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传统安代的现代重构——基于库伦旗安代传承人和地方学者的口述与田野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chaowen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70余年来内蒙古社会文化的发展,安代经历了传统歌舞仪式—民间歌舞—舞台歌舞—校园安代健身操—广场舞的变迁阶段.库伦旗安代通过孛额、民间安代艺人、群众文艺工作者、乌兰牧骑队员等实践主体的操作和演绎,从牧区进城镇,从传统安代歌舞的仪式属性转变为跨民族、超地方性的共享文化,被赋予“民间文化”“舞台歌舞剧”“健身操”“广场舞”“非遗”等多重现代属性.
其他文献
沙滩排球由于场地要求沙滩深度不少于四十厘米,细腻松软的沙滩势必会对运动员在沙滩上快速移动、起跳扣球、落地等技术动作提出了相对更高的要求,其中涉及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而核心力量的发展对于以上诸多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程度的帮助,同时还能降低运动员机体损伤的概率,从而提升训练效率。由此可知,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提高沙滩排球项目水平的关键路径。文章就沙滩排球中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践意义及训练方法展开讨论,以期为沙滩排球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帮助该项目训练水平的提升。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游戏在跆拳道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跆拳道教学过程当中能够起到营造氛围、推动掌握技术、发展综合素质、引领三观、激发兴趣以及提升竞争意识的作用;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提升身体机能,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心理缺陷,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能够帮助学生群体建立时间意识,完善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安全意识,注重安全组织与防患,进一步推动体育游戏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之中的价值实现,提升跆拳道课程的教学效果。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CDIO视阈下高校武术散打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阐释CDIO教育理念,审视目前高校武术散打教学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深挖由传统教学模式引发的散打教学困境,进而立足CDIO教育理念,秉持学生为中心原则与“做中学”原则,从明确散打教学目标、创新散打教学操作程序、优化散打教学评价体系三个维度阐述高校武术散打教学创新策略,以期改善传统滞后的散打教学模式,有效发挥高校散打教学效果,为散打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新方式与新思路。
文章运用体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对策。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体质健康平均分分别为64.15分和71.65分,其中达到B等级的男女大学生分别为1.67%和11.38%,C等级为男23.48%和女56.51%,不及格率达31.6%。拓宽活动渠道,提升活动能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知能力;改善饮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主体,其身心健康对农村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备受重视,其中将体育建设归入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布局中。鉴于此,本文为促进农村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农村体育全面发展进程提出建设性意见。
商乐舞作为先秦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初进入学者视野,至今已走过百年研究历程.20世纪前半叶,商乐舞与“巫”的关系受到关注,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开启了利用甲骨卜辞研究商乐舞的序幕.1949年以后,伴随中国舞蹈史学的规划起步与繁荣发展,商乐舞研究亦向前开拓,1980-2010年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卜辞考索出更多的舞蹈名目;在“巫”与“舞”的关系问题上探讨得更为深入;对《大濩》与《桑林》做了初步考辩;对万舞进行了多角度阐释等.但整体来看,商乐舞仍属于舞蹈史研究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同商代历史研
符号的本质是意义,意义必须进入实践的领域才能在某一文化中有效地循环,符号的实践过程既是文化的实现过程,也是意义的编织过程.白马人的面具舞蹈是族群重要的文化符号,承担着族群认同的功能与价值.该符号的意指实践在不同村寨体现出从“怪物”到“祖先”的转变,这一认知以及围绕其展开的舞蹈仪式,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群体选择、呈现和塑造,折射出实践主体在具体社会中对于自我和世界的建构与想象.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作为一次开创性的尝试,从人民大会堂到国家体育场,从“音乐舞蹈史诗”到“情景史诗”,以演艺时空的突破重新定位了重大文艺演出样式,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坐标.首先是以恢弘的气势开创了演艺空间,利用“鸟巢”自身的环形结构和整体搭建的立体舞台,为观众带来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的观赏空间.其次是以科技驱动,引领影像视觉创新,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交织在一起,使现场超大的舞台空间具备多层次景深表达的可能,创造出深度融合于舞台演艺的“第三空间”.最后是以党史育人,充分激发
仫佬族傩舞即仫佬族依饭仪式中,由师公戴面具请神、扮神所表演的舞蹈.面具作为傩舞的物质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通过对面具的解读,可窥见仫佬族文化结构,并对仫佬族文化进行整体性观照.仫佬族傩舞面具是仫佬族本民族文化与傩文化、佛道教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集体共塑,彰显着仫佬族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世俗观念.面具的结构、符号、细节中传递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信息,而其组织构成、仪式功能、佩戴方式又彰显着仫佬族“人神合一”的秩序理念.
文章以云南傣族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武术舞”为例,试图从审美意蕴的角度分析傣族舞蹈的文化特质.孔雀舞模拟孔雀动态,在宗教信仰与舞蹈精神中建构傣族独特的性灵之美;“象脚鼓舞”通过舞蹈文化与水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反映出傣族刚柔并济、热情豁达的性格特征;“武术舞”武舞合一,体现出阳刚坚毅、开朗细腻的民族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