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送百万茶叶,传统行业里挖出大块金子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um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叶,是中国人最常用的一种饮品。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茶叶,消费者常常会陷入一种迷茫状态,不知该如何选择。
  2004年8月,北京市民碰见了一件幸运的事情,有商家要免费赠送茶叶。这一“喜讯”刊登在一份报纸上:更香茶叶公司要给市民免费赠送新鲜的有机茶。只要打电话和公司预约好,凭户口本就可以到公司总部领取半斤有机绿茶和半斤有机花茶。
  
  免费赠送百万
  
  一时间,这家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中。要求领茶的电话持续不断,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声音都说哑了。
  


  看着市民们高涨的领茶热情,公司的职工们一开始都大受鼓舞,每天加班加点地包着茶。渐渐地,他们有些不忍心包下去了,“不就是想让人家品尝嘛,意思一下就好,何必送出这么多,真是心疼。”
  100多块钱一斤的有机茶,一斤一斤地送出去,出这个点子的正是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俞学文。“所谓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不要只顾眼前的东西,我们要的是长远的利益。”俞学文坚定地对职工说。
  半个多月后,100多万元的茶叶送出去了。俞学文觉得,这个赠送活动一定能让更多的人记住有机茶、了解有机茶。
  其实俞学文想出大送有机茶的点子也是被逼的。那时候,他为有机茶已经折腾了五六年,投入了七八千万元,可收益却很小。在名茶云集、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上,很少有人了解近些年才兴起的有机茶,就连俞学文自己对有机茶的认识也是出于偶然。
  1998年,在北京做茶叶生意的俞学文回到老家浙江武义探亲。在一次农科院专家的讲座上,他第一次听到一个新名词叫“有机茶”。
  俞学文对这个词大感兴趣,他拉住专家问个不停。专家告诉他,有机茶是一种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的茶叶,施用有机肥,土壤要经过检测,远离公路和村庄,周边的水源不能有污染。
  “有机茶” 的概念是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有机农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从九十年代起,我国有关部门开始推广有机茶。
  听了专家的解释,俞学文明白:“有机茶是个好东西,在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没有污染的环境下生长,品质一定比现在市面上的茶叶胜出一筹。”
  很快,俞学文决定种植、经销“有机茶”。周围人一听他这个计划,都连连摇头,要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经营大家都很陌生的“有机茶”,无异于跳进火坑。
  
  卖茶叶筒一天能赚十来万
  
  俞学文坚持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前,他也是靠这种与众不同、先人一步的方式尝到了甜头。
  今年38岁的俞学文其实是浙江武义土生土长的农民。武义是个盛产优质茶的地方,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过去这里的茶叶一斤只卖几块钱都很难销售出去。
  1995年,25岁的俞学文揣上仅有的2000元,带了几十斤家乡的茶叶,决定到北京闯荡,“别人告诉我,其实茶叶在北方的市场很好,好茶能卖几百元一斤,一般的茶叶也能卖到几十元一斤。所以我必须走出来,到外面更大的市场去闯闯。”
  与俞学文同行的还有他的恋人朱丽俐。当时,朱丽俐是城市户口,在县城拥有一份正式工作。但为了能与俞学文在一起,她毅然辞了职,“我想通过我们两个人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把武义的茶叶卖出去。”
  两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来到了北京。然而,一到北京,他们却发现自己的茶叶基本卖不出去。苦闷中,俞学文时常骑着自行车,到处了解北京茶叶市场的信息。不久,他发现了一个现象,“那个时候北京的茶叶包装都很简单,茶叶店卖出茶时基本上都是用纸包。”
  这种简陋的包茶方式一下触动了俞学文。他不禁联想起在老家浙江杭州看到的茶叶筒。那里的茶叶包装比北京讲究许多,各种规格的茶叶筒非常精致好看。
  茶叶卖不掉,为什么不试试卖茶叶筒呢?想到就做,俞学文从杭州进了几箱茶叶筒,试着推销给卖茶叶的店铺:“你的茶叶很好,如果加上我这种精美的包装,又漂亮又不会跑味,茶叶肯定卖得更好。”
  刚开始,店铺老板都是将信将疑,只愿意买几个试用,结果发现茶叶经过茶叶筒包装后,销售额急剧攀升,于是三天两头回来要货。俞学文的茶叶筒生意也是越做越旺。往往他的茶叶筒刚运到北京还来不及进仓库,在店门口就被抢购一空。
  朱丽俐美美地回忆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四车,一车能装大概五千个茶叶筒,那时利润很高,一个茶叶筒能赚五到六元钱。”
  粗略估算,生意最好时一天能赚十来万,这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短短一年,俞学文获得财富近百万元。
  
