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1928—1937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98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雨欲来前的宁静


  1929年元旦北平发行的 《新晨报》上,有名为“北平之今昔”的一幅漫画。画中是一位衣衫褴褛、满面褶皱的老妇,面对镜中自己曾经面目光鲜、体态丰盈的形象。旁边是一句题词:不堪对镜问昨年。
  这正是对于北京失去首都光环之后,情状惨淡的形象比拟。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在1928年胜利进入北京,随即国民政府内部便展开了未来定都何处的讨论。坚持建都南京者和主张留都北京者各抒己见。南方观点认为,南京是孙中山遗训中的指定首都。并且,北京既有着清政府封建统治的遗毒,又充斥着北洋政府的官僚做派,已经无法彰显革命的朝气。而最关键的,蒋介石的势力基础在南方。南方派于是占了上风。1928年6月28日,南京政府把首都北京改成了北平特別市,1931年再改为北平市。北京,便由此开始了“故都”北平的另一篇章。
  按照 《故都新貌—— 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 一书作者许慧琦的记录,国都南迁之后,新成立的北平市政府处于中央机关仓促撤离、首任市长阵前易人、新单位匆忙成立、行政资源与财政收入都大不如前的狼狈状态中。被严重挫伤的是北平的经济—— 北京是政治型的消费城市,清代以来的皇族、旗人和官员不断刺激着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但随着首都地位的消失,国都阶段政商结合、奢侈风格的消费发生了转变。1929年,截至中秋时的统计,北平歇业商家数量已经有264家;以公务员及其眷属为服务对象的大型游艺场城南游艺园,已经准备暂停营业;整个城市消费能力萎缩。以人力车的营业为例,乘客减少,车夫倒是越来越多。
  令经济雪上加霜的还有动荡的时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不仅东北灾民大量涌入北平,为城市经济带来压力,北平城内也人心惶惶,处于“商旅裹足,戒严频繁”的状态。1933年元旦,山海关陷落,日军发动了热河和察哈尔的战事,使得北平暴露在日军的直接威胁中。北平街头出现了军事武装准备,城门与各要冲都堆上了防御沙袋。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并进攻长城各口,北平开始实行戒严。5月之后,日军飞机在北平上空侦察并投递传单数次。一位名叫“老向”的文人在 《危城琐记》 中写道,“市民都有‘末日来临’之感”。南京中央在5月终于决定成立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抵达北平,收拾战火,安抚人心,以表达中央要保全平津的决心。
  1933年5月31日,中日代表签署 《塘沽协定》。这份协定默许了伪满洲国的成立,认可了日军占领热河的合法性,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这一纸协定也换来了北平城暂时的安宁。
  北京文化史的研究者赵珩告诉本刊,相比1927年之前的军阀混战,北平城从1928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虽然一直处于日本侵略的阴影之下,但其实算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学者许慧琦又将这十年的经济与消费环境细化分为三个阶段:1928年到1930年属于高失业率和高物价并存的“停滞性通货膨胀”时期;1931年到1934年则是通货紧缩、供过于求、物价普遍低迷的形势。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同属于整体经济衰退,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商品。因此像谭其骧这样在北平读书与教学的文化人会说,“作为一个中等偏高收入的市民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确实令人处处满意”;1935年到1937年,日本人在华北的走私活动日益猖獗,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又出现了类似第一个阶段的情况。如果说,北平沦陷前有十年的“黄金”时光,许慧琦描述,那么在30年代的前半期,便是其中的“菁华期”。
