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技术在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来源 :铀矿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1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地震勘探技术应用成本高的制约,该技术在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探工作中一直未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通过借鉴石油和煤炭勘探开发过程中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经验,结合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特点,分析了地震勘探技术在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其工作部署提出了建议.认为地震勘探技术不仅可以查明地层、岩性、构造、沉积相、泥-砂-泥结构、砂体厚度变化等与铀成矿相关的环境条件,而且可以实现对地浸砂岩型铀矿的直接预测,并为资源储量的估算提供依据.此外,在地浸矿山开发的设计和开采过程中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解决局部小构造的发育、地层的起伏变化、矿体的连续性以及地浸液的分布范围等问题,从而为砂岩型铀矿地浸开采中抽注钻孔的设计提供依据,为实现矿山的精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可以为后续地浸矿山的退役治理提供必要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基于深度模型分割已成为肺结节分割的主要方法,但多数深度模型的精度与轻量性难以共存,且大模型不利于方便部署.为了得到一种轻量级且尽可能不损失精度的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M-VNet的肺结节分割方法.该网络总体设计继承V-Net结构,并添加了不同深度路线平衡细节信息和语义信息,使用路线注意力机制进行高效融合.M-Block组件设计将残差信息纳入卷积计算,在有效缩小模型的同时保留模型的优异分割性能.研究结果显示,M-VNet在参数量仅为V-Net的13%的情况下,骰子系数较V-Net提高4%.使用LIDC-
华南中-新生代红盆与热液铀矿具有密切的关系.文章通过对中-新生代红盆的空间分布、沉积特征、形成条件、形成时代和演化特征的总结,研究了红盆与热液铀矿的空间、时间和成因联系,探讨了两者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认为,华南中-新生代红盆演化可划分为6个阶段:早白垩世晚期断陷沉积阶段、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抬升剥蚀阶段、晚白垩世早期断陷沉积阶段、晚白垩世中期抬升剥蚀阶段和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坳陷沉积阶段、古近纪末萎缩封闭阶段;红盆与热液铀矿具有时空双重叠特征,两者在空间上共(伴)生、时间上重叠,其中3个拉张下陷沉积阶
利用局部Lipschitz函数,定义了一类G-ρ不变凸函数、G-ρ不变拟凸函数、G-ρ不变伪凸函数和不完全Lagrange函数鞍点,研究了涉及此类函数的半无限多目标规划问题,得到了不完全Lagrange函数鞍点的充分性条件和必要性条件.从而在新的更弱凸性下推广了鞍点条件.
基于现有五参数模型构建了阴影条件下的光伏阵列多峰输出特性模型,该模型能够仿真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的I-U性能曲线.在此多峰模型基础上,搭建了MPPT控制模型,利用优化后的PSO算法实现多峰情况下的最大功率点追踪,并与原始PSO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快速且准确的追踪到多峰下的最大值.
广西是中国最早发现铀矿物的地区,铀矿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探明的铀矿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文章通过对广西花岗岩型、碳硅泥岩型、砂岩型、火山岩型及其他类型铀矿床特征及典型铀矿床分析,总结了广西铀矿的时空分布规律,认为铀矿床成矿时间集中于燕山晚期和喜山早期,花岗岩型、碳硅泥岩型、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时间较赋矿围岩晚,铀成矿时间与围岩形成时代无关.根据广西铀矿成矿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广西铀矿成矿带划分方案,将广西铀成矿单元划分为8个Ⅳ级成矿区带,认为广西铀资源类型多样,铀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找矿潜力巨大.
在进一步厘定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红杂色产铀层位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下白垩统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明确下白垩统找矿潜力和重点找矿方向,为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型铀矿勘查部署提供依据.环河组和洛河组为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主要产铀层位,马东山组和李洼峡组为盆地西南隅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主要产铀层位.盆地西北部辫状河砂体和中西部、西南部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以及西南隅河流三角洲砂体是有利的容矿砂体.盆地周缘具有较优越的外部铀源条件,中西部和西南部下白垩统砂岩也可作为内部铀源,三叠系富铀烃源岩生成的含油气含铀流体也可能成为深部铀源.天环
文章基于三维地质建模与地学统计分析相关理论,在江西相山铀矿田主要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认识基础上,运用地质建模软件SKUA-GOCAD,建立了居隆庵铀矿床的地形地貌、构造、地层和矿体三维数字模型,并开展了成矿有利信息定量提取分析.运用三维证据权法和三维信息量法对居隆庵铀矿床开展了“定位-定量-定概率”的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研究工作.通过对矿床定量预测获得了成矿高值区,圈定了 5个靶区(3个A级靶区和2个B级靶区),并开展了资源量估算,计算出总资源量为10983 t.预测结果表明居隆
在铀矿中子测井数据处理方面,受井液、地层孔隙度、岩性等因素的影响,测井的噪声数据不一定满足稀疏性的要求,传统的低秩矩阵恢复(LRMR)模型对于测井原始数据的去噪效果不佳.作者提出一种基于低秩矩阵恢复的改进模型,以提高对含复杂噪声的测井数据的去噪能力.同时把加权m1范数和加权核范数的思想引入到传统的LRMR模型中,使用F范数作为惩罚项,得到改进的LRMR模型,并应用表现效果较好的非精确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IALM)对模型进行求解.运用传统模型和改进的模型对某铀矿的中子测井数据进行去噪,并使用支持向量机、决策
为全面了解相山火山盆地主要岩石物性特征,为该区非震物探方法综合解释提供依据,于2014-2016年系统收集、整理和测量了相山盆地70多口钻孔的岩石样本,并先后多次在全盆开展野外岩矿石取样和物性实测.在统计、分析和对比岩矿石密度、磁化率、电阻率等参数的基础上,获取了盆内几大类岩石的密度、磁化率和电阻率特征,并探讨了该地区岩石物性分布情况,这些物性数据为盆内实施的非震物探方法的反演和解译提供了物性基础.
甲基卡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内,为特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前人以锂辉石中发育的富子晶包裹体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了甲基卡锂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然而,就伟晶岩熔(流)体的演化过程,特别是稀有金属成矿的富集机制和物理化学条件,仍缺乏有效制约.308号脉作为甲基卡出露最大的钠长石型锂-铍伟晶岩脉,具有良好的内部分带,较完整地记录了甲基卡伟晶岩结晶演化过程.本文以308号伟晶岩脉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308号脉较早阶段的结晶介质以外带绿柱石中富子晶流体包裹体为代表,为高温(492~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