  半年时间净赚几百万
  
  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个大热天,某条街上的两个小店,生意形成鲜明对比。卖蛋饼的老板生意冷清,闲得发慌;隔壁卖冰淇淋的老板却生意火爆,正为包装纸要用完了而急得团团转。于是,卖蛋饼的老板把自己的蛋饼一卷说,老兄,能不能用我的蛋饼试着包你的冰淇淋?于是,蛋卷冰淇淋就诞生了,卖蛋饼的老板的生意也一下火了。
  俞学文就是这个故事的翻版,他靠卖茶叶筒淘到了进京创业的第一桶金。然而,好景不长,许多人看到卖茶叶筒有利可图,也都做起了茶叶筒的生意,利润低了很多。
  俞学文见好就收,转而卖起了茉莉花茶。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俞学文发现,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茶,当时北京市场上的茶叶有97%都是茉莉花茶,但茉莉花茶的质量令人堪忧。
  其实,茉莉花茶就是把茉莉花放在茶叶中熏制而成。用茉莉花熏的次数越多,茶叶上染的花的香味就越浓郁。
  那时,北京市场上的大部分茉莉花茶只熏过一两道,有点表香,但泡两遍就没了味道。俞学文想,如果自己加工生产出闻着香、泡着喝了四遍后还要香的茶,销路一定会好。
  思想决定行动。俞学文从福建、浙江等地收购了一些茶叶后,把它们拉到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广西,在那里他专门请来加工师傅制作茉莉花茶。别人的茶叶熏一两遍,俞学文的茶叶却要熏五六遍。
  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用掉的新鲜茉莉花达50多万斤,价值200多万元。随后,俞学文把这种经过精心熏制的茉莉花茶运到北京,推销给一些茶叶经销商。
  “当初他们不信任我的茶叶质量好,我就用纸罐、铁罐,一罐一罐装好样品给他们送去。生意由此带动起来,经销商开始几箱、几十箱地把货拉走。”
  短短半年,俞学文加工的几十万斤茉莉花茶全部售出,净赚几百万元。
  别人卖茶叶,俞学文就卖茶叶筒。别人的茉莉花茶熏一两道,俞学文就熏六七道。与众不同的经营方式给俞学文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遗憾的是,这两项生意都很容易被模仿,于是,俞学文又瞅上了不易被模仿的“有机茶”。然而,俞学文这一次的选择却没有以前那样幸运。
  
  投放市场不见成效
  
  1999年,俞学文在家乡租了300多亩地开始种植有机茶。为保证品质,他特意邀请了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很快,他又成了京城销售有机茶的第一人。然而第一年下来,却发生了他没有料到的事情。
  “第一年拿回来的十斤有机茶,全部滞销。我们去做市场调查,问了一百个人,一百个人不知道有机茶是什么东西。”朱丽俐感慨不已。
  有机茶对于老百姓就像天方夜谭,这个名词太新鲜,没有人愿意接受。俞学文以为是自己的小店卖有机茶不灵,于是就去央求一家有名的茶叶销售公司代销他的茶叶。可一连登门五趟,对方都谢绝经销这种没几个人了解的有机茶。
  周围的人纷纷劝说俞学文别再冒险开发有机茶,他却有些不服气,他觉得有机茶毕竟是一种新产品,老百姓不认同不等于以后没市场。
  为了让人们更快地了解有机茶,俞学文一咬牙,甩出了几百万在电视媒体上做宣传。没几天,电视宣传有了效果,有些人主动上门来打听有机茶的事情。
  朱丽俐仔细聆听每一位咨询者的疑问:“很多人过来问我们什么叫有机茶,跟常规茶怎么区别,从感官上、直观上、品质上怎么区别等等。”
  看到一些消费者对有机茶产生兴趣,俞学文又开始琢磨怎样让大家更快地接受它,“我做了很多个有机茶的小包装,只要上门来的客户,不管买什么茶,见人就送一包。后来就变成一种职业病,开会、坐车、吃饭、碰到朋友,只要逮到机会,我就跟他们介绍有机茶,让他们带回去品尝。”
  渐渐地,有不少消费者纷纷上门来购买他们的有机茶。随着销量的扩大,俞学文感到有机茶的机会来了,他开始逐年扩大有机茶种植规模。
  俗话说,好事成双。开心的事情总是一件接着一件,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在有机茶的生意初见喜色后,俞学文突然又遇到了一桩大喜事。
  
