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银行业安全网问题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olove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性,我们并不能用一般市场经济理论来解释和设计中国银行业安全网。我国银行业除了财务风险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风险问题——道德风险。从我国银行体系结构、社会信用环境以及银行业监管水平等方面看,实行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仍然不成熟。本文通过对银行业管制理论与中国银行业体系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试图给出一个较为符合实际和贴近现实的理论解释和银行业安全网设计的基本思路。
其他文献
农村经济制度与金融制度变迁的不对称,形成经济的多元性和民营性与金融的单一性和“官营性”的反差;国有商业银行亏损的继续扩大是县域金融制度变迁的诱因,但更值得重视的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后县域金融体系的特征及退出的收益和成本,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需求的变化,撤并难以改变这一地区金融与经济的矛盾;强化合作,弱化竞争,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的制度安排。
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金融机构信贷情况为个案,对西部地区的信贷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基本结论如下:第一丘之貉三年来,西部地区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伴随高经济增长的是低信贷增长;第二,基于时滞因素,信贷持续萎缩的负面影响将严重制约今后西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第三,考虑到西部地区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性,如何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扩大信贷投入是西部地区长治久安的基本路径。
本文针对我国加入WTO后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实证评析货币政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论证了目前制约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效率的主因是货币政策传导信号不强,操作手段乏力,微观主、客体活力不足,以及居民对货币政策预期不足等基本因素,同时并抓住“入世”后,对微观传导机制形成冲击的若干变量,提出可行的政策措施,构筑适应WTO要求的货币政策微观传导体系。
经济结构调整过程是寻找和培育经济增长点的过程。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中重要一环。关联度高,带动功能强,市场需求旺,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劲增长点,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经济存在诸多不利因素,资金“瓶颈”是这一区域带有共性的问题。本文以湖南省张家界市金融支持旅游为个案,分析了中部欠发达地区资金“瓶颈”对旅游经济的抑制,从信贷体制上的“双向”集中与机制上的政策传导失灵两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走出困境的一揽子设想,以期为中部欠发达地区金融如何对旅游强力支撑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泰安市城市信用社重组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地方政府参与地方性金融风险化解的福利经济学后果。本文的结论如下:第一,在现实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前提下,政府作为拥有行政,司法和经济三大资源调配功能的强力组织,参与金融风险化解可以增进金融稳定及至社会稳定。第二,合并重组严格优于破产,但是,市场力量往往造成哄抢救应,只有政府参与才能实现有秩序的重组。
<正> 我在1958年第1期文物参考资料上刊载了一篇"说天亡?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这篇小文多采时人胜说,自己并无什么创见.此文除补充或订正一些考释外,旨在论证这个?是武王灭商以前的铜器,因而说明:以周人在灭商以前犹是原始社会的说法,是不可信的.我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又提出这样一个说法:"此天亡或即文武时代的太史史佚",而未敢再事引申.现在我仍然相信这两点.但1958年12期的文物参考资料上,载有钱柏泉先生评我的文章,又给我一个再思考的机会.现在再把我的不成熟的意见,补述如下.
本文使用1985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和1994年以来的银行间横断面数据,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和纵横数据(PANEL)模型,对中国的货币、信贷供给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贷款增长对经济的解释能力强于货币供应量;1996年以来中国实际贷款增长率年均低于理想值6个百分点,存在惜贷现象;不良贷款是制约贷款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良贷款比率每下降10个百分点.贷款增长率提高14个百分点;我国银行体系对利差已经相当敏感,在存款利率不变的条件下.贷款利率向均衡水平每移动一个百分点,贷款投放将变动3个百分点。
基于货币供给内生理论,本文首先对货币乘数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所谓货币乘数只是一种幻觉。因为基础货币并非由央行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内生变量,没有对信贷货币和基础货币的需求,就不会有信贷供给和基础货币供给的扩张。因而,在货币供给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货币除数。随后,建立货币除数模型,分析了货币内生创造过程。
尽管我国利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但至少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流动性陷阱。面对世界通货紧缩格局的长期化以及利率普遍走低且效力减弱的事实,我国货币政策的提法有必要从稳健改为积极稳健,以改变公众预期。同时,货币政策应注重灵活多变,使其在经济活动中适度发挥结构性作用。此外,配合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增强和财政政策的淡出,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更为积极一些。
本文就外资银行率先登录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作个案分析,探讨外资银行业务拓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本文认为,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业务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的利率管制、数量管理和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同时削弱了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宏观调控能力。就此,文章提出了加快利率市场化、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和改善窗口指导等三项针对性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