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自己圈得越小,你的敌人就越多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595091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华夏”“中国”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以此为题的著作也颇受瞩目。那么,何谓“华夏”?“中国”存在于何方?如何看待民族主义?我的新著《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对此有所论列。中国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种繁杂的历史轨迹通过“网络”这一概念在我这里得到梳理(从《求古编》到《说中国》,从微观研究到大历史叙述),在梳理这种极为复杂交错的历史过程中,我认为最大的困难在定性跟定量方面。定性我可以找到四个主要的因素,族群、经济、社会、地理(也就是国家)。这四个因素做定量很难,定“什么时候哪个因素扮演的角色最大”更难。定性跟定量两个方面,定量是极难做的事情,这只能凭直觉处理。没有量化,就难以确认因素之间互动的时机。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Ian Morris教授,为了讨论世界各国(主要是西方)衰落的过程,自以为定量做得精确;但原材料不精确的时候,精准定量是做不出来的。所以他以为可以做得很精确,其实削足适履,反而不合适。
  在这四个因素里,经济因素作用极大,因为物质的交流互相依赖。社会方面,有凝聚力因素,有分散力因素。地理是固定的,地理是舞台,而舞台本身也有其特点,东亚的舞台可以说与其他的地区隔离一点,不是十字路口,这是好处;中国的北方南方没有不可跨越的天险,也是好处。国家的观念是跟地理有关系的,因为国家是有疆土的。民族观念经常变动,由于内涵扩大,就吸收了新的成分,定义也就扩大了。所以,这四个因素之间的互动仍然是以“意”为之的,只能以自己感觉去判断,没办法拿数字来代表。
  晚唐到宋,华夏的天下观收缩为汉人的中国。随宋而来的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蒙元与满清是具有双重体制的征服王朝。北方草原,当然这个广大地域不是一个大草原,从今天中国东北西部的兴安岭开始,一直延伸到西方的里海、黑海边上。这一条线上有山丘有沙漠,这里的沙漠不是平沙万里的沙漠——很多是石漠;也有山谷,也有草原。这一地带纬度太高,不适于农业,所以发展出的人类文化是游牧业。
  游牧业族群互相交通,互相来往,因为他们必须不断迁徙。就整体而言,这一条大的草原地带有它的连续性,从匈奴以下到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这些霸权,是有连续性的。可是,这一连续性最大的缺陷,则是这么大的地带上面没办法产生一个着地生根的大文化。游牧业的生产方式是畜牧和育养,这个是动态的,不能定下来,因此缺乏一个延续的文化基础;在这个条件下,它没有办法形成共同的文字和语言——语言问题还相对容易解决,可认同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另外,当一个族群变强的时候,其他族群的百姓就会统统变成子民,连名称都会改变。像蒙古帝国就是这样:一个族群强大了,就把其他各处的族群合并进去,一旦合并,其他族群的旗号全变成蒙古。但这种霸权不能持久,不能不想办法向外面扩张和侵略,尤其是向农耕地带,求取粮食。它的扩张有个固定的周期,天气好,牛羊长得多,孩子也生得多,人口一多,粮食不够吃,就往南打,打着打着,天气变得恶劣了,就回不来,甚至消失了。之后第二波霸权会再出现。这样就永远处在收缩—膨胀的状态,没办法固定。
  最可怜的就是蒙古大帝国,到后来分崩离析,它们驻防各处的族群武力,都被当地居民的文化同化:在中国被中国同化,在印度被印度同化,在中东被回教同化,在俄国被东正教同化。所以它不但没有办法累积,也没有办法维持,这是新清史这一路向的人没有想透的地方。他们就觉得北方也有连续性,也可以算朝代,也可以算国家,可他们因为伸缩—扩张间的落差,没有办法不做侵略的工作,没有办法扎地生根继续成长。
