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来源 :陕西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9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11-2020年5-9月新乡市国家级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观测数据,对新乡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过程发生前的环境背景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乡市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与局地地形关系密切,短时强降水频次和极值雨强均呈现由西至东递减的趋势.短时强降水频次年变化差异显著,多的年份可达52次,少的年份仅3次,月变化呈单峰型,7月最大,极值雨强、短时强降水日数的年、月变化趋势与短时强降水频次一致;短时强降水频次最多出现在午后到傍晚,但极值雨强易出现在凌晨.新乡市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分别为副高边缘型、低槽型、华北低涡型、东北低涡槽后型、切变型,其中,副高边缘型占比最多,多发生在7月-8月中旬,低槽型常产生小范围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6-8月,华北低涡型以大范围短时强降水为主,主要出现在7月,东北低涡槽后型对流特征最为明显,6月上旬多发,切变型较少出现,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其他文献
多因子选股模型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量化投资模型之一,也是我国量化投资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选取2007年1月-2017年11月间我国A股市场正常上市的公司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全面选取成长类、估值类、盈利类、技术类和资本结构类5个类别共18个因子构建初始因子池,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效因子的筛选和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多因子选股建模,以月为周期构建投资组合策略.以沪深300和中证500为基准,从模型的收益性、风险性和稳定性3个方面综合评价模型在中国A股市场的表现.结果表明,市净率、净利润
为研究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叶中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色谱、C18中压柱色谱、高压制备色谱对漆树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从中分离出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1,3,6-O-三没食子酰葡萄糖(2)、1,2,4,6-O-四没食子酰葡萄糖(3)、紫云英苷(4)、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5)、β-谷甾醇(6)、莽草酸(7)、黄杞苷(8).其中,化合物2、3、4、7、8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网络威胁情报(Cyber Threat Intelligence,CTI)的技战术(Tactics,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TTPs)分析能够为网络攻击事件提供全局视图,并揭示系统弱项,是网络攻击溯源的关键技术.现有分类TTPs方案面向抽象语言环境效果较差且不平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关联增强的多标签深度学习模型RENet,通过使用结合上下文信息和多词语义的多标签分类器对战术和技术进行分类,并通过技战术条件转移矩阵将原有战术的分类结果转移到技术中增强技术分类.实验表明,RENet比
基于2012-2018年风云系列卫星云图资料(红外图像、水汽图像、TBB图像),区域自动站小时降雨资料,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阿克苏地区短时强降雨的时空变化和卫星云图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雨主要出现于6-8月的16-20时,空间分布为北部山区最多、浅山区次之、平原及南部沙漠地区最少,降雨强度多为10.0~19.9 mm/h,小时最大降雨量出现在乌什北部山区;(2)区域性短时强降雨卫星云图环流分型为西南气流型和西北气流型;(3)主要影响云系为低槽锋面云系、雷暴云团(以此为主);(4)雷暴云
射流冲击是一种具有较高的局部换热效率的换热方式,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以流体仿真软件Fluent为工具,设计了多个喷嘴组合式的射流冲击冷却模型,研究了组合式射流垂直和倾斜冲击壁面时的稳态传热过程,讨论了喷嘴倾角和间距对壁面传热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斜喷嘴倾角增大,组合式射流的壁面平均努塞尔数先逐渐增大然后减小;组合式射流继承了单束直射流和斜射流的优点,在保证滞止区传热效率较高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射流下游的传热效率并使壁温分布更加均匀;当斜喷嘴靠近直喷嘴时,组合式射流整体传热特性与单束斜射流相似;当沿横向和
选用海南岛18个市县气象观测站1981-2017年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南岛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旱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汛期小雨日数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中雨、大雨日数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南部地区,暴雨、大暴雨日数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东部地区,而特大暴雨日数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临高、昌江一带;小雨、中雨、大暴雨日数月变化为单峰结构,大雨、暴雨、特大暴雨日数呈现出双峰结构;暴雨和特大暴雨日数的变化呈明显的增多趋势,且暴雨日数在2005年前后出现增多的突变;各
为了探究近10年福州发展对城市热环境产生的影响,利用Landsat TM/OLI/TIRS卫星影像资料开展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卫星遥感监测,分析福州市城市热环境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0-2020年福州市城市热岛面积有所扩大,特别是长乐区、福清市、闽侯县上街镇等区域扩大明显.城市热岛强度统计显示,强热岛和较强热岛面积均有扩大,弱热岛面积有所减小.
基于2014-2018年关中区域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等5个主要城市6种大气污染物(PM10、PM2.5、SO2、CO、NO2、O3)的逐日平均质量浓度和气象探空资料,分析了关中地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重污染过程持续性特征及逆温发生频率.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大气污染超标日达31%以上,西安最多为47%,其中颗粒物的污染程度高于气态污染物,盆地底部西安、咸阳的年均颗粒物质量浓度较盆地边沿的铜川高10~15 μg/m3;首要污染物在冬季以PM2.5为主,频率达84%以上,夏季以O3为主;与北京、上海和
利用陕西省94个气象站198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全省风蚀气候因子指数,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空间插值、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风蚀气候侵蚀力演变特征及其对风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陕西省1981-2020年平均风蚀气候侵蚀力为3.18,侵蚀力较小,年际变化显著,但变化趋势不明显;风蚀气候侵蚀力在20世纪90年代最强,2010年代最弱;其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小.(2)风蚀气候侵蚀力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大部分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较弱,仅有10%左右的地区风蚀气候侵蚀
利用陕西逐24 h降水站点实况资料,ECMWF、NCEP和CMA-GFS模式降水预报资料、中央气象台预报订正系统(SCMOC)产品、陕西动态交叉最优要素预报(DCOEF)产品等,应用国家气象中心全流程检验程序库Meteva,综合评估各模式在陕西汛期4次暴雨过程中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当暴雨过程以连续系统性降水为主时,各模式预报准确率整体较高,但对突发性、局地分散性短时强降水,均表现为预报能力不足.总体上,以中央气象台SCMOC产品和陕西智能网格预报DCOEF产品表现较佳,欧洲中心ECMWF次之.随着预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