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闷课”:困境与出路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ti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告别语文课堂“闷课”,已经成为了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广大师生的共同呼声。本文就新课改语文课堂“闷课”这一现象问题,从什么是语文课堂“闷课”、语文课堂“闷课”的表现、原因、怎样告别语文课堂“闷课”四个方面作简单阐述,探讨如何使语文课堂“闷课”成为“活课”。
  [关键词]语文课堂 闷课 表现 原因 出路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运用于语文新课堂,使语文新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告别语文课堂“闷课”,成了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呼声。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闷课”
  所谓的语文课堂“闷课”,就是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包讲,学生包听、包记,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学生的声音。语文老师没有提问,即便有,也是自问自答。或是语文老师只叫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大多数学生没有发言权,積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课堂成了语文老师“一言堂”或是几个优秀学生的课堂的课型。
  语文课堂“闷课”,严重地挫伤了语文课堂上广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时间长久,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不利,会导致学生养成惰性的情形。
  在新课改前提下,语文课堂“闷课”是最让学生讨厌的课型,是最不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动口动脑能力的课型,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型。
  有学生坦言:上语文课堂“闷课”,感觉就像坐闷罐车,看不到外面的景物,不知道到了何处,不知走向何方。课堂上,无兴趣,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不知西东。
  语文课堂“闷课”,着实让学生难度过一节课。因为“闷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无兴趣,无思维碰撞,无启迪,无扩展,无见解,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抑制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课堂“闷课”的表现
  语文课堂教学“闷课”,有什么表现呢?根据麻栗坡县民族中学30多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新课改上语文课表现出来的情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一言堂。一些语文老师上课,占据了课堂教学话语的绝对时空,扮演课堂教学话语的绝对权威,大多数学生更多地只是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以及达成老师统一的教学目标而服务。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记,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2、照本宣科。新课改倡导老师上课要用新方法、新手段,但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还是讲得比较多,学生发表自己真知灼见的机会很少。老师的设问质疑只是把教材内容演化成问题,单向拷问学生,老师成为教材话语的代言人。上课内容,老师根据课前备好的教案(问题)一一展示,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只能老老实实按照老师预设的程序,跟着老师走,跟着书本走。
  3、情绪低落。语文课堂上,由于老师讲得多,学生没有发言权,只能接受知识,造成课堂学生情绪不高。有时,老师提问,只会盯着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大多数中差生,造成课堂上大多数中差生成了课堂的看客,忠实的听客。
  4、无欢声笑语。曾听两三位语文老师说,去听别人的语文课,看到别人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配合得很好你一言我一语,很是活跃,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回答问题对答如流,真是羡慕极了。可是自己上课,往往课堂沉闷。提问,学生呆若木鸡,不作回答。有几位老师感叹:上课如上坟——十分痛苦。
  三、语文课堂“闷课”的原因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上课形成“闷课”,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麻栗坡县民族中学30多位高中语文老师上课情况表现总结出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老师讲课声音太小。有的语文老师上课,无激情无表情无感情,加之声音又小,又温柔,让学生昏昏欲睡。见过不少语文老师上课,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下面学生倒成一片,老师好像没看见。
  2、老师太高傲威严。一些语文老师上课,好像太高傲,不喜欢和学生交流,不喜欢蹲下身子来问学生,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加之声音又大,有点吓学生。上起课来,由于学生怕老师,则像“犯人”一样,生怕答错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时候,非常小心,整个课堂里,只有老师和回答学生的声音。
  3、老师讲得太简单。有的语文老师上课,只是随便读课文,写几个生字,归纳一下段落大意,讨论一两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就让学生照着答案读、背、记。
  4、老师教学太无序。不少高中语文老师,不遵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如一开学教学新课文,不是遵照学生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也不遵照教材编排的规律顺序,而是一来就上文言文单元,不管是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应该说都是有一点难度的。但不少语文老师一上新课,先把文言文上了,再上现代文。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上?他们说,先上文言文,好让学生背。其实,这样上,老师上完了,学生也差不多就忘完了。因为一来就上文言文,学生感觉很难,造成了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人的声音。因为学生不懂,就只有老师一人讲,一人自问自答了。
  四、怎样告别语文课堂“闷课”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全面深入,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地学习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告别“闷课”,让语文课堂成为了充满活力的“活课”。
  1、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自然。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老师可以人情入境慷慨激昂地表达、低缓慢慢地诉说、抑扬顿挫地读、和风细雨地讲、欢快激动地说、悲壮激越地念;或是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和境或是进入课文的情与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情感彭湃。如教学《荷塘月色》,老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基调的语句,联系景物描写阐述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即把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句作为表达作者情感基调的语句。作品的开头先写“我”的心情,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第三段写一个人独处的好处:“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从这个自我剖白中,可以体察出当时作者的身心并不自由、并不舒畅,而是带着淡淡的忧愁情绪。在对“月下荷塘”以及“塘中月色”等诸多“景色”描写中引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点题之语。惦着江南的什么呢?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本文所抒发的情感自然也就领悟了。   2、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应使学生感到新鲜、亲切、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要求,诱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老师要设置好一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后,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没有“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还可能有什么样的结局?这样,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想“他们会私奔”,有的学生想“他们会起来反抗”。当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得出二人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时,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现力。
  3、教学要有个性。
