地域高度普遍化的能力”的当代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