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奸雄”的治世理想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曹操是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雅爱诗章”“登高必赋”“志深笔长,粳概多气”“颇有悲凉之句”,内容主要是反映汉末的战乱和百姓的苦难,有些作品也歌唱了开明政治和统一天下的理想,充满了积极进取的豪情,《对酒》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于他击败中原黄巾军,率兵到洛阳迎汉献帝到许昌后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时,当时的曹操意气风发志满意得,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信心,便提笔描绘了一副理想的太平盛世图景,情不自禁地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蓝图。
  诗歌的前五句写诗人痛饮后放歌太平盛世,塑造理想政治中的统治阶级形象:贤能忠良,体恤关怀百姓。“吏不呼门”中的“吏”就是下层官员,本句是写小官不到百姓家里催逼赋税;“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股肱”本指大腿和胳膊,此处代称得力的大臣和高官,这句是说帝王贤明,宰相等高级官员也都是得力辅佐之臣。前五句写出了统治阶级从下到上,是一支亲民而且贤能的队伍,这使百姓安居乐业有了前提和保障。
  接下来的九句承前写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局面:百姓知礼而谦让,彼此没有诉讼和纠纷;人们勤劳又得天时,雨水滋润;粮食丰收,仓廪满盈;儿孙孝顺,头发花白的老人用不着亲自劳动;吃饱喝足后的人们不再四处奔波,都愿意呆在家里耕地。
  诗歌余下的部分写统治阶级恤民政策及其效果:“公侯伯子男”是西周天子分封诸侯的五等爵位,此处代指各级诸侯。“黜”是贬谪的意思,“陟”是提拔的意思。各级诸侯像父兄对待子弟一样对待自己的子民,且能根据人们的善恶表现提拔或者贬谪官员。百姓如果违背礼法制度,则按情节轻重适当给予惩罚。在这种奖罚分明的制度约束下,终于形成“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的盛世效果:不仅路上没有捡拾遗物据为己有的人,而且牢狱里连冬天也没有一个囚犯。俗话说“饥寒起盗心”,人们认为寒冷的冬季往往是盗窃频发的季节。冬天的牢狱无囚犯,反映出世道的太平。人可以活到八九十岁,得以寿终正寝。诗歌的最后一句“恩泽广及草木昆虫”谈太平盛世的恩惠惠及自然。“草木昆虫”代指自然万物,就连大自然都受到恩惠,人受到的恩惠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这样写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等的影响和认识的局限,人们往往把曹操看成“乱世奸雄”,其实这是不公允的,曹操也有自己的治世理想,《对酒》就是他的治世蓝图的勾勒——帝王贤明、大臣忠良、官吏爱民、百姓安居乐业、自然万物皆得盛世的恩惠,这全然是“治世能臣”的胸襟!
其他文献
每一篇成功的诗作,总有它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主题。《长恨歌》就是这样一篇成功的诗作,影响相当深远。  《长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岁时所做。“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基本定型。诗以传说作为素材,所谓“感其事”,当然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同情。而作者创作此诗的目的则又意图通过这一事件,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垂做历史教训。
语文教学是作品情感、教师情感、学生情感的融合体,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情之余方才见诸笔端的。当代的教育家,更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情”而动“心”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大胆实践告诉我,音乐的力量不容忽视。  一、品诗词神韵  无论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是教材中的重头戏,据笔者的了解,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就算读不懂,也觉得“很耐读”,从中不难看出经典作品自身的永恒魅力。正因为此,笔者认为,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真阅读的大环境中,教学鲁迅作品,教师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更深入,设计更精细。  以笔者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找重点,然后带领学生学句式、品修辞、找出各种感观、划分景物
徜徉在古诗词长廊中,会发现有许多可爱的鸟的形象,这些小生灵与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意蕴丰富的美好意象(意象的产生依托于事物的自然形象,却又因其寄寓着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意蕴隽永的艺术形象,是为意象)。在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中,鸟类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在语文版初中课本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甫《江南春》),“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
中学生因为读书少而语文基础薄弱的问题已经很突出。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但中学生为什么读书越来越少呢?原因是很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升学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小学生升学负担越来越重,高考(甚至是中考、小考),压力都很大,在校有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课外孩子们都忙着奔波于各种兴趣班,小的琴棋书画舞蹈班,大的英数理化补习班,学生属于自己的读书时间也越来越少。  二、因升学负担过重而急功近利 
2013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不出人们的意料,依然是材料作文称霸天下。今年的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总的来看,质量较高,写作难度较大,不单单是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学生不仅要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下面笔者就2013年全国各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读”一词有三个义项:①阅读理解;②分析,研究;③理解,体会。在生活中,对一篇文章、一种现象,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相反,从不同的现象也能读出相似或相同的结论。你有过这样的“解读”或被“解读”的经历和感悟吗?  请以“解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诗歌除外,任选文体。  一、结构出彩  考试作文属于“急就章”,讲究的是明白清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作文教学却是语文教学中最难把握的,最难提高的。因此,很多专家也提出不少良策,遇到现实却往往又收效不大。很多一线教师对作文就是听之任之,随随便便上作文课,随随便便改作文,随随便便评作文,造成学生也随随便便写作文,初中作文像小学生,高中作文还像小学生,除了字数的增加,没有多大的长进。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要想作文教学有效,以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二板块里说:“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编者对“点染”手法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有些偏颇。所谓点染,原是书法绘画的一种技法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日,和梁遇春一起《观火》,看小小的火苗里有一个大大的世界。  火在生活中惯常得很,特别是小时候在乡村生活,几乎每天都要见几次,但许是年龄原因,从未在意过,更没细致地观察过。我所知道的它的作用无外乎取暖和烧饭,好像还可以给爸爸点烟。《观火》真是别有洞天,让我看见了火的不同形态。  文章先从眼前的火炉起笔,又是“独自”,恰为“我”对火的神思营造了一种氛围。而文中的“静静地凝视”“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