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气词看上古汉语的调类和调值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现语气的句调各方言相似,中外各语言也基本一致,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陈述句用降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古今汉语句调也应基本相同.语气词是与句调共同来表达语气的,其字调受句调控制.上古汉语中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与语气词的字调有比较整齐的对应,陈述句用上声字,一般疑问句用平声字,这应为上古字调的反映.上古平声和上声有音高的区别,平声是升调或高调,上声是降调或低调.语气词中没有入声和去声字,入声的缺位是由于塞音尾不利于顺畅表达语气.上古上声大量作语气词则说明其没有塞音尾,上古语气词主要是阴声韵(少数几个为阳声韵)也说明上古阴声韵没有塞音尾;去声问题比较复杂,其性质待考.上古语气词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的是该时期的声调状况.
其他文献
随着"朱熹是荀学"命题的提出,朱熹笔下荀子的真实思想形象值得聚焦探讨.朱熹用"参杂法家"甚至"全是申韩"的评语表达对荀子取法法家以建构学说的不满,但依然认为与韩非等法家人物相较,荀子是有救世情怀的儒家圣贤,是"大醇".朱熹沿用了程颐"论性"时性与气兼备的义理架构,认为孟荀皆有得失,荀子于"大本处不透彻,只见得人性之不好";孟子"只见得大本,未说到气质之性",这构成了性恶论兴起的理论源头.不识性之大本,导致荀子虽强调践履工夫却因流于细节而无从落实.朱熹认为应该从孟子四端说来阐明"礼乃性之固有",可破荀卿之说
由马可·波罗(Marco Polo)口述、鲁思蒂切洛(Rustichello da Pisa)执笔的《马可·波罗行纪》,最初书名是《寰宇记》(Devisement dou Monde).它不仅是欧洲第一部详细记录中国的书籍,也是中世纪记载欧亚大陆地理知识最丰富详尽的书籍.其史料价值受到中外学者高度关注,尤其是马可·波罗在元代中国的见闻与旅程,已有多位学者进行考证和阐发.
期刊
在墨洛温王朝时期的法兰克王权理论问题上,传统观点普遍强调以“神秘力量”为基础的“血统权益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试图打破这一藩篱,开始注重发掘法兰克王权
现代化使城市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承担了大多数的社会风险.城市在疫情等重大危机事件中付出的代价与社会成本远超乡村,对它进行解读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其产生的社会机制,更是它出现的社会历史情境,即从人的行为到制度对社会结构的改变.在中国,伴随着8世纪开始的国家权力中心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城市占据了财政和军事上的支配地位,形成了新的城市社会意识.城市中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依存产生包容性的身份认同,构成了共同的城市社会记忆.疫情带给城市的考验是整体的,既有政府的权威,也有官员的作为,显露出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
15世纪英国帕斯顿等三大乡绅家族的书信,是研究经济社会史的重要史料.以1469年玛杰里·帕斯顿的婚姻个案为切入点,并以中世纪基督教的婚姻同意原则为大背景,对15世纪英国乡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中国语言文字及儒家典籍真正西传至欧洲,是由明清时期的来华传教士实现的,如1575年西班牙奥斯丁会地理学家拉达(Martinus de Rada)编著西班牙文《华语韵编》、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与利玛窦(Matteo Ricci)合编《葡汉词典》、利玛窦与郭居静(Lazzaro Cattaneo)合编《西文拼音华语字典》等.然而,关于谁是儒学西传的真正开拓者,儒家著作如何被译介、诠释及传播的问题,当前学界仍有诸多分歧.本文从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高母羡(Juan Cobo)与
期刊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进入浙江后经历了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型,并与闽东和闽北游击区实现配合.然而,挺进师所主张的“大游击”战略,与南方八省大多数游击区的“
《梁四公记》是唐代的一篇传奇小说,看似荒诞不经的内容背后,却包含南朝梁武帝时期欧亚大陆各地交通往来的众多信息和历史记忆.《梁四公记》广泛涉及扶南、盘盘、丹丹、高昌、于阗、高句丽、扶桑、波斯、天竺、拂林等地的情况,是珍贵的史料.结合梁《职贡图》《梁书·诸夷传》及相关考古材料,可以勾勒出一幅宏阔的欧亚大陆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图景.在《梁四公记》故事细节、历史记忆的背后,是6世纪以萧梁建康为中心的欧亚大陆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史.
周原庙祭甲骨族属的争议,迄未达成共识。细审卜辞内容,辞中“周方伯”是指商王册伐西伯文王,而“西有正”及“不左于王受有祐”作为贞辞,是周人预测战争结果,祈望西土周邦没有灾咎,神灵不佐助兴兵伐周的殷纣王。纣王虽是告庙祭祀的主人,但并不是卜甲的辞主。辞主应是关心战争是否祸及西土的周人或西伯文王。周原庙祭甲骨作为周卜辞,反映了殷周之间战和不定的状态。后来殷周矛盾愈演愈烈,周人联合反殷力量,最终推翻了殷纣王的统治,重开历史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