  买小楼做茶庄
  
  2003年11月的一天,从外面开会回到家的朱丽俐兴高采烈地告诉俞学文,因为她被评为北京市十佳进京创业青年,全家人可以落户北京了。
   “我也变成北京人了,这回咱俩的户口都可以迁过来了。”说出这番话,朱丽俐本以为俞学文会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不料,俞学文却冷冰冰地拒绝:“我不会把户口迁到北京。”
  想当年,两人谈恋爱时,朱丽俐是城市户口,又有正式工作,而俞学文却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因为户口、工作问题,外人都觉得他们很不般配。为了稳定两人关系,俞学文也特别支持朱丽俐辞职随他到北京闯荡。现在,有机会转成北京户口,俞学文却一口回绝。
  


  “我的茶业无论做多大都离不开农民的支持,我觉得做农民挺好。如果我把户口迁到北京,农民就会有种背叛的感觉,会对我失去信心。”在俞学文看来,如果迁了户口,就会影响他的有机茶生意。而且,在农村曾经生活了20多年,对这片土地,他早就有了一股割舍不掉的深厚感情。
  为了有机茶,俞学文虽然不愿当北京人,却要在北京开一家最大的茶庄。他在“京城茶叶第一街”上,购买了一栋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小楼做茶庄。当初为了买这栋楼,俞学文整整花了6000多万元。
  在俞学文开办的茶庄中,不仅出售有机茶,消费者还可以在这里喝到有机茶,品尝到有机茶膳,欣赏到茶艺表演,领略丰富多彩的有机茶文化。
  当初买楼时,曾有不少人担心俞学文把茶庄搞得太大,弄不好会血本无归。然而,这个综合茶楼开张三年多来,每天宾客盈门,迅速促进了俞学文的有机茶生意。
  “我做的茶楼是让老百姓来喝茶,喝完之后再吃饭。我精选比较天然、绿色的菜肴,味道比较独特,厨师是从老家带过来的,而且把茶叶做到了餐饮里面。”俞学文坚信只要茶楼有特色,就不怕生意不火爆。
  这两年,俞学文在浙江、广西、云南等地带动了十多万农户种植有机茶六万多亩,占全国有机茶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他在全国的有机茶销售店达到80多家,俞学文的有机茶生意终于开花结果了。
  在许多人眼里,茶叶是个传统行业,要在这里面获取财富相当不容易,而俞学文就在这个行当里挖出了一大块金子。用俞学文自己的话说,诀窍就是与众不同、走在前面,财富就是留给那些有心的人。
其他文献
顺华集团,进京短短数年时间就跻身中国房地产500强行列.在2001年,集团董事长、北京福州商会会长林厚勇、集团总裁、北京福州商会常务副会长郑武率这支劲旅北上,在北京通州布
目前,我国专门从事数学逻辑思维教学的专项教师仅有一千余人,这意味着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和学校都没有数学逻辑思维教师。根据科学研究表明,逻辑思维能力是控制诸多能力发展的
期刊
【美国《核新闻》1979年11月14期报道】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菲的埃伯莱因仪器公司生产一种既可进行辐射区域监测,又可监督临界安全的兼容系统。橡树岭国家研究 [Nuclear News,
【澳大利亚《矿冶研究所会刊》1980年第273期报道】西澳大利亚州伊利里铀矿主要是钒钾铀矿物的矿化,它与河谷中钙质结砾岩和粘土有关。河谷中冲积物主要是粘土,夹有石英和长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第一年。全省发展改
“兔斯基”、办公、聊天、网上冲浪……酷炫的卡通视频撩动年轻人一探视频原委的冲动。“我不上班,照样拿工资”、“我在全速码字,你快跟顶”、“我正在www呢,有事一会说”三
我昨天把沈建华赢了!说这句话时,马幼良正坐在自己位于CBD中心的飞镖咖啡吧内,窗外,就是国贸二期和央视新大楼.熟悉飞镖运动的人知道,沈建华是国内飞镖好手,有十多年飞镖运动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吉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关于田径课现状的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兴趣目的、价值认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的
读书,一项听起来很安静而又普通的爱好,但对于商人来说,又是很奢侈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些奔波在生意场上、应酬桌上的商人,难得静下心来,来一个精神之旅.如何让商人精神世界在
父亲一直是我内心的标杆.我总是回想,我是王永庆的女儿,不管怎样,我不能损伤了父亲的名声.在王雪红的心中,父亲王永庆就像神一样,我一直觉得,父亲无所不能.带着父亲的教诲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