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实证研究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601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持续生计,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内"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可持续生计"三个核心环节的逻辑关联,对贫困地区2660个脱贫家庭脱贫前后家庭生计资本变化,综合采用熵值法、Logit回归、生存分析法探讨分析了可持续生计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生计资本的积累是实现低收入群体脱贫巩固的逻辑起点与核心动力,贫困人口由贫困转为非贫困的过程亦是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结果的传导过程;精准扶贫脱贫方略对贫困人口生计资本积累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脱贫户生计资本的改善对于其生计策略的选择有积极影响;脱贫后两年内脱贫户生计动荡风险较高,在此期间应给予重点追踪监测;应当高度重视生计策略选择的合理性.在未来五年脱贫过渡期内,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增强脱贫户可成长性;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提高家庭生计收入;推动农户生计转型,实现乡村持续发展;完善脱贫保障机制,促进农户生计稳定.
其他文献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所推动的"世界历史"的视域,以深刻的历史辩证法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实现不是外在原则强加于现存的社会发展过程之中,而是深刻地"内嵌"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基于对人类历史的理性反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性批判,建构性地思考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构成了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的整体性论域.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展开的理论思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的真理性和当代生命力.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思考,为我们在新时代坚定"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论资源
对单位福利文化的关注是获取更深层次理解制度变迁背景下单位社区的演进路径和未来社区治理创新的可能手段.作者以列斐伏尔社会空间三重意涵为分析工具,以发生在单位社区中的福利维权行动为主要线索,从社区各行动体的主体实践着手,分析三供一业移交过程中,结构性的力量对福利文化形塑的过程和各方主体对这种形塑过程的反应,以及支配性力量、社区空间使用者如何作用于单位社区中福利文化的转向.单位福利的过快离场造成原有"依赖文化"继续填补了空白形成消极的表征性空间,单位人留恋于本应走向消亡的单位福利文化,并没有按照空间表征的构想顺
端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辟邪祛灾、消除百病的信仰与习俗.民间普遍认为端午是采药、制药的最佳时节,端午节采药习俗是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端午采药、制药与用药是民众认识自然和中草药知识的长期生活积累,也是民众对身体健康、平安吉祥等的精神诉求.端午采药传说与采药习俗相互影响,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演绎着丰富多样的口传文本,并成为当地重要的节日文化与民俗旅游内容.药材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交易物品,许多地区的端午药市体现了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的耦合发展,尤其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下,端午药市以节促
本文以省域面板数据为例,从资源与环境质量、环境污染与治理两个方面构建城乡居民生存环境福祉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8年至2017年城乡居民生存环境福祉的时空分异特征,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深度剖析了资源与环境质量、环境污染与治理相互作用机理,根据耦合协调结果划分居民生存环境适宜区、不适宜区,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资源与环境质量呈现南高北低格局,环境污染与治理表现为东高西低格局,在二者综合影响下,中国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福祉形成了东南-西北的空间分异格局;(2)中国城乡居民生存环境适宜区主要集中
福柯从西方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转型中揭示了生命权力的出场.生命权力依托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对身体和人口进行调控,它是一种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政治实践的纯粹治理技术.生命权力在治理实践中体现出生产性或创造性、弥散性或微观性以及自反性的特征,它只是力图将人们的利益诉求规范进秩序的范围之内,并不能为人们的自由解放提供现实可能性.生命权力的治理特征和资本主义的物化状况密切相关,两者体现的都是资本增殖的现实要求.面对技术理性的扩张及其在信息时代的升级,凸显社会存在的历史性特征,应该成为人们规范技术进步和提升社会自由的必要路
传统文化以何种范式传承能够收到传播广泛、影响深刻、历久弥新、发扬光大的社会效果,这在我国古代先人们那里就已成为一个深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大教育家孔子在"删诗书"时便开创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范式,即经历代大力推广和不断完善而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最为瞩目、最负盛名的诗经范式.所谓诗经范式,总体来讲就是通过编选或撰写诗歌韵文的形式以广泛传承传统文化的范式.由于这一范式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所以历代都有循此范式进行传统文化传承者.典型的代表作有古时的《苍颉篇》《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经》《昔时贤文》,
住房保障的初始目标主要是建设保障房,以应对住房短缺的现实.随着保障工作的持续推进,大量保障房已经建成,供需矛盾大幅度缓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开始过渡到居住的质量和满意度上来,为此需要多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的转型.中国城市社会从单位社会发展而来,在社会治理的结构层面仍然具有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型特征,也因此产生住房保障工作的诸多困境以及与之对应的社会治理手段的诸多特点.不同于商品房社区,保障房社区治理要更多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培育社会组织和市场元素参与其中,以增强保障房福利的可持续性.
中国古代对于男性外在形貌的审美存在着阳刚与阴柔之分.在中国古代男性形貌审美风尚的流变过程中,阳刚美与阴柔美呈现出并行交叠、反复更替的规律.男性阴柔化、女性化的审美倾向始终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所接受,成为中国男性审美的一大特色.这种男性阴柔化、女性化审美特点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儒释道文化的融合和士人心态的阴柔化有着密切关系.传统审美文化的传承复归以及性别文化、粉丝文化等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是导致部分当代男性青少年阴柔化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作为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坚决守护者与承继发展者.其中,始终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贯穿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巩固、发展走向壮大的"一根红线",溯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思想、阶级基础、政治纲领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思想建党"引领保障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制度管党"引领保障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新时代以来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先进性和
高速公路经营多元化是当前高速公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面向,对路衍经济的研究也愈加重要.发展路衍经济不仅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而且是盘活闲置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研究和发展路衍经济,需要对其发展机理、演进趋势、价值逻辑和运行规则等进行全面探讨,形成对于路衍经济深入、综合的认识,进而从不同角度对路衍经济的发展提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