  在“华夏”这一概念的研究中,“汉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词。我为什么用“华夏化”而不用“汉化”,就是想躲开“汉化”这个疙瘩。但这个疙瘩很难缠,原因在于,文化系统必有个核心文化的概念。这个核心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合起来的理念,到后来又吸收了佛家。历史上又有核心地区,从经济上来讲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核心地区,总的趋向是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的下游、中游这整个一大片。这是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构成一个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所以我们才产生“本部”的观念。“本部”并不是大本营,是它的经济力最强大,人口集中度最大,也因此动力极大,其能量不能忽视。
  说“汉化”,“汉人”这个观念本是无中生有的。“汉”是个朝代,不是民族。虽然汉朝比秦朝的疆域扩大很多,可基础是一样的,政治结构几乎完全一样,为什么不叫“秦化”呢?洋人叫中国“China”,就是从“秦”这个字来的。同样借一个时代的名称,我们也可以叫做“唐化”,唐人街今天还在用。“汉”“唐”“秦”这些名称都是借一个时代来涵盖全部,实际上不能涵盖全部。就像我可以用爷爷的姓,但不能用我爷爷的名字。
  一个系统会有变动的内涵。今天所说“汉人”群体的内涵,已经包括蒙古人和满洲人。入关不久,满洲人就逐渐同化于汉地文化;民国成立后,满族加速同化,现在已所余无几,在中国的蒙古也大批同化。其他族群还包括西南各族的少数民族,也包括历史上的越人;百越的地区跨度很大,从今天的徐州一直到海南岛,再到越南,内容很复杂。内地的西南部和中部,历史上有所谓“蛮人”或“苗人”,名称很多,今天还呈现文化特色的土家壮家;凡此,我们从人类学上还可以归类,今天都同化了,看不见了。数典忘祖,到有土司的地方去看土司衙门,问问土司的祖先,肯定十有八九说自己是南京人。
  所以,这个“汉人”名称,乃是非常混杂的观念;具体言之,这一观念乃是指涉核心地区最大的一群人口,主要在官话区和东南吴语区,加上闽粤区:这些地方的人口最集中。此外,中国的文字是极大的一个统一力量,这些核心地区,也就是使用汉语、汉文的中心地区。
  如何看待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念?我的理解,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族观念是变化的。到1911年为止,孙中山一直坚持的是“驱逐鞑虏”,到1911年之后发现这个国家人口必须包含汉、满、蒙、回、藏,他就改称“五族共和”。这个拐弯的时候,有一些人拐不过弯来,像章炳麟(章太炎)就拐不过弯,他口口声声咬定“黄帝子孙”,“黄帝”是虚无缥缈的观念,观念怎么能出子孙呢,也就等于西方人都说亚当夏娃的子孙一样。亚当、夏娃生出红的、黄的、白的、黑的四种?凡此都是因时间而改变了观念,孙中山有孙中山的局限,正如今天有我们今天的局限,将来,人类也会修改今天的观念。
  中国自近代以来,尤其是清末,民族主义成为革命的口号与动力。现在还是否有必要提倡民族主义呢?我并不主张窄义的民族主义,我也并不主张窄义的国家主义:这两个观念,在历史上,都可能是冲突的祸源。你把自己的圈画得太严格了,你就把他人画到外面,转化为敌人,你愈画得严格,你的敌人就愈多。
  像日本人这样,他口口声声要神化自己,强调自己是纯种的大和民族。其实,大和民族本身就是一个混种,非常混杂的混种:有原居的虾夷人;有不同时期从东亚的东北部去的大陆人民,大多数指的是乌拉尔语系的人;有从南方经海道上去的南岛民族,就是南洋民族的人民;还有经过吴、越、山东过去的中国人,移入九州岛。秦始皇到汉末,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移民迁移九州岛——这就是徐福神话的来源。这个时期,日本的弥生文化,从新石器一下子推进到铁器时代……我不要在日本方面扯太多了。日本是一个很奇怪的例子,强调纯种的民族主义,却又时时不忘扩张,要把自己凌驾在被它打败的弱者身上。这是不足为训的,我们不能这么做,中国绝对不能这么做,所以我不主张窄义的民族主义,不主张窄义的国家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三个民族主义闯的祸:德国的雅利安民族主义,意大利的罗马复兴之梦,日本的大和民族主义,梦想征服和统治整个亚洲甚至统治全世界,“八纮一宇、万世一系”,要做全世界的主人。这三个民族的野心,我认为都是建立在自卑感和自大感上,中国人不应该这么做。