  这段时间北平得到发展,还和1933年上台的市长袁良所颁布执行的一系列振兴计划有关。当北平成为“故都”之后,对外并不能吸引权贵阶层的攀附,内部也缺乏工商业生产可以发展,只有将自身悠久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转化—— 包括名胜古迹、文物典籍和文化教育。于是从1928年起,从政界到普通知识分子提出“繁荣北平”的种种建议,就是围绕着如何发掘利用北平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北平建立成文化中心来展开。由于时局的不稳,实际在 《塘沽协定》 签署之后,新任北平市长袁良才有机会通过 《北平游览区建设计划》 (后改称 《旧都文物整理计划》)、《北平市沟渠建设计划》、《北平市河道整理计划》 等三项方案来落实执行。
  此时在北平,经过了“九一八”事变的震动,可移动文物,诸如故宫里的珍宝、太庙和先农坛的乐器、北平图书馆的重要藏书已经完成了南运。于是北平最主要的财富就是古迹景点,作为可以观光旅游、繁荣经济的来源。《北平游览区建设计划》 中首先明确了北平游览区的范围:“凡由北平为出发点而到达之名胜古迹,皆应划入北平游览区之内。”并且,北平“宫殿之伟大庄严,园林之宏丽清幽,名山异泉,遍布西北,荒刹古庙,随处皆是”。中国若要建设国际著名观光城市,“非北平莫属”。因此,“举凡缺乏宣传,各名胜古迹保管权分散且未加修葺,交通不够发达未敷游客使用,观光旅馆或饭店不足,缺乏本国招待和导游向外国旅客介绍中国文化和北平之美,都是市政府重振旅游消费经济的改良重点”。
  而这一系列市政建设计划又包含有其他目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季剑青告诉本刊,“文化城”概念的提出,也是在中日实力相差悬殊的局势下,寄希望于世界各国的干预和同情。“刘半农就设想过将北平设为中立区。如果不设防,在国际社会目光的注视下,北平作为古物荟萃之地,也许能够免去遭受炮火打击。”1935年北平政府编纂出版的一本 《旧都文物略》 是游览区建设成果的文字结晶。它是在北平时期最为系统、最为广泛介绍北京历史和城市风貌的图文并茂的著作。赵珩评价:“精美至极,不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的好。这竟然是两位秘书,外加一位兼职的摄影,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调研编写完成的。可是,以一本向世界宣扬北京多么了不起的画册,就能让国际舆论出面干涉和调停,阻止日本人武装侵略的想法,又是多么幼稚!”   30年代的北平成了国内和国际都很热门的旅游地。季剑青考证当时资料:“北京饭店又重新充满活力,大堂里挤满了来自欧美的游客。到了1937年,饭店床位已经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仅当年春天的旅游收入就有100万美元之巨。”在旅行者的笔下,北平呈现出山雨欲来前的宁静之美。

古老与现代并存的观光之城


  在 《京华心影:老地图中的帝都北京》 这本书中,作者李弘展示了她收藏的一份印制于1932年、放在六国饭店 (Grand Hotel) 里为游客准备的北平景点地图。上面标明了六国饭店的位置——在今天前门东大街和正义路交口的东北角,现原址上重起一座三星级的华风宾馆。除此之外,还有分布在内城、外城和西北郊区的名胜古迹以及购物处,和今天在酒店前台能拿到的地图别无二致。
  李弘告诉本刊,她在“文革”期间还进过未被拆除的六国饭店,“里面黑洞洞的,安置了不少住家。只记得木地板咯咯作响,楼梯两边木扶手被摸得圆润发亮。”然而时光倒流,这座建于1900年的酒店,经过1925年的扩建后,是北平城里最豪华气派的西式酒店之一,有5层楼高,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和位于东长安街的北京饭店南北相望。正义路那时有一条“玉河”流过,叫“玉河大道”。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根据《北京条约》,英、法、美、俄四国陆续将玉河河畔的王府旧宅改为公使馆。与玉河相交的“东江米巷”上逐渐各国公使馆林立,还有教堂、银行和俱乐部等等。在1900年 《辛丑条约》 之后中方绘制的地图上,这里已经更名为“东交民巷”,成为使馆区。六国饭店也就是在使馆区的核心位置。
  在30年代的北平城里,要过最西化的生活,那就是在东交民巷的这片小世界。张北海在 《侠隐》 里四次写到过六国饭店。其中有一次,美国记者罗便丞在那里买了熏火腿、黑面包、罐头芦笋、一瓶红酒和一瓶威士忌。在北平生活的文物学家朱家溍评价六国饭店的西餐和北京饭店、西绅总会三家并称一流,因为“最地道,丝毫不迁就中国人的习惯”。荷兰作家亨利·博瑞尔 (Henri Borel) 在著作 《新的中国:一个旅行家的印象》 (The New China:A Traveller’s Impression) 里记录六国饭店的一个普通房间,包括“整洁、盖着绸面鸭绒被的英式床,花边窗帘,装有镜子的大衣柜、电灯、配有冷热龙头的盥洗室、床头小桌和桌上红色丝绸罩着的小灯,舒适的安乐椅等”。他继续说:“当我第一次从六国饭店出发,在东交民巷漫步时,我想一定是身处在某个欧洲或者美国的小镇,而中国人只是游客而已。”