  个性是一位老师成熟的标志。语文老师教学具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熏陶、愉悦、审美、思维、启迪作用的最大化。如从老师讲课特点看,有幽默风趣的“小说型”,有机智灵活的“说客型”,有风度翩翩的“体语型”等。老师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选择取舍等方面有所侧重,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如有的老师普通话标准,音色很美,擅长朗读,小说、诗歌、散文,娓娓诵来,使人终日不倦;有的老师喜欢古典文学,教材所选古诗文均倒背如流,学生自然亲而近之,感而化之;有的老师熟悉时事新闻,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等栏目十分关注,每遇好的节目就及时介绍,学生也喜之乐之。所以,富有个性特色的语文老师教学会给学生的成长烙上深深的印记,让课堂充满激情,气氛热闹非凡。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师生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老师的作用更多应体现于引导者、对话者,语文课堂不能成为老师展示个人才能的秀场。师生在互动中,老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信赖的关系。教学中要善于改变自身的话语,采用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谈话,为对话的展开提供平台。从侧重于一般提问转化为释难的提问,从简单的“是什么”提问转化为“为什么”的启发性、发散性提问。改变老师评价上的“一言堂”,轉而鼓励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评价。课堂话语交往中,重视情感沟通,让课堂充满灵动与感动,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
  5、创设宽松课堂气氛。
  语文老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心平气和地倾听他人的声音,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只让优秀学生操作了有限的学生话语权,让那些不善于表达、内向、不自信、反应较慢的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更不允许课堂上,只有老师的声音。
  6、引入竞争机制。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往往能涌现高潮。课堂上,老师有效利用,课堂气氛一定会活跃。如采用分组竞争办法,学生为了给小组争光,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高度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不呈现“闷课”。
  7、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
  书声琅琅的课堂、议论纷纷的课堂、充满质疑声的课堂等课堂,即是生动活泼的课堂。语文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朗读朗诵,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气氛热烈。同时,要让学生纷纷扬扬议论,畅所欲言。还有就是要充满质疑,学生对文本、同学、老师应有所质疑,老师对学生、课本、参考资料也应有所质疑,不能人云亦云。
  总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些办法,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会沉闷。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主动、高效率地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精神、开拓的意识、告别“闷课”,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刘建云,如何应对高中语文课堂沉闷现象[J],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期,2011年09期
  [2]张冠中,怎样才能使高中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乏味[J],快乐阅读,2012年第06期
  [3]段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现象及对策[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8年3期
  [4]闫潇潇,解除语文课的沉闷气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6期,
  [5]李艳霞,谈谈语文课堂中的沉闷现象及解决办法[J],文教资料,2011年第08期
其他文献
历史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难点。能否突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否。尤其是当前各地都在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设计导学案才能让学生在自学中突破难点,使效果最大化已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初中历史新课标准就如何突破难点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一、穿越时空法  穿越是指当下网络媒体最热门题材的一种。其基本要点是,主人公由于某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古诗词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光盘、投影仪等多种现代多媒体手段,将古诗词欣赏资料在荧幕上显示,伴随着文字、画面和声乐的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思绪也随画面的变化而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有着广阔的运用天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诗
[摘要]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教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想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在古诗教学要做到: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探讨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
有理数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章。从教学顺序而言,这是初中数学教学承前启后的一章。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章,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延伸,体现为初中与小学数学衔接;同时从知识结构来说,它又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有理数教学带领学生从小学数学走向更高级的数学学习,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数学世界,拓展着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有理数教学中,做好初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衔接至关重要。那如何利用有理数的教学,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标》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平等对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 《新课标》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确定为本次新课改的一项重要目标,并明确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高一新生难免在各方面存在着不成熟,面对高中英语大量词汇、复杂抽象的语法以及一定篇幅的阅读训练等常感到迷茫,一旦落后,就容易产生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追求、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历史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且趣味盎然,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任何一门学科都会变成让学生头痛的课。因此,老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摘要]情感教育是全面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品质,培养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和养成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教师必须用情感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质,从而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情感教育 高效课堂 愉悦学习  情感
情商(EQ)是一个近几年才提出来相对智商(IQ)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的非智力活动的重要指标。主要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科学研究表明,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个商数。有人预测,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竞争,不仅仅是智商的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情商的竞争。由此可见,情商对于一个人的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不断地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的魅力,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趣味
[关键词]遵循学科特点 激求知欲 转变学习方式 开发潜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能力 凭借学法减轻学习负担  统观现代教育教学论,其主要思想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而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自学方面的方法,更是当前小学语文学科的攻坚战,也是新课改核心——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  通过两年多的语文学科学法指导实验、探索。笔者深感,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科学法指导,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