其他文献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20次党代表大会上做了总结报告,题目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这就是后来的《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因为“报告”的出笼,苏联的文学和电影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爱伦堡在1954年斯大林去世以后写的《解冻》重新被人重视,这正暗示着一个新的文学艺术时期的开始。就像文革结束以后,卢新华的《伤痕》一样。他们小说的标题,直接成为那个时期作品类型的代名
通过开展我国7种主要储粮害虫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方向的趋向性活动规律研究,为储粮害虫在实仓的监测和防控手段提供指导.结果表明赤拟谷盗、嗜卷书虱、米象具有显著趋光性,杂拟
什么是标准语?我们汉语的标准语即普通话,英语标准语是什么呢?国人比较认可的是英式和美式英语。现在出国求学的人越来越多,英语是第一道坎儿,不少人担心自己的发音不够标准,包括很多英语统考高分者出国后还是常常不愿多说或不敢多说。在我看来,牛津英语毫无疑问是标准语。《牛津英语词典》被认为是全球最全面和最权威的英语词典,被奉为英语世界的金科玉律。然而,在牛津大学老师们的眼中,牛津英语不过是一种“口音”而已。
暑假两部亿元喜剧,《港囧》和《夏洛特烦恼》,不约而同讲的都是中年男人的出轨危机,当然无一例外以珍惜现在、回归老婆身边为结束。按照常理,电影通常是现实的反面,越是经济危机时,电影越是奢华明丽;越是富裕安定时,就越是会有奇谈怪论。所以我的一个在美国结婚生子归国探亲的女友就叹了一口气说,中国的中年男人的出轨一定很盛行吧,不过,好像原配都很淡定喔。我笑着说,你看过复旦小三门就知道中国原配有多不淡定了。  
自70年代以来,世界国有企业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生存挑战,这个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发达国家为首的国有企业的大规模私有化;其二,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伴随社
9月20日,一篇题为《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的文件在微信朋友圈中广为传播,公开信称,“生之交首重道义”,相关导师因新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在朋友圈发布的微信“居然对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教授无端嘲讽”,令导师“极为震怒”,以致决定断绝与该生的“师生关系”云。  公开信发出之后,引发媒体和网民的议论。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事件并未改善公众对当
人上了年纪就容易怀旧。那天偕妻途径成都北路,在高架下穿行,昔日景象荡然无存,走到路的尽头,居然未见原先寄寓过的那条弄堂,只见一大片绿地及鳞次栉比的大厦,不禁感慨沧海桑田,人事变迁。  1959年,我意气风发地成为上影人,原以为厂里有宿舍可供住宿,不料“上影”由于历史原因,不同于“北影”“长影”等,他们的创作人员聚居厂内并辟有生活区,而上海历来是散居的。单身的我被安排在位于淮海中路电影局侧畔的一幢大
本文的逻辑结构和基本观点是按照以下内容进行:一是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的划分。本文对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的划分是结合其组织结构特点和责任分工来进行,并对责权不对等、不可控
在谈到当下的文艺批评生态时,有人强调“重要的是立场而非姿态”,接着就有人反驳,“立场和姿态都不具有价值判断的重要性”,重要的是“批评家通过审美来认识世界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的品格和认知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其实,“姿态”也好,“立场”也好,“价值判断”也好,在文艺批评中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概念,它们都属于中性词,无好坏褒贬之分。只有追问下去,这个批评家是以什么样的“姿态”、
上海建材集团总公司是国有独资的控股公司,于1994年1月由原上海市建材局改制组建而来.主要从事砖瓦、水泥、建材机械、防水材料、平板玻璃的生产和经营,总资产为34.8亿元,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