  有意思的是,紧挨着皇城的东交民巷区域在视野上却能感受这座古老城市的迷人之处。这里的西式多层建筑打破了从前宫殿群对于城市制高点的控制。另一位旅居北平的茱莉·布莱顿(Juliet Bredon) 就将看到的使馆区和不远处的宫殿群以及低矮民居所组成的街道来作对比:使馆区是“想法各异的人们在这里建造出的一个杂乱的整体。它与威严一统、高高在上的宫殿相比,显然会相形见绌。中国人确实比我们更懂得协调建筑与环境,或者画与框、框与画之间的关系。另一侧就是中国人的城市。夏天,当家家户户院落中的树木枝繁叶茂的时候,整座城市会变得像一座大花园。天坛的蓝色穹窿矗立在绿叶的衬托中,犹如一朵优雅的石花。”
  以东交民巷区域为起点来探索北平城,是欧美旅行者的惯常路线。曾经的宫廷禁苑、皇家园林,祭祀坛庙,总是他们首先的兴趣所在。在这些空间从民国初年开始,就陆续向普通市民开放。徜徉其中,便可感受到并不遥远的历史。于是,1933年来到北平的德国女摄影师海达·莫里森(Hedda Morrison) 的镜头捕捉到了天安门金水桥边正在卖柿子的小贩,还有北海公园的冰面上一位溜冰炫技的老者—— 他过去为慈禧太后表演过相同技巧。另外一位30年代来到北平的德国记者恩斯特·柯德士 (Ernst Cordes) 在 《闲置的皇城》 中写下了他游历皇城的经历:在紫禁城的金銮殿里,他用两毛钱“贿赂”看门人,坐上了布满灰尘、不知真假的宝座,想象逊帝溥仪的惆怅;在中南海的瀛台,他一边喝茶、观赏荷花,一边听朋友讲光绪“维新变法”失败的经过而觉得惋惜。
  1920年从邮政司退休后便生活在北京的美国人刘易斯·查尔斯·阿灵顿 (L.C.Arlington) 在30年代出版了一本书,直译叫 《寻找老北京》 (In Search of Old Peking,中文版本翻译为 《古都旧景:65年前外国人眼中的老北京》),这也是张北海在写作 《侠隐》 时搜集的参考资料之一。阿灵顿之所以给书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目睹了之前若干对历史文物破坏的行为,担心那个精致优美的古城一去不复返:“历史宫殿改为现代的饭店和茶馆,著名的寺庙改为兵营和警察办公室,砍伐古老树木作为木柴,用政治标语磨损城墙和牌匾。”当北平被确定为旅游城市的定位后,这一切都得到了减轻和纠正。某种程度上,这得益于文物整理委员会中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的参与—— 这是一个由朱启钤和梁启超组织的,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术社团。他们提出了保证古建筑“纯正性”的原则:尽量延长旧建筑的结构生命,而不是以新换旧;如果不得不用替代材料,会用较新的材料来和原有部分清楚分开。比如阿灵顿看到的破败不堪的天坛,就处于文物整理计划中,首批修缮的古迹之列。在 《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 一书中,学者董玥记述当时天坛的琉璃瓦难以重现原有光泽,最后使用的是储存在清华大学中原属于圆明园的瓦片。在董玥看来,1928年后的市政建设思路和之前的民国十七年截然不同,历史传统不再是需要被革命破坏的对象,而是变为了可供回收转化的资源。“现代化的进程与来自城市过去的韧性总是动态地交织在一起。”
  除了这类古迹,让国外游客感到兴致盎然的还有北平人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就像那些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胡同。进入民国之后,北京城经历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造,包括城市交通、供水、排污系统、电灯照明各个方面,其中就涉及胡同的尺度和命名。在尺度上,市政府认为北京“衢路迂逼,房屋参差,错乱无序。非特不足以成良好之市街,而妨碍交通与商业之发展者,亦甚巨”。1925年,有轨电车在北京通车。但是因为汽车和电车都不必驶入胡同,胡同的格局就未被太多触及。《侠隐》 里的主角李天然在胡同里穿來穿去,换作外国人可能早就会晕头转向。柯德士就应邀到一位过去的八旗子弟家做客,要穿过市场和胡同。“我真不知道现在该左拐还是右拐,或是按照北京人的表达习惯,往东还是往西。”   倒是交通和邮政的发展,使得统一胡同命名成为必需。董玥的著作考证,民国年间北京的胡同已经超过3000条,名字都存在于居民的口语当中。很多名字都十分直白,比如有根据地标命名的“庙宇”“水井”“栅栏”;根据形状命名的“扁担”“羊角”“猪尾”;以人名命名的“王寡妇”“宋姑娘”“张秃子”;以市场或居民职业命名的“制花”“卖肉”“补锅”。由于都是居民起的名字,重名现象很多,有16条扁担胡同,11条口袋胡同,8条罗圈胡同。其时政府在1916年、1919年和1928年曾三次更改胡同名字,指导方针主要有两点:一是从粗俗化为文雅,比如段祺瑞居住过的“鸡爪胡同”改为了“吉兆胡同”,“狗尾巴”变为了“高义伯”,“驴市”变为了“礼士”;再有就是满语、蒙古语的名字改为了汉文。1934年,政府在每条胡同口都树立了名牌,然而老名字在这以后的许多年仍旧活跃在人们的日常交谈当中。阿灵顿在走街串巷时就会津津有味地去听当地居民讲胡同名字的意思和演变。李弘告诉本刊,她在研究地图时,特别注意到宣武门附近有一条“头发胡同”,其实并不是像发丝一样又细又长的胡同。阿灵顿的笔记里记载了它得名的一段惊悚历史:胡同附近的军火库发生过爆炸,炸死者头发凌乱的头颅遍地,就有了“头发胡同”的名字。
