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之间 但见思想双面

来源 :智族GQ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fzi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而正是这平淡无奇的人物在内心挣扎的时刻,让他一瞬间豁然开朗了表演的含义:演员要展现的是角色内心的撕裂,带动肢体和眼神,呈现丰富的矛盾性。”

灰色条纹西装三件套Alpha Bespoke仕格黑色领结、大衣CANALI

赵立新


  导演、编剧、演员
灰色套装、衬衫、黑色皮鞋CANALI帽子隋宜达SUIYIDA

  至今,赵立新仍旧难忘在俄罗斯全苏国立电影大学时经历的一个翻转瞬间。那是表演课上播放的一支黑白短片。当时他的班主任是一位前苏联人民功勋艺术家,在片中出演了一个在火车站拖三轮车运送行李的搬运工角色。
  故事的开始,是个雾蒙蒙的清晨。一位携带大包小包的女人刚下火车。搬运工上前,一边说着话,一边咬着烟,两手不停地开始帮她搬东西。临近出站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丢了个包。女人很着急,先是疯了一般地在车上翻,找不见,开始往回跑,留了他一个人在那里。搬运工留住原地,车上还满载着行李;但其实他完全可以不管,拖着车跑掉。贫苦的搬运工陷入了一种可见的挣扎,一半身体想走,另一半却在犹豫。女人回来了,没找见她的包,开始嚎啕大哭。搬运工突然异常羞愧——是惭愧于一闪而过的自私与坏心眼吗?他神色怆然,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赵立新回忆道,从影片开始,观众就能够感受到这个角色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他处在一种重复的无聊生活状态中。而正是这平淡无奇的人物在内心挣扎的时刻,让他一瞬间豁然开朗了表演的含义:演员要展现的是角色内心的撕裂,带动肢体和眼神,呈现丰富的矛盾性。
  这就是赵立新的瞬间。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却在那一刻令他对表演有了新的认知。赵立新很感激这样的瞬间——虽然并不多见,却在职业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它特别重要?在赵立新看来,不论是表演还是其他,很多时候都源自一种无意识的吸收和积累,然后在某个时刻仿佛醍醐灌顶般顿悟,为无数困惑找到解决的方法。那些在舞台上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优秀表演,那些表现人物的动作细节和眼神,没有写在剧本中,而是写在演员幕后渗透到每个毛孔里的体会;那些顿悟时刻,就如同腕间佩戴的积家Reverso翻转腕表的忽然翻转,在瞬间豁然开朗,在他面前打开全新的世界。

蒋方舟


  无声阅读,常带来有声力量
  作家、杂志副主编
浅蓝色衬衫Weekend Max Mara黑色半裙SPORTMAX
黑色套装Max Mara

  “蒋方舟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是同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和网上呈现AB面。这样的人让她觉得拥有广博的内心,可以在心里分出好几个隔间。”

  7岁开始写作,29岁即成名二十余载的蒋方舟,在众人眼中一直顺风顺水。但在如今“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的互联网时代,她却似乎与镁光灯保持了更多距离。
  因为从小成为公众人物,蒋方舟觉得,还是喜欢生活中的自己和互联网上的自己有一点距离和区分,才有生长的自由。平日里她不太在网上诉说心情,透露生活细节或交友圈子,就是想留一点反差的余地给自己。
  这位在众人眼中的“天才”作家,在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也有着大量的阅读积累。看书于她,是在认知世界。如同一本世界的“说明书”,书籍是她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或事的规律印证。最近两年,蒋方舟看了很多欧洲史的东西,对俄罗斯历史格外感兴趣,特别是从罗曼诺夫皇朝到前苏联间的一段。而因为着迷俄罗斯文化,她开始喜欢上了古典音乐,对前苏联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尤为关注。身处幕后的阅读,一直是她在令人不安的世界中找到答案的方式,也一直为台前的她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进发的思想。
  但互联网的确提供了了解一个人不同层面的可能。蒋方舟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是同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和网上呈现AB面——她曾在网上关注了一位诗人,觉得他的诗很有意思,后來得知其真实身份是一个县级市中学语文老师。这样的人让她觉得拥有广博的内心,可以在心里分出好几个隔间。这样的内心,就如同正反面翻转自如的积家Reverso翻转腕表,在属于自己内心的AB面中流畅切换,随心畅然。

魏坤琳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最强大脑》科学评审
  深入和浅出,是我的幕后与台前
白色衬衫、黑色西裤CAANLI
黑色西服套装、白色衬衫CANALI

  “他眼里的学术讨论,是慢思考;而舞台表演是快反应。前者要求深入、专业,后者要求浅显、易懂。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切换,对他也是种新的学习和挑战。”

