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声桥置入与耳廓再造同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外中耳畸形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hao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 VSB)置入与耳廓再造同期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耳外科行VSB置入与耳廓再造同期手术的6例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7~12岁,VSB置入前0.5、1、2、4 kHz平均气导阈值为64.8 dB HL。用皮肤扩张法行耳廓再造时,VSB置入在耳廓再造的第三期时完成;采用非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时,VSB置入在耳廓再造的第二期同时进行。评估术后半年耳廓形态满意度、手术并发症、听力改善程度及言语识别率。

结果

所有患者和家属对耳廓形态表示满意;均未发生耳廓变形、软骨支架外露、感染、血肿、皮瓣坏死、面瘫、耳鸣、眩晕等并发症。VSB置入后声场测试,听阈平均值为36.7 dB HL,降低了28.1 dB HL。在65 dB SPL、80 dB SPL声场下,安静状态和噪音状态时言语识别率均有提高。

结论

耳廓再造与VSB置入同期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减少手术次数、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母牛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和卡介苗的交叉免疫应答状况,为以母牛分枝杆菌研制新型疫苗提供基础免疫学参考。方法固体培养法培养母牛分枝杆菌(ATCC95051)、结核分枝杆菌(H37Rv)和卡介苗(BCG,中国株),收集菌体,采用超声破碎菌体制备全菌菌体抗原,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体液免疫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体IgG水平;细胞免疫用细胞因子释放试验(cytoki
目的多项研究已观察到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具有Th17细胞可塑性,但其病理与生理意义并未阐明。本研究拟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外周血Foxp3+Treg IL-17的分泌水平,并探讨其在SLE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共纳入32例SLE患者(包括14例活动性患者和18例非活动性
目的了解2015—2016年从北京市朝阳区早孕宫颈拭子和外环境中分离的99株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以及SCCmec型别。方法对99株表皮葡萄球菌,采用K-B法对头孢西丁、微量肉汤稀释法对万古霉素、达托霉素、青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法对ermA、ermB、ermC、msrA、norA1、norA2、sul1、su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及体检人群肠道中携带mcr-1基因的革兰阴性杆菌的定植情况,阐明mcr-1基因流行的分子特性。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粪便标本1 263份和广州金域体检中心粪便标本750份,在含黏菌素的麦康凯培养基上分离耐药菌株;PCR法检测耐药菌株中的mcr-1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及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PCR(e
目的探讨距切缘远位皮下组织埋没缝合切口减张技术联合电子线照射,手术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对9例躯干部瘢痕疙瘩术后复发的女性患者行瘢痕疙瘩完整切除术,年龄43~56岁。于切口两侧浅筋膜层广泛剥离,用4-0 PDSⅡ缝线,在远离切缘约1.5 cm处皮下组织行数针埋没缝合,间隔约1 cm,待所有埋没线缝好后,依次从切口纵轴两端向中间打
目的描述近年来桂林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特征,掌握防控要点,为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现场资料及数据支持。方法通过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收集人感染H7N9禽流感资料,包括2017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个案资料、禽外环境监测资料以及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资料,对桂林市2017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对禽外环境阳性检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2017年桂林市共确诊人感染H7N9病例6例,死
目的探讨游离横行股薄肌肌皮瓣(transverse upper gracilis flap, TUG)在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再造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9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5例乳腺癌患者,其中乳腺癌分期Ⅰ期8例,Ⅱ期7例,患者年龄(39.5±4.7)岁(37~62岁)。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同期应用TUG皮瓣行乳房再造。术中取供区下肢髋外展屈膝位,以股深动脉发出的股薄肌肌支为蒂
1893年德国外科医生Gustav Neuber首次报道了自体脂肪移植术,现自体脂肪移植的技术手段、移植理念和应用范围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近年来,随着对脂肪来源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及应用的开展,自体脂肪的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最初用于软组织填充治疗,逐步扩展到了整形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和美容外科等领域,如瘢痕治疗、皮肤肌腱粘连治疗、雷诺综合征治疗、丰乳、面部年轻化及身体塑形等。起源于自体脂肪移植的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中毒的推荐治疗方案。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收治8例A型肉毒毒素中毒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33岁,平均26.4岁,均表现出渐进性肌无力加重和肌电图异常。5例在整形外科行抗毒素治疗,注射前进行皮试,随后采用10 000~20 000 U抗毒素肌肉内注射,每日注射1次,连续注射2~3 d。3例在神经内科行非抗毒素治疗,仅采用静脉滴注神经
目的探讨单一穿支营养的股前外侧双叶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对台州市博爱医院收治的9例前臂及手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单一穿支营养的股前外侧双叶皮瓣Kiss组合后移植修复。男7例,女2例,年龄18~65岁,平均35.2岁。皮瓣均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第1肌皮穿支作为滋养血管,术中通过增加皮瓣长度、减少宽度使得供区直接缝合,然后经过分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