  在1928年到1937年之间,不仅前来北平的欧美观光客的数量在增多,长住北平的欧美侨民数量也不断增长。《北京的洋市民:欧美人士与民国北京》 一书的作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少兵向本刊介绍,迁都前,外侨多为使馆人员及其眷属、商人和传教士,这个时期的“洋市民”的职业则更加多元。教育、医疗、新闻传媒等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带来了现代化的技术和服务,也能够博得北京市民的友好相待。根据统计,截至1937年,在北京工作的欧美侨民是5387人,之后才大幅减少。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已经不能容纳众多侨民,他们居住在中国人的社区里,多是集中在当时内城的“内一区”,也就是今天东单以东、建国门以西、东四以南、前门东大街以北的区域。
  欧美外侨在经济收入上属于中上水平,其中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士便有能力也愿意租住四合院落,稍微做以现代化改造,过上中西合璧的生活。如同 《侠隐》 里的马凯大夫在东单的干面胡同有座二进院子,《纽约时报》 记者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 也在位于东单的象鼻子坑胡同租有院子,一共五进院落:“院子敞阔秀美,最南的院子中间有条砖砌的小径,樱树和李树夹道。朝北数去,第二个院子中间有个六角亭,夏天时我便在里头写稿。我的卧室和浴室都在这个院子里。再穿过一道半月形的拱门,便到了第三进院子,起居室和餐厅都在这一进院子。再后面的院子是个菜园子,它的西边连着另一个院子,两旁的院子都是下人住的。”
  每当夏季到来,这些欧美外侨还会选择去西山避暑。1926年的一篇名叫 《群山的诱惑》 (The Lure of the Hills) 的英文报道形容,“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在京外国居民必到之处”。当时在北平发行的英文报纸,夏季常有出租“西山小屋”之类的广告;西山附近也有西式风格的旅店,为游客提供住宿;还有的外国人会租赁下庙宇,再增建浴室。对于外侨来讲,西山的物质生活简陋却充满情趣。他们可以遍访古寺名刹,无限接近自然,也可以学习中文,谈论诗歌。如果不是战争来临,这样的日子便可以年复一年地继续下去。

文人学者的北平时光


  首都迁走后,能成就北平为“文化古城”的要素,除了古迹外,还有文教机构和由此滋养的教授、文化人和学子们。北平学校的数量,居于全国第一,依然是首屈一指的教育中心。季剑青告诉本刊,之前北大校长蔡元培也提过,学生运动不应该是常态,大学还是要往学术化的方向发展。“在这十年间,有两次主要的学生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有一群学生南下向南京政府请愿,要求组织抗日;另外就是1935年 《何梅协定》《秦土协定》 以及日本侵略者策划的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引发的‘一二·九’学生游行。除此之外的时间,尤其是30年代前半期,教授和学生们是有较为安稳的环境来专心做学问的。在这期间,钱穆完成了 《国史大纲》 正式讲义,陈寅恪转向了中古史研究并做出了成果,顾颉刚在这个时间创办了禹贡学会,建立了中国的历史地理这门学科。钱锺书、王佐良、邓广铭等一批杰出的学生也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从学术的角度讲,可以说是群英荟萃。”
  文人们留下诸多文字回忆这段北平的时光。“古朴”和“闲适”是这类散文里形容北平最常出现的字眼。钱歌川写,“北平的美,就美在一个‘古’字上。二千年的古柏到处皆是,三百年的古店,也有几家。人民古朴,器物古雅,一切都是古色古香。”与其他城市来做文化比较,也成为一种写作方式。1936年出版的 《宇宙风》 杂志,以“北平特辑”来征稿。于是郁达夫的文章里就谈到“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杭州的沉着”,都比不上“五六百年文化所荟聚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
  学者许慧琦分析文人笔下的北平,这种持重幽静的“耳顺老年人”的平和形象,和“北平之今昔”漫画里反映的今不如昔的状态看似矛盾,其实,一个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北平竞争力大不如前;一个则是从城市氛围来看,北平摆脱了国都阶段的纷扰政争,变得闲适自在。另外,“愈接近30年代中期,华北危机日深,愈使仍居留及远离北平的文人们,察觉北平的可贵与可爱……他们对北平的热切赞颂,除了反映真实的生活体验与美化的回忆感受外,多少也纠杂某种爱国与乡愁情绪。”
