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高代自交系对低温弱光的生理响应及其抗性评价

来源 :分子植物育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17份黄瓜高代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人工模拟低温弱光(白天15℃,晚上7℃,光照300μmol·m-2·s-1,12 h)对黄瓜幼苗的冷害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弱光处理8 d后,黄瓜幼苗出现不同程度的冷害症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17份黄瓜自交系中大部分材料的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所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有所增加,所有黄瓜自交系的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研究表明,低温弱光对黄瓜植株造成一定的伤害,不同类型黄瓜自交系的生理响应有所不同,通过隶属函数分析比较,黄瓜自交系C1、C2、C3和C4的低温弱光耐受性较强,其次是C9、C11和C13.本研究筛选出的耐低温弱光自交系可以应用到抗逆性品种选育中.
其他文献
南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极高.两个栽培种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和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 Duch.)基因组测序完成,为南瓜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材料.本研究以葫芦科中较保守的冬瓜,以及双子叶葡萄作为参考基因组,对南瓜基因组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证实了南瓜与其他葫芦科共有一次祖先四倍体事件(CCT),并且南瓜属共有一次特异性四倍体事件(CST).通过细致的基因组结构和共线性分析,发现南瓜基因组中约11%的重复基因由CCT产生;与CST关联的
水稻类病斑的形成过程受到基因突变、代谢絮乱、活性氧积累、激素失衡、离子通道受阻、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失控、非生物因素胁迫等影响.类病变过程通常伴随植株抗病性的提高,并且防御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也会上升.目前,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功能分析等方面.本研究综述了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发生机制,特别对目前已克隆的类病斑基因位置、编码、功能等进行了梳理,并对水稻类病变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提炼,最后提出类病斑突变体研究以及水稻育种实践的展望.本研究对进一步分析水稻类病斑突变基因的防御
为了深入发掘该基因在尼泊尔黄堇生态适应和次生代谢物积累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依据转录组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基因的注释信息,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克隆了尼泊尔黄堇G6PDH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G6PD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1 581 bp,编码526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尼泊尔黄堇G6PDH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博落回、罂粟等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尤其与同是罂粟科的博落回相似度最高,相似度达到91%.通过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hG6PDH
DNA甲基化是一类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DNA的甲基化需要DNA甲基转移酶催化.为挖掘扁蓿豆中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解析其是否参与扁蓿豆抗逆性应答,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扁蓿豆中克隆到1个胞嘧啶5-甲基DNA转移酶基因,该基因含1 07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该基因为DNA甲基转移酶1 MrMET1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MrMET1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低温,干旱,NaCl)及ABA处理下,不同时间表达量呈现不同的变化
槟榔坏死环斑病毒(areca palm necrotic ringspot virus,ANRSV)是新发现的一种槟榔黄化病致病病毒.本研究利用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表达载体pgR107,在烟草中表达ANRS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旨在分离纯化该蛋白并开展对病毒蛋白的功能研究和利用该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为方便纯化,将8肽Strep蛋白标签序列融合到ANRSV-CP编码基因的3\'端,利用In-Fusion无缝克隆策略将其克隆到PVX载体,构建重组表
双生病毒是一类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单链环状DNA病毒,其中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的病毒种类数量最多,危害最大.近年来,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快速发展,己被用于植物抗病毒工程中.然而,CRISPR/Cas9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靶向序列都能成功完成基因组编辑,进而实现抗病毒的效果.本研究通过病毒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各类病毒基因组上存在一个高度保守位点,位于复制起始蛋白(Rep)基因中.以该保守序列作为CRISPR/Cas9系统的靶序列,通过瞬时转化的方法,在本式烟草中快速验证该病
为探索葡萄杂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的遗传规律,本研究以欧亚种\'红地球\'和山葡萄\'双优\'为亲本配置正反交组合,应用HPLC技术检测和分析葡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结果表明,葡萄果实中可溶性糖主要为葡萄糖和果糖,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和苹果酸,糖酸组分及总糖和总酸含量在正反交后代中广泛分离,其中糖组分和总糖含量变异系数大于13%,有机酸组分及总酸含量变异系数大于31%,表明有机酸的选择潜力优于可溶性糖.杂交后代糖酸的广义遗传力(H2)存在较大差异:葡萄糖、果糖、总糖、酒石
为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强致病力资源菌株,分析新疆主要产棉区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菌系变异和致病力分化情况,探究菌株的抗病水平.本研究从新疆南、北疆植棉区共采集35株棉花黄萎病病杆,经分离纯化、形态鉴定及菌落观察,筛选出1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NH1作为供试菌株.采用鉴别寄主法,检测发现NH1菌株对20个不同抗性的寄主品种均有表现不同程度的致病力.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参与鉴别寄主的20个品种材料中未出现免疫或高抗的材料,表现抗病的材料有5个,占鉴定材料的25%;感病品种11个,占鉴定材料的55%;耐病的材料4个
随着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模式调整,早熟油菜在油菜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但油菜早熟性与丰产性和抗逆性存在较大矛盾,使得早熟品种的选育受到极大制约,挖掘早熟种质资源对早熟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前期获得一个丰产性好的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系GRG177,以GRG177(P1)与甘蓝型油菜品系GRD328(P2)为亲本,构建六世代遗传群体(P1,P2,F1,B1,B2和F2),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完成了花期性状的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初花期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
本研究以油茶\'华硕\'为试验材料,通过PCR克隆获得两个生长素响应SAUR(Small auxin up-regulated RNA)基因家族的基因,命名为CoSAUR32和CoSAUR50.CoSAUR32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372 bp,编码123个氨基酸;CoSAUR50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318 bp,编码10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CoSAUR32和CoSAUR50蛋白均无信号肽与跨膜结构,在叶绿体和细胞核中均可表达.对其进行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分析发现,油茶两个SAUR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