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代文坛格局

来源 :晋阳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watc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文坛的大格局是地有南北、人有华夷、体分雅俗。北方承金而来与南方承宋而来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并存,随着南北一统,南北文风相互影响融合;元代文学创作是在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由多族作家共同创造的。承宋之后,在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元代作家队伍出现雅俗分流的变化,由此雅文学与俗文学各自沿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双峰竞秀之势。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元之后,明清时期,中国文学最后定型的大格局形成。元代是这一大格局形成的关键期,本文着眼于发掘元代文坛格局的整体风貌与元代文
其他文献
胡宗南主持的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是国民党为对日持久作战、与中共争夺知识青年、弥补干部不足的短板而创设的干部训练机构。该训练团存续时间长达七年,几乎贯穿整个全面抗战时期。战干团一方面延续黄埔模式与国民党干部训练传统,另一方面又加入胡宗南个人治军特色。受训干部大多被派遣到部队基层、西北地区或沦陷区。战干团在源源不断地为持久抗战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更成为胡宗南限制中共力量发展、垄断地方资源、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的工具。围绕“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引发的国共摩擦及国民党内部军政冲突,凸显了胡宗南在多元势力中拓展个人权力
集市是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也是人类学的经典议题。本文考察西方人类学集市研究的三种主流范式。其中,经济学范式分析集市上的交易行为和制度过程,旨在厘清集市制度与市场规则之间的概念边界。地理学范式通过对集市分布模式和联结机制的考察,力图超越地方主义和文化孤岛的方法论局限。符号学范式则以集市上信息的流通、符号的挪用与意义的生成为视点,深描出集市的文化图式与精神气质。三种范式不仅深入关照了集市的不同侧面,也反映出人类学集市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根基与流变。
“中国模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何在?中国需要怎样的产业政策?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知识界和政策界,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一套涵盖发达国家和赶超经济体(例如中国),并能够说明后发展境况如何塑造政治经济制度安排,进而影响产业政策选择的理论。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以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理论为基础,结合霍尔和索斯凯斯的关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多样性范式,以及林毅夫的关于赶超经济体的“三位一体”论,并联系佩里·安德森的“两种革命”学说,构建一个通过跨国比较阐明中国政治经济模式特征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中国模式是
中国近代,广府地区的“自梳”现象和上海地区的“摩登”现象具有显著的服饰特征、浓郁的服饰元素以及丰富的服饰文化内涵。由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探索女性角色、服饰的嬗变,不仅是从社会和文化层面上解译服饰变革的密码,更是探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视角。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群众路线置于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群众路线的历史传承,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党的群众路线历经探索与稳基、建设与推进、改革与发展、守正与创新几个阶段,逐渐趋于完善,既在党的事业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也为新时代继续走群众路线
去年以来,绍兴市越城区与滨海新区坚持双向赋能、协同发展,推动集成电路和高端生物医药两大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强势崛起,为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期刊
积极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实现医养结合提供了可能。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信任困境成为其促进积极养老发展的障碍。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自身、与居民及专业医院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对信任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老年人对其信任程度、合理界定医疗机构关系、增加服务有效供给、加强法律保障的可参考性建议,以期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健康发展。
20世纪初,国民国家竞争体系下流行天演论逻辑,人民主权观念与民权思想均扩张成时代精神意识,人民政治由此兴起于绅商阶层主导的立宪政治潮流之中;20年代,伴随19世纪西方文明
一百年来,一代代英雄烈士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赴汤蹈火、矢志不移,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标注了永恒的精神坐标。本刊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选登部分烈士事迹,谨以此向英雄致敬!
胡适经常被人误解为文化上的虚无主义者,但实际上胡适也存在着文化自信的一面,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以及唐以后文化依然保持进步的趋势。但与此同时,胡适以其开阔的比较视野,看到中国文化的不足,他从未放弃批判的态度,具有“信心与反省”的两面性。胡适提倡文化反省并非不爱国,也并非反民族主义,只不过并非狭义的民族主义,旨在做中国文化的诤友,只是胡适没有被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困扰,但也因此忽略了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的悲凉处境以及国人对此进行抵触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合理性。此外,胡适认识中西文化的价值,批判中国文化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