  文人学者们对北平的肯定和喜爱,也和他们当时月薪收入相对稳定且有提升,能够在北平过上衣食无虞的生活有关。当时教育机关经费充足,数量可观。许慧琦的书中引用1936年的杂志资料,“每年中央汇来北平教育文化费是四百余万,加上清华、燕京、协和等特殊财源的学校机关,每年怕不要一千万”。普通市民每月是约30银圆的基本开销。对比之下,教育机构的从业者教授级数最高者,若加上兼职和稿酬版税等收入,能从500银圆的基本薪水,累积达到1000银圆以上;薪俸级别次之的教授,也能有300银圆乃至400银圆以上的收入;若像是谭其骧那种本职是北平圖书馆馆员,并在大学兼课的文人,月收入介于100银圆到200银圆;北平的公私立高中教员的月薪,大致是100银圆到200银圆,初中教员是60银圆到80银圆。所以和普通市民对比,生活水准也就高下立现。   邓云乡谈到了在中法大学教书的鲍文蔚,月薪300银圆,住家“共有两个小院,八间北屋,两东,两西,有盥洗间,有浴缸,庖人、女佣,还有自己的包月车。有书房、客厅,四壁书架上摆放着由法国带回来的上千种精美书籍”。研究者赵珩进一步和本刊解释,“包月车”的意思就是有一辆私用的洋车随时为你来服务。相对的是“散座”,通常车夫会在胡同口、饭庄和戏园子门口来等活儿;北平家庭的保姆基本来自河北三河县,也叫“老妈子”。她们每月工资大概两个银圆,吃住在主人家,过节有赏钱,还能攒钱下来。其中有的人在三河买了地,后来划成分成了地主、富农也不是没有的。
  闲暇时间,文人学者在北平的消遣趣味有上公园、逛旧书摊、坐茶馆、去听戏等等,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下馆子。这不仅是纯粹的吃食,还包含着交际应酬、聚会聊天等内容。北平的饭馆分成不同档次。赵珩就向本刊介绍了这样六种自上而下的分类:一是饭庄子,有宽大院落,上有油漆整洁的铅铁大罩棚,还得有几所跨院,讲究的还须包括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小花园。这里主要承接红白喜事、做寿庆典的宴席,一开席就是百来桌;第二类是饭馆子,菜要比饭庄要好,因为饭庄讲的是规格和模式,同样的菜每桌都上,但未见得好。饭馆有名的,相继存在的“八大楼”和“八大春”,还有几个“居”,以及吃清真菜的教门馆子。正阳楼以螃蟹和涮羊肉著称。同和居有名的“三不粘”是种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的甜菜。砂锅居 (原名和顺居) 的砂锅白肉和烧燎白煮最为出色。再次一等是二荤铺,卖猪肉和猪下水,没有鸡鸭鱼。滑熘肉片、焦熘肉片、四喜丸子、熘肝尖、炒腰花、爆三样都是可点的菜式;二荤铺以下就是大茶馆,有茶之外还有点心,比如奶油制品,像是奶油饽饽,奶油棋子,还有烂肉面、馄饨等等。中山公园里长美轩的藤萝饼和来今雨轩的冬菜包,都十分著名;再往下就是切面铺,并不是只卖挂面、切面、馒头这些,它也有几个菜。像是蒸点猪肉大葱馅的包子,还有熘肉片、摊黄菜,以及炒餅、炒面这些;最低等就是大酒缸了,也就是小酒馆。店里把酒缸倒过来搁地上,上面铺一块板子,就在板子上喝酒吃菜。吃的就简单了,就是花生米、熏鱼儿之类的下酒菜。
  北平时代的餐饮业,是属于小饭铺的繁荣。《侠隐》 里李天然就经常在这些地方吃喝。韭菜盒子、烧饼果子、牛骨髓油茶、灌肠、羊杂面……张北海对这些吃食津津乐道。许慧琦举例1933年的统计数字,餐馆共有491家歇业,新开张的则有745家。但开业商家的总资本,少于歇业商家的总资本。这说明关张的主要是大饭庄和饭馆,而新开业的则是小本经营的饭铺。所以纵观当时文人对北平吃喝的记录,大多是表现小吃繁盛的景观:唐鲁孙写北平街头卖羊头肉的,“运刀如飞,偏着切下来的肉片,其薄如纸……然后把大牛犄角里装的花椒细盐末从牛角小洞磕出来,撒在肉上”;让另一位翻译家徐霞村难忘的是北平夏天的酸梅汤,不仅冰凉解暑,“小贩过巷时用两个小铜碟在手里相击,叮当作响,非常好听”。
  文人学者是国都南迁后北平消费的中坚力量,而人数众多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的消费喜好显得更加活泼、趋新和崇洋。当时北平最时尚的购物场所,当属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和西单商场,它们几乎取代了商业形式较为传统的前门大街。这从 《侠隐》 里,主角李天然的购物选择也能看出来—— 他去前门大栅栏的瑞蚨祥绸布庄买的是做夹袍的缎料,在王府井则买的是欧式穿衣镜、黑呢子大衣。东安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光顾的群体主要就是附近居住的外侨人士、太太小姐、文人学者、青年学子。唐鲁孙就记得这里有一家咖啡厅,十分实惠。“光顾的都是男女大学生,八毛钱一客西餐,尽管放心大嚼,否则来一盘奶油栗子面或是叫杯冰咖啡,足够情侣们泡上半天的。”1933年正式开业的西单商场,正位于学校林立的西城文教区。相对于东安市场整体走高价洋货路线,那里的平价销售策略更能吸引学生群体。
