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宅基地置换机制研究——以佛山顺德X村为例

来源 :农村经济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山顺德在宅基地指标固化基础上,作为试点推行宅基地置换房政策.以顺德X村农民公寓为例,对宅基地置换房的运作模式、成功经验及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顺德X村宅基地置换试点采用”村委主导+市场化配置”的模式,具有节约成本、村民积极性高、权益分配合理等优势;宅基地置换过程中存有资金短缺风险、手续繁杂、专业要求高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设立专项承诺基金维系资金链稳定、专业人才协助高效审批等方面提出宅基地置换的优化路径.
其他文献
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存在服务不够均衡、供给主体错位、机构难以持续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关于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为保障和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借助文献研究法,通过列举与分析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相关框架、健全法律体系、落实监管制度等建议.
一些网红为了出名,行为搞怪、拜金主义、涉黄直播、跟风炒作,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审美观、价值观、成才观等.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网络监管平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其更易受到低俗网红的负面影响,网络监管平台、主播自身、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合作,努力营造适合青少年的良好生长环境与网络环境,提高留守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客观看待网红现象,积极健康成长.
建设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对增强乡村产业支撑、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巴中市五区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出该市在着力破解山地、科技、加工、投入瓶颈建设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园区的有效经验,并分析面临的瓶颈制约,提出进一步提升标准、延伸链条、聚集要素、创新机制,推动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探索,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居于主导地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负责引导与监管居民的行为,作为环境的主体——居民才是践行环境保护的根基.因此,要想顺利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一是离不开政府的强力监管,二是更要依赖居民具体的生态行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整体框架,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居民生态行为态度、生态行为主观规范、生态感知行为控制,提出了居民生态行为提升的方法,为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一些思路.
沂南县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的沂蒙老区,受地理环境和落后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脱贫工作开展至今沂南县已成功实现脱贫.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采用资料分析法和调查法,分析其脱贫后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当地旅游开发存在过度商业化、旅游项目缺乏特色、游客数量减少等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对农村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2018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晋中市通过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的建设形成了产业支撑型、能人带头型、文化铸魂型、生态治理型、党建引领型五类模式,进而推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绘好乡村振兴之”图”、夯实乡村振兴之”基”、打造乡村振兴之”军”、传承乡村振兴之”魂”、塑美乡村振兴之”形”、筑牢乡村振兴之”垒”六条经验,以期为山西省乃至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经验.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在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丰富,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凸显.由此,当下需对农村居民实施道德与文化生活上的指引和教育,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精神文化建设.以新杨村为例,从社区参与视角解读发现,当下村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类型有限、层次低,在文化建设方面村民话语权缺失,精神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推动社区参与发展,改变村庄运营管理模式、增强村民主体意识、建立村
在乡村振兴政策全面落实的背景下,通过对淮海经济带中心城市——徐州市农旅产业进行调研,发现徐州市农旅产业的重点已经从发展农业逐渐向旅游和文创产业转变,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农旅产业的融合对乡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但农旅产业融合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使用层次分析法,选取5个抑制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计算权重,得出目前乡村农旅产业主要存在主体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发展模式创新力差和旅游潜力尚未完全挖掘等问题,据此提出促进农业聚集、开展电商模式等相应对策,旨在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绝对贫困现象在中国彻底消失,但返贫和相对贫困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保证脱贫群体不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成为我国下一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基于河南省唐王桥的具体实践,实证探究贫困的社会治理.研究发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阶段应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其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劳动力;基层组织应充分树立预期思维与联系领导机制,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扶贫企业作为新兴社会治理体系的主要参与者要嵌入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企业的
游牧到定居的演变过程中,牧区定居点向乡镇集聚发展形成村落,其居住模式发生明显变化,形成新的村落空间格局.以玛曲县阿万仓镇为例,对其定居点的村落布局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定居点演化形成”大聚合、小组团,分区定居”的整体布局特征,牧民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分离,村落空间充分展现了牧民丰富的居住生活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