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语言更深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wei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必须在言语实践中构建,而细读文本则是必由之路.入乎其内,“咂摸”语言味道;出乎其外,探寻语言运用规律;披文入情,感悟语言艺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品味语言丰富的表现力,走一步,再走一步,走进语言更深处.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对《诗经》进行解读和教学,注重真实体验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亲身触摸到《诗经》中的草木世界并了解其意象,更重要的是三种不同场景的体验式教学,非常有助于建构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按照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本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结合“2017年版课标”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要求,如何带领高二学生跨越时代,重回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期刊
“教”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自读课是统编教材的课型之一,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本文从自读课的价值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指向,自读课的课型等方面,阐述了引导学生自学的路径.
皮连生教授在《现代教学设计》中主张,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连载的张悦群教授的“语文课理十五论”专栏,便是这种创设“最优环境”的实践.它上承20世纪美国科学教育理论,倡导科学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十五论”论论衔接,顶针回环,层递推进,逻辑系统,对纠正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乱象,回归语文教学本真,可谓恰逢其时,功德高远.
期刊
群文阅读研究,对语文教育具有指导性,但是,最重要的是教材的选择和整合.教材的整合要以语文知识为聚合力,以思想性和艺术性鉴赏为主线;注重语文核心素养,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助学设计和操作,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形成更多促进.整本书阅读需要面对巨大阅读量的问题,如何调整阅读心态,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教师需要从更专业的角度展开引导,让学生保持平和心态、坚守意志、融合意识、应用思想,以便形成强大的阅读内驱动力.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表独特的见解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rn一、“多元化”提问rn在思维训练中,提问是主要的形式.常言说“善教者,必善问”,这个观点在思辨性阅读中也适用.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提问要有针对性,以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思考,让学生通过比较与概括,得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思维活动.
期刊
杜甫在人间的定格,是一张苍老的半身画像,凝结着皱纹、霜鬓与眼泪.他的眼光望向远方,那里有他一生都回不去的长安与洛阳,有他回不去的家园.在世人心里,杜甫与漂泊连在一起.其实,杜甫的诗句里并不只有沉郁,而是也不乏春天的歌吟.读杜甫关于春天的诗,只觉得他的一生和他的时代,都在那些春天的诗行里.
期刊
离别是一个亘古的话题,凝结着文人墨客永恒的愁绪.在众多描写离别的诗词中,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不能不提及的一首.柳永选取了一个极富悲情的词牌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还在耳畔回响,作者却要和心爱之人分别,“夜雨淋铃”之声从唐代绵延而至,令人肝肠寸断.
期刊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学应立足学生的真实问题,使用经典的作文题,组织多样的言语活动,建构有效的思维模式,实现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学生作文离题或偏题往往源于经验的不足或视野的局限.唯有突破经验感知,才能通过“琢磨”关键词句解读题目内涵,借助宏阔的时代视野沉潜立意、生发观点;而在语言与思维建构的课堂上,用引导对话、辩驳补充、切磋修改等活动形式,才能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维的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