  作为《最强大脑》前四季的“科学判官”,“Dr.魏”魏坤琳,展现出了与传统认知中讲话不多、闷头科研的科学家完全不同的形象。他在台上语速飞快、思维敏捷、逻辑清晰,令科学潜移默化地走入了观众心里。
  作为一个常年在幕后做科研的科学家,魏坤琳在屏幕上呈现的状态好得令人诧异。面对这种困惑,他觉得,“天才科学家大多不善于表达自己”是种误解。他眼里的学术讨论,是慢思考;而舞台表演是快反应。前者要求深入、专业,后者要求浅显、易懂。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切换,对他也是种新的学习和挑战:以前的魏坤琳可能总是在第一个思维模式上工作,但现在面向公众时,他需要不断地改变话语的方式,要有快速的转折、巧妙的对比,在引发人们兴趣的同时,又能将抽象的专业知识迅速浓缩,把信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明白无误地传达出去。
  作为研究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学者,魏坤琳也在节目里受到了不少启发:比如高智力的人群在压力之下的表现,是他发现特别有意思的一面。他说,这可能会成为自己之后研究课题的一部分。
  魏坤琳的一炮而红,并不改变他自己对于严谨学术重要性的看法。要想长期保持知名度,仍旧需要真才实学与长期努力,不然终将昙花一现。他说,呈现在公众面前光鲜的20分钟,如同翻转人生——但背后,一定蕴含着前期深厚积累的延续。他说自己也仍有许多正在学习,犹如他佩戴的积家Reverso翻转腕表的空白表背,尚有更多等待探索;而每一次走上臺前的那一刻,仿佛表面翻转,也将为他呈现更多的未知可能。
其他文献
侯明昊不想当大叔的不是好“鲜肉”  我们和侯明昊聊了很多话题,运动美容、护发护齿……谈及未来,他希望自己将来向大叔转型,因为他喜欢成熟稳重的大叔范儿;谈到年龄,他一点儿不担心自己会变老,反而挺希望长皱纹,因为那样更有沧桑感。但当话题转到即将与观众见面的新剧《人不彪悍枉少年》时,侯明吴难得显出了几分忐忑,他非常“希望大家喜欢花彪这个角色”。究竟我们和侯明吴都聊了些什么?快来看本期“走量”的Q
本季推薦早春序曲
期刊
熱化了自己,梦也化开了。
摘 要:随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中外交流与日俱增,翻译活动必不可少。翻译需要高水平和高素质的译者,但是翻译工作者数量虽然逐渐增多,可是译者的素质却有待提高,对翻译主体性问题认识也不深入。詹姆斯著名作品《真品》这一小说体现了作为插画家“我”的艺术观。本文通过对比《真品》中“我”的艺术观和译者素质,呼吁译者应该端正译者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和正确认识翻译的主体性,为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作出贡献 。  
没有哪个季节能像盛夏光年—般让人够high够疯狂,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充分enioy的方方面面:夜生活丰富的partyanimal们,我们为你列举了不同类型的酒吧,还有最热门的鸡尾酒选择,而更重要的是,要在露天环境里享受,夏天就是要任性地享受阳光;哦对了,别忘了把自己装扮起来,穿上最流行的孔雀蓝;没什么能比爽口的沙拉更适合这个夏天,我们推荐7步搞定一份完美沙拉,还告诉你如何搭配简单味美又健康的沙拉
11月5日,以创新科技和独特设计闻名的欧洲著名家电领导品牌Gorehje在北京举行新品发布会,面向中国市场推出多款高端家电新品,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欧洲传统与创新并存的设计。随着Gorenje正式进军中国,接下来中国高端家电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Gorenje旗下产品设计简约,以创新和引领潮流著称,立志成为全球最具设计感的高端家电品牌。它是全球第一个在家电领域引入电子触摸控制的制造商,也首次把色
被上级套路  和客户订方案,打太极  第一步:你终于在最后一天憋出了三个方案,为了掩饰自己昨晚通宵的疲累,穿着一身白衣,佛系地请客户看方案。  第二步:意料之中,客户pass掉了所有方案,并提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你满脸微笑地讲了3个理由拒绝客户的想法,并又讲了3个理由为自己的方案辩证。  第三步:果不其然,客户被你说服,但在你的方案上提了一些意见。你完全没记录客户的意见,假装答应地微笑点头接受了。 
一座城市 不断有人到来  又不断有人告别  无非生死  无非失意  一座城市 隐藏着某种力量  有人趾高气扬 有人  落魄或渺小  因为欲望 城市在不断壮大  因为陌生  擦肩而过的人互不相识  一座城市 此时  已并非昨天  太阳的热量似乎在减少  就像 晴天与阴天  时而交换位置  在黑夜狂怒的雷电中  有时缺少铁的元素  一条 或几条孤独的街道  因為有了人  它才成为城市  一条小巷 因为
【摘 要】  新技术使各级各类教育和学习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教育向所有人开放、所有人能接受教育这个方面,技术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个问题可能显得多余,因为信息通信技术使得我们有更多机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提供机会,哪怕是有一定规模的机会,对于很多学习者而言,不一定意味着真正接受教育和教育的真正开放。人们常常从教育提供者的角度把接受教育等同于教育机会,以
一直挑战世界各地的新项目,在你眼里设计是什么?  与其说我在全世界挑战 不同的设计项目,倒不如说 是我通过全世界参差多态 的项目方案,更加理解了我 所做的工作是可以走出日 本,沒有国界之分的。所以, 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挑战,我 认为设计是一种语言,连接 我与全世界沟通的语言。面对千差万别的市场, 汲取不同灵感并将之融入 当地是否很难?  以前的我并不认为自己 是一个日本色彩特别重的 设计师,但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