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高中化学“乙烯”教学设计,谈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的策略。通过“玩”有机分子模型、开展分组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等实践(实验)活动,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发现问题、拓展思维、探究未知世界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动手尝试,获取真知,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思维品质;创新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7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25
  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到现在,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课堂上仍主要满足于灌输理论知识,很少开展实践(实验)活动,不能给学生创造和搭建发现问题、真正探究未知世界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陶先生曾说过:“教学做合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实践(实验)活动,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和抓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发现问题,开拓思维,锻炼技能。下面笔者结合“乙烯”一课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实验)活动。
  一、学前做——发现问题,深化认识
  教学片段一:乙烯结构的探究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以甲烷为代表的简单烷烃的结构,学习了用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结构等基础知识,学生也掌握了碳的四价理论,这为本节课的学习铺垫了基础。但学生第一次接触乙烯这类不饱和烃,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课上老师直接给出乙烯的结构,则学习毫无挑战性,且失去了深入理解碳碳双键结构的机会。笔者教学设计如下:先让学生动手搭建甲烷和乙烷分子的模型,感知饱和烃的成键方式和特点,然后搭建未知分子乙烯的结构模型,由于不同学生的理解不同,会出现多种“预料之外”的模型,教师抓住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结构的可能性。
  教学实录如下:
  师:请同学们运用所提供的材料,搭出甲烷和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学生搭建的模型如下:
  师:根据模型,请同学们分析甲烷和乙烷分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1:甲烷和乙烷分子中原子都通过共价键相结合。
  生2: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都是单键。
  生3:每个碳原子与相邻原子都形成四个共价键。……
  师:已知乙烯的分子式为C2H4,请你尝试搭出乙烯的球棍模型。
  学生搭建的模型如下:
  师:你认为上述搭出的乙烯模型合理吗,为什么?
  生1: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每个碳原子要形成四个共价键才稳定,所以,模型二和模型三的结构是不稳定的。
  生2:乙烯分子中每个碳原子与两个氢原子结合形成两个共价键,所以,碳原子之间还必须形成两个共价键才满足四价。
  二、学中做——开拓思维,锻炼技能
  乙烯的加成反应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一般教师的处理方法是,先演示乙烯与溴水发生反应的实验,然后按照书本讲解反应的过程和类型,引出加成反应的定义。学生对加成反应没有深入体验的过程,自然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笔者主要采用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你能尝试用模型搭建乙烯与Br2反应的可能产物吗?然后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可能回答展开深入探讨、排除、总结。接下来通过书写乙烯与其他分子发生加成反应的方程式,总结加成反应的实质。
  教学片段二:乙烯加成反应的探究
  1. 提出问题
  师:你认为乙烯的化学性质与乙烷相比,是活泼还是稳定?
  生:乙烯比乙烷稳定,因为乙烯分子中碳原子间形成了两个共价键,原子结合得更牢固。
  师: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2. 动手实验
  生:乙烯气体中滴加溴水。
  3. 解释现象
  师:你能尝试用模型搭建乙烯与Br2反应的可能产物吗?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动手搭建产物的模型,推选学生代表板演化学方程式)
  学生搭建的模型如下: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样考虑的理由。
  生1:我们小组认为该反应和甲烷的取代反应相似,产物应该是CH2=CHBr和HBr。
  生2:产物也可能是CHBr=CHBr和H2,从有机物的结构来看也说得通。
  生3:我们采纳了书本上的结论,但为什么这样反应,我们有疑惑。
  师:大家讲得都有道理,你能恰当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学生讨论热烈,不时有争论的声音,教师下班级巡视,与学生交流)
  生1:如果反应按假设一进行,产物中有HBr生成,我们可以检测反应后溶液的pH,如果溶液显酸性,则假设一成立。
  师:还有什么方法检测HBr?
  生2:可以检验溴离子,在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如果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则证明生成了溴离子。
  生3:如果反应按假设二进行,产物中应该有氢气生成,但刚才我们没有观察到有气体生成。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考虑问题很全面,对各种可能的假设都作了分析,态度很严谨,这就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方法和态度。
  师:乙烯分子碳碳双键中的两个键完全相同吗?
