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儿院内上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1983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精神障碍住院患儿院内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NI)控制及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6年1月至12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少年精神科1 587例住院患儿的NI情况进行调查,对其中确诊为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的78例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按12的比例选择在同时段住院、同性别、同年龄组、未发生NI的精神障碍患儿作为对照组,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 587例患儿中NI 86例,发病率为5.42%,其中,上呼吸道感染78例,构成比占83.87%。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类型、住院天数、自知力、康复活动、手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饮食习惯、患者管理方式、季节、环境因素为精神障碍患儿医院上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比值比(OR):秋冬季节为19.627(5.391~23.518)、生活自理能力差为12.835(3.436~18.715)、无自知力为5.427(1.879~16.921)、手卫生习惯差为3.752(1.743~16.864)、住院天数≥14 d为3.618(1.659~12.671)、重型精神障碍为3.361(1.478~10.527),与精神障碍患儿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均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精神障碍患儿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季节、生活自理能力、自知力、手卫生习惯、住院天数、基础疾病类型,积极控制和消除精神障碍患儿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降低其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5~14岁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急性期后常规通气肺功能动态变化及其与慢性咳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5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MPP的156例住院患儿,根据出院前(住院10~14 d;急性期组)常规通气肺功能结果将MPP患儿分为肺功能正常组50例、肺功能异常组106例,所有患儿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2~3个疗程。动态追踪肺功能异常组出院后1
目的探讨1例GATA1突变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为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5月就诊于湖南省儿童医院的1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肝衰竭、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细胞学检查、肝组织活检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检测查找病因。结果患儿,男,10个月,因"发热3 d,皮肤黄染2 d"入院,体格检查发现肝大,实验室检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儿童呼吸道感染预警及诊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8 d~15岁,并将研究病例按年龄分为28 d~<1岁组、1~<3岁组、3~<5岁组及≥5岁组。采集患儿病史及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实时
呼吸道感染病因众多,临床表现各异。如何根据临床思维的原则与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儿作出科学的个体化判断,使患儿得到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是每个儿科医师每天都要面临的课题。现在简单介绍临床思维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儿童呼吸道感染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些原则。
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MDS)是由核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DNA(mtDNA)合成数量严重减少,从而导致受累组织和器官能量产生障碍为特点的一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MDS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肌病型MDS、脑肌病型MDS、脑肝型MDS、神经胃肠型MDS 4种类型。目前报道的各类型相关基因共有以下9种:TK2(肌病型MDS);SUCLA2、SUCLG1、RRM2B(脑肌病型MDS);DGUOK、MPV17、P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药物雾化吸入对SD大鼠肺组织的影响,探索非雾化剂型药物用于雾化的安全性。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9 g/L盐水组、沙丁胺醇组、定喘汤组、双黄连组、庆大霉素组、丹参组、二氧化硅组共8组(5只/组)。每天雾化2次,持续56 d。取外周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与分类。左肺中叶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并计数尘细胞数目,
目的探讨房间隔穿刺术在儿童左侧旁路所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导管消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导管消融术的33例左侧旁路所致PSVT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主动脉逆行消融组和房间隔入路消融组,分析即刻手术成功率,比较手术总透视时间和射线量,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共33例患儿,男22例,女11例。主动脉逆行消融组19例,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众多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异质性疾病。随着对哮喘基因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儿童哮喘易感基因不断被发现,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哮喘的影响被广为关注,不同基因位点组合对儿童哮喘的发病具有预测效应。现就哮喘易感基因的研究历史、近年来新发现的儿童哮喘易感基因以及不同基因位点组合对儿童哮喘的预测效应等方面进行介绍。
目的探讨m.10158T>C基因突变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2015年8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初次住院确诊的m.10158T>C基因突变所致线粒体脑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m.10158T>C"为检索词通过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Google学术等数据库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总结m.10158T>C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其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该患儿线粒体基因MT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与危重新生儿病情危重程度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 335例住院新生儿的RDW-CV、新生儿紧急生理学评分围生期补充Ⅱ(SNAPPE-Ⅱ)与病情转归的关系。结果根据SNAPPE-Ⅱ将患儿分为轻、中、重3组,组间RDW-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9,P<0.01);组间RDW-CV增高的例数和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