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涂层技术强化池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

来源 :应用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go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利用表面涂层技术强化池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对表面涂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分析表面涂层的结构和表面润湿性对池沸腾传热的影响.为表面涂层技术进一步强化池沸腾传热的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以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为主原料,RGO/CNTs为填充材料,邻苯二甲酸丁酯为致孔剂,N,N-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利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RGO含量2%,不同含量CNTs的PI基复合薄膜.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万能拉伸实验机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对复合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RGO/CNTs并没有影响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过程.RGO的加入量为2%,逐渐增加CNTs的含量(3% ~10%),薄膜的泡孔孔径、力学性能和电磁屏蔽效能均随着CN
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在FeCl3氧化合成聚吡咯(PPy)过程中掺入苯磺酸钠(BSNa)制备了改性活性炭PFB-GAC.考察了BSNa投加条件对SO2-4吸附的影响;分别选用典型碱性和还原性物质为再生剂,对再生条件和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FeCl3氧化3 h后投加10-3 mol/L BSNa制备的PFB-GAC吸附量可达20.45 mg/g.由于NH3·H2O的缓释能力,12 mol/L时比相同羟基含量的NaOH脱附率高1.6倍(80.25%),富集浓度达3.05 g/L;2 mol/L Na2 SO
在清洗超细油基钻屑的过程中,由于固体颗粒的尺寸通常小于1μm,因此传统的方法如离心等不能有效地降低油产品的细砂夹带.选取N,N-二甲基苯胺(DMA)为萃取剂,N,N,N\',N\'-四甲基-1,3-丙二胺(PMPDA)为辅助溶剂,对超细油基钻屑进行清洗,获得了一种清洁、可持续的方法.在TMPDA盐溶液辅助DMA溶剂萃取过程中,残砂的残余含油量由11.35%降低到0.42%,油品中细小颗粒消失.红外光谱和Zeta电位测试表明,质子化的胺与固体表面的粘附,使得残余油更容易从表面分离.Zeta电位与粒度
综述了木质素的理化性质和发展前景,概述了木质素的分类、提取方法以及木质素基功能材料在吸附、紫外防护、药物缓释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做了展望.
重点介绍了国内外二氧化碳缓蚀剂的主要研究进展.着重对咪唑啉类、曼尼希碱类、席夫碱类、酰胺类及碳点(碳量子点)类缓蚀剂进行阐述.并从缓蚀剂分子结构、实验条件方面分析其缓蚀性能,总结了目前二氧化碳缓蚀剂在发展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对未来缓蚀剂的发展提出建议.
以静电纺丝制多孔二氧化硅纤维(Epsf)为催化剂载体,以Co、Zn作为双金属活性组分,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Co-Zn/Epsf双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并对其进行SEM、XRF等技术表征,探究该催化剂催化臭氧降解化工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当催化剂中Zn、Co双金属组分质量比为1:1时,其协同臭氧对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100 min后,废水COD降解率为97.1%;且催化剂重复使用7次后,废水COD降解率仍可达79.1%.
阐述了电化学再生技术的再生机理,并重点介绍了电流密度、再生时间、电解质、电解质质量浓度、酸碱度和再生位置对GAC再生效率的影响,以及电化学法再生GAC的反应器.最后,讨论了电化学再生方法的发展趋势,指出了优化机理、开发其他基于电的技术、探讨电化学和其他工艺相结合的技术是电化学法再生颗粒活性炭的未来研究工作重点.
以明胶为凝胶体系,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发泡剂,利用凝胶注模结合冷冻干燥法及无压烧结工艺制备了Y2 SiO5多孔陶瓷.结果表明,制备的Y2 SiO5多孔陶瓷具有极高的孔隙率92.4% ~95.5%.此外,所制备的Y2 SiO5多孔陶瓷其烧结收缩率、密度和热导率都比较低,分别为1.0% ~4.0%,0.15~0.27 g/cm3和0.036~0.062 W/(m·K),同时在不同高温环境下其质量和结构都不发生改变.这使得该多孔Y2 SiO5陶瓷能够应用于高温绝缘材料.
利用复配硅酸盐和硅酸盐-硅烷复合体系对3种不同强度的混凝土进行表面处理,采用SEM和FTIR进行了表面处理机理分析,通过抗氯离子、抗碳化以及抗冻融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硅酸盐-硅烷复合处理后的效果较单独使用复配硅酸盐的效果更佳,且随着混凝土等级降低,改善效果越明显,与未处理的混凝土相比,C50混凝土6 h电通量降低10.0%,C40混凝土降低14.4%,C30混凝土降低29.4%,同时碳化深度也从C50的12.1%降至C40的23.8%和C30的33.0%,并且可有效提升冻融循环次数,降低
从UHMWPE纤维改性目的出发,综述了通过等离子体、射线辐照、接枝聚合等手段改善UHMWPE纤维表面性能的各种方法.其中利用等离子体处理UHMWPE纤维,以及一些通过化学试剂引入反应性基团处理UHM-WPE纤维应用较为广泛.介绍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常见的改性方法以及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于UHMWPE纤维发展趋势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