  生:不同,其中一个共价键比较容易断裂,而另一个共价键则比较牢固。
  师:这就是含碳碳双键的有机物容易发生加成反应的真正原因。
  师:让我们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你认为乙烯的化学性质与乙烷比,是活泼还是稳定?你对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应该是乙烯比乙烷活泼。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中两个键是不同的,它不是两个碳碳单键的简单叠加。
  三、学后做——建构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片段三: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对人体有害吗?
  师:香蕉、芒果等一些热带水果为了便于运输和贮存,往往在青色时就要采摘,如何让它快速地变黄变熟?
  (老师展示市场上购买的青香蕉,同时用ppt展示果农采摘成批青色香蕉的图片)
  生:把青色的香蕉和成熟的苹果、芒果放在一起,密封在袋中。
  师:没错,但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催熟少量的水果,你知道大型水果营销企业用什么方法催熟水果吗?
  生:资料上说,用一种叫乙烯利的有机物,将它溶于水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喷洒在香蕉果实表面后密封,放在一定温度下,2到3天即可转黄。
  师:网上曾流传,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对人体有危害,你怎么看?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以“乙烯利催熟水果对人体有害吗”作为研究课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水果批发商,走访有关专家,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高中教育,创新教育包含的内容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通过搭建模型、动手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讨论辨析、总结归纳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玩转厨房和发现之旅,带领学生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中畅游,学生在亲自参与的实验中,不仅领悟了溶液内涵,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并获得了化学来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关键词:实验;讨论;趣味;创新;对比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
摘要:“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章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通过设计核心问题作为学习的定向点,进而设计学习情境、学习策略、组织探究活动展开教学,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理解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借助化学史实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形成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防火比灭火更重要的安全意识。  关键词:灭火原理;认识发展;化学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6-006
摘要:钛是一种新金属,由于它具有一系列优异特性,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等工业生产中,它被誉为“21世纪的金属”。在一次初中化学课上,以钛为主题的教学中,学生设计了几组研究钛的金属活动性的实验,通过实验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解决问题中,他们学会了像化学家那样研究问题。  关键词:实验探究;钛的活动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适用范围;特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2-0018-02
摘要:化学与艺术的融合让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铁的科学性是严谨的,铁的艺术性是具有人文温情的。既要让学生理解铁的科学知识,还要艺术性地展示铁的科学性,同时展示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STEAM课程的特点:跨科统整。  关键词:STEAM课程;化学与艺术;跨科统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2-002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
摘要: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课堂教学为例,对问题驱动式教学进行实践探索,为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课例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驱动;钠盐性质;高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1-0038-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1.012  随着化学教育的发
出生日期:2001年12月17日  愛好:音乐  座右铭:A lazy youth, a lous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就读学校:安徽省濉溪县百善中心学校  指导老师:姜经志  Air is all around us. We can’t live without air. I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living things in the
摘要:“酸雨与二氧化硫”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将高中学科核心素养较好地渗透课堂教学,正面引导学生,让学生勇于直面“酸雨”问题,敢于解决“酸雨”问题,培养当代中国学生的社会担当及责任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任务驱动;酸雨与二氧化硫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0-0069-06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
摘要:如何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更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为例,提出处理实验教学的4种策略:变换法、扩容法、关联法、定量法,针对每一种策略,详细阐述了在组织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思维;实验教学;变换;扩容;关联;定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8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
摘要:以“酸碱盐化学性质专题复习课”的设计与反思为例,探讨了如何在初三化学二轮复习中设计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把相关零散、单一的知识点进行重新归纳、整合并有机地联成知识网络,以期变传统枯燥乏味的复习课为生动有趣的探究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关键词:整合;知识网络;探究思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7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
摘要:初中化学学科观念的养育不仅要围绕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基本问题,还应该契合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中涵盖的学科观念有元素观、变化观、化学价值观以及分类观和实验观等。本节课通过充分预设的活动让学生初窥“营养与体重”、了解“食之营养”、认识“食之健康”和学习“食之搭配”,进而发展学生经验,养育化学学科观念。  关键词:学生经验;化学学科观念;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