  看电影是学生们喜欢的休闲活动,就像 《侠隐》 里在北平美国学校读书的蓝兰就是电影院的常客。1934年出版的 《北平旅游便览》 显示,北平共有11间电影院,各有特色。比如位于东长安街的“平安电影院”由外国人营业,放映的全部是西洋片,观众以侨民为主;王府井的“真光电影院”是西语片的首轮放映影院;东单北大街的光陆大影院则有美国派拉蒙影片的优先播放权。
  而对于老百姓来讲,去看一场票价从5角到2元不等的电影,就略显得奢侈了——赵珩提到,“拉包月”的洋车夫每月是挣8块到10块。老百姓消遣是在城南的天桥地区。那里免费就能围观杂耍卖艺,几个小铜子儿就能在茶馆里充饥解渴,还有不计其数的戏馆、落子馆、二手货摊可以让人流连忘返。

沦陷之危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沦陷期历时8年零17天。“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沦陷期的北平,与日本人的抗争进入了更加严酷的地下时期。
  在 《侠隐》 中,张北海写北平沦陷前的几天。“大清早儿还是有人遛鸟儿,茶馆儿大酒缸,全是人。白胡子老头儿,在街上走起来,还是迈着方步。”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张北海谈到了这种描写的意味:“想想看,光是二十世纪,北京人就经历了八国联军,慈禧逃到五台山,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九一八’之后,东北涌进来无数学生难民,日本公然在东单广场实弹演习……与其说北平老百姓‘处变不惊’,不如说是‘见怪不怪’了。北京六百年帝都,老百姓早已给揉成一种稳顺,在各自本位上安分守己地生活工作。”
  在这本小说的结尾,张北海借着美国记者罗便丞之口,与北平告别—— 在日本人破城之日,罗便丞找到主角李天然来喝酒:
  “听我说,亲爱的朋友……这迷人的古都,还有她所代表的一切……那无所不在的传统,那无所不在的精美文化,那无所不在的生活方式……我告诉你,亲爱的朋友,这一切一切,从第一批日本兵以征服者的名义进城,从那个时刻开始,这一切一切,就要永远消失了。”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28期)
其他文献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对学好数学学科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知识,更应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学思想,即反映数学问题的本质,体现人们对数学问题的理性认识,它蕴涵于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之中。二是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解决数学问题,是数
Abstract:People think that American family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family .In fact, if we take a chronological look at the family, we will find they are much the same in the changing tendency.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原本纯洁的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的人际关系却逐渐出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本文透过大学生官场化的现象,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和根源,并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和谐健康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关系 官场化 遏制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并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和
我所见过的鬼都是鼻眼俱全,带着腿儿,白天在街上溜达的。  夜间出来活动的鬼,还未曾遇到过;不是他们的过错,而是因为我不敢走黑道儿。平均地说,我总是晚上九点后十点前睡觉,鬼们还未曾出来;一睁眼就又天亮了。据说鬼们是在鸡鸣以前回家休息的。所以我老与鬼们两不照面,向无交往。即使有时候鬼在半夜扒着窗户看看我,我向来是睡得如死狗一般,大概他们也不大好意思惊动我。据我推测,鬼的拿手戏是吓唬人,那么,我夜间不醒
