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优化AV/VV间期的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bomu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AV/VV间期动态优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26例因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分别于植入术后1周,6个月以及12~18个月在超声指导下行AV/VV间期优化。同时行超声心动图以及组织多普勒、心电图、6min步行距离试验(6MHW)、血浆脑钠肽(BNP)值以及x线胸片(心胸比)检查。结果本文最佳优化AV间期在100~140(120.77±8.91)ms之间,最佳优化VV间期在4~24(12.92±5.34)ms之间。CRT植入后最佳AV间期在±10ms之间波动,最佳VV间期在±4ms之间波动。植入后1周同植入前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0.30±0.04增加至0.31±0.03,舒张期二尖瓣反流速度时间积分(VTImr)由(18.97±3.81)cm降至(16.04±3.64)cm;间隔对后壁的运动延迟(SPWMD)由植入前(125.06±7.47)ms降至(105.06±12.06)ms;QRS时限由植入前(144.35±10.76)ms降歪(129.00±6.65)ms;6MHW由植入前(278.46±12.55)m增加至(324.62±25.49)m;血浆BNP值由植入前(672.79±98.36)pg/ml降至(484.03±106.02)pg/ml。12~18个月AV/VV间期优化后同优化前相比:LVEF值由0.32±0.03增至0.40±0.03,VTImr由(16.04±3.64)cm降至(8.67±1.18)cm;SPWMD由(105.06±12.06)ms降至(101.00±7.56)ms;QRS时限无明显变化;6MHW由(324.62±25.49)m增加至(347.12±15.24)m;血浆BNP值由(484.03±106.02)pg/ml降至(98.41±8.57)pg/ml。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由(71.73±7.07)mm降至(64.46±4.95)mm;心胸比由(71±5)%降至(63±4)%。结论动态程控AV/VV间期可以提高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短、中、远期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probucol)对长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犬心房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氧化应激在房颤心房结构重构中的作用。方法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对照组(n=7)和普罗布考组(n=7)。无菌条件下开胸后在犬右心房缝植4对心外膜记录电极,电极尾端经皮下由犬背部穿出;在右心耳缝植螺旋型起搏电极,连接实验用AOO高频起搏器(400次/min),心房
生理性起搏旨在重建心脏的节律和激动顺序。较多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存在窦房结功能不良,对运动和情绪不能作出正常的心率反应,即变时功能不良;而有些患者[例如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心房信号不适于房室跟踪起搏。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去寻找心房以外的信号来改善起搏频率,促进了人工传感器(sensor)的发展并应用于起搏技术中。频率适应性起搏(rate adaptive pacing)是指起搏器通过传感器感知体内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最近研究表明卡维地洛可减少心胸外科手术后房颤的发生并可防止电复律后房颤的复发,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长期应用卡维地洛对兔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以阐明其抗心律失常效应的离子机制。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够迅速、有效转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个心脏性猝死(SCD)的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多中心试验中ICD被证明是惟一可靠的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方法(AHA、ACC、ESC2006心脏性猝死指南)。但是ICD至今未能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被广泛使用。主要原因除了有实践经验的医生和医院数目有限、患者及其家庭受传统观念的约束不愿在体内植入
心房静止是由极少见心律失常引起的一种临床状态,特点为暂时或持续的、部分或完全心房电及机械活动消失。1897年,Cushny首次发表了洋地黄引发暂时性心房静止的动物实验结果,而人类持续性心房静止病例最早见于1946年的报道。随着诊治技术的发展,对该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本文就心房静止的临床状况和目前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心率震荡(HRT)是自主神经对单发室性早搏(PVC)后动脉血压波动的反应。本文对75例高血压伴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病人与209例高血压伴PVC病人、52例正常对照组对照分析,探讨高血压伴NSVT病人与高血压伴PVC病人及正常人的HRT、心率变异性(HRV)、QT变异分析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健康年轻人基于动态心电图(Hoher)的时域法T波电交替(TWA)分析方法,并研究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65例健康年轻者(20~30岁)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模拟V1、V5和aVF导联心电图,移动平均修正法连续检测时域TWA,采集夜间2~4时、清晨5~7时和上午8~10时TWA值,分析其大小、分布范围及与时间、导联的关系。结果TWA电压数据呈偏态分布,在3个时间段内各导联TWA电压的第75
由陈新教授主编的《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6版于2009年1月出版。
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导致的心悸、胸闷等症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反应,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本文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对此类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观察儿童心电图室性早搏(室早)QT离散度(QTd)与不同类型室早的关系,探讨其对预测和评价儿童各类室早的危险眭是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