【摘要】关于如何尝试、反思、总结偏远山区初中数学教学的和蔼之旅,进行一项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创新的研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创新 小组合作 利用故事 走进心灵  一、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  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深化,也有正误辩论,有积极的合作。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小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他们个个使出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曲靖市劳教所戒毒人员的问卷调查,讨论、研究了戒毒人员的情感心理。  [关键词]戒毒人员 情感 心理    一、调查    本次活动主要针对云南省曲靖市劳教所(下称“劳教所”)的戒毒人员展开。通过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关爱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是介绍戒毒人员家庭成员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利用音乐(感恩的心,相亲相爱等)和游戏活动来激发他们的亲人和周围人的情感,通过活动前后戒毒人员的情感体验
【摘要】 在新课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的语文教学迈入了新的改革中,适应时代的变迁。教师团队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以前的教育经验中推陈出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和能力。而语文高校课堂的构建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更需要注重教学管理和课程结构调整改革。   【关键词】 新课改背景 农村小学语文 高校课堂的构建  前言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学习的内容是语言与语言文化。语文是一门
[摘要]含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充分运用语言的暗示性、象征性去启发、唤醒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发现作品字面意义之外的隽永深长的意味和情趣。因而,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关键词]古代诗歌 含蓄 艺术魅力    古人云:诗言志。意思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而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痛快淋漓、有的迂回婉转、有的
【摘要】 高中数学是高中学习中的一门重难点学科,要想高中数学教学有效实行,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是一个高效的教学方式。另外注意维护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时刻关注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态度以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多与他人合作、培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有效教学 数学实践     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不
[摘要]庆阳民间香包刺绣是庆阳特色文化产业。庆阳香包刺绣具有独特视觉符号。主要表现在符号的共性、符号完美性和符号戏剧性方面。香包刺绣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文化馆与政府、专家学者的建议、商品经济的刺激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传承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香包 传承发展 符号不足    一、甘肃庆阳民间香包刺绣介绍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流域,所处区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适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