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nor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在林间绕,村在树中隐,绿在水边映,人在花中行。走进美丽乡村——江苏省泰兴市宣堡镇郭寨村,各种茂密的树木排列在路边和田野,吸引了很多游人驻足观看、欣赏。这里土壤肥沃、草木茂盛,给郭寨村发展苗木种植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益民苗木合作社的经营者刘书明在郭寨村这片热土上书写了农业创业的辉煌篇章,在他的带动下,宣堡镇新型职业农民依托科学种植致富增收已成规模,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兴力量。
  苗木种植点燃创业激情
  上世纪80年代,刘书明从部队退伍回家。乐于吃苦、勇于担当的他做过建材公司的负责人,公司发展蒸蒸日上,然而心里挂记着村民共同致富的刘书明,却毅然辞职,回到郭寨村担任村主任。
  “听党话,跟党走,无怨无悔。”作为村委会主任,刘书明很清楚他首要的职责是带头富、带领富。然而,当时的郭寨村企业少,税源经济不足,大多数农户“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自留地、承包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稻麦两熟,收益甚微。
  致富路在哪里呢?刘书明受到报纸和电视台介绍常州夏溪苗木产业发展的启发,几下常州实地考察农户种植苗木花卉情况,考察苗木市场经营销售行情,又到如皋苗木市场进行考察,在外面的所见所闻让他坚定了带头发展苗木种植的信心。
  2008年,刘书明在村里流转土地50亩,自己栽植苗木花卉。刚开始起步,村民对此也表示怀疑,基本上没有种过田的刘书明要搞高效林业,靠谱吗?但刘书明却信心满满。
  他筹集了近百万元资金,买来香樟、红叶石楠、红花檵木、广玉兰等苗木,在50亩田地上开启了自己的创业征程。
  梦想总是好的,但现实却往往不尽人意。刘书明种植的200多种苗木因为“水土不服”,在第一年就出现很多问题。
  刘书明说,夏天的时候天气热,他担心苗木因为天气热导致缺水,就给树苗浇水,结果适得其反,大部分树苗几天后全部干枯了。刘书明这下慌了神,第一次创业失败就吃了没有技术的亏。
  科学种植收益大
  突如其来的挫折没有削弱刘书明的创业斗志,他发觉做好苗木种植不能靠自己的已有认识,要有专家的技术指导。
  刘书明通过泰兴市农广校联系到农业专家。专家现场了解情况后指出,在南方苗木夏季不宜在高温时期浇水,这样容易烂根。
  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刘书明系统地学习了苗木种植的理论。他种植的200种苗木,经过几年的摸索,最后只有香樟、柏树、榉树等40种苗木适合在当地种植。刘书明认识到,苗木种植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都离不开当地的气候,尤其是土壤条件,而泰兴市的高沙土壤适合香樟、柏树等苗木的生长。
  为了发展好苗木种植事业,刘书明坚持学习,不仅参与宣堡镇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请农业专家上门指导苗木种植,不断积累经验。
  科学种植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刘书明白天管理合作社的苗木,晚上看书、看视频,学习科学管理的知识,从最基本的土壤性质对作物的影响,到不同季节苗木生长特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施肥要点,他一头扎进科学种植的知识海洋中,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将其应用于苗木管理实践中。
  2017年,刘书明的苗木基地实现销售1520万元,合作社获利152万元,用于分配盈余84万元,返还成员68万元,增加农民打工收入310万元;农民获得土地租金125万元。他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勇当乡村振兴“领头雁”
  刘书明的苗木事业越做越大,他也成长为苗木种植的行家里手,周围村民们称呼他为苗木种植的“土专家”,尝到了科学种植甜头的刘书明没有忘记还处在发展滞后状态的周边村民。
  宣堡镇梅埝村的栾泽明原本承包村里的土地种植蔬菜,但这两年来受市場不稳定和灾害天气的影响,他的蔬菜田收入并不高。了解到刘书明的益民苗木合作社发展得不错,栾泽明前来“拜师学艺”。
  刘书明考察了栾泽明的田地,认为种植日本矮麦冬周期短、见效快。刘书明手把手教栾泽明种植技术,从进苗到栽植再到日常管理,第二年,栾泽明的麦冬就获得十万元收益。
  刘书明的合作社不仅帮助苗木种植户解决种植难题,而且还吸引了周边100多位工人前来务工,益民苗木合作社的规模也逐步扩大。
  受益于农广校新型农民培训带来的好处,刘书明将合作社内70名符合条件的员工都报名参加了宣堡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他还主动和农广校联合,创办了涉农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点,让员工参加计算机、科学常识等公共课程以及林业绿化等课程的免费培训,经过3年的学习,他们将取得涉农中专学历,提升新型农民的文化素质。
  在农广校的组织下,刘书明多次走进高校,深入夏溪、如皋等苗木基地,学习栽培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营销策略。在村民眼里,刘书明是一个“能人”,刘书明说自己创业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打开了科学种植的大门,学无止境,随着苗木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刘书明越发感觉市场潜力巨大,唯有多掌握知识和信息才能使创业取得更好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刘书明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并带动村民致富,他正成为郭寨村实现振兴战略的领路人,并带领村民绘出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
  (作者单位:泰兴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
其他文献
从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了解到,目前河南省已建成1100多所农民田间学校,把传统农业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河南省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依托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规划建设了“一园一校”“一企一校”“一社一校”“一村一校”等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农民田间学校,有效提升了学员的种植水平。
随着“互聯网 ”行动计划的实施,信息经济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攀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九大、“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 ”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作出部署,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自201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部党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手机培训工作列入《“互联网 ”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
赵辉,男,1976年5月出生,中专文化,预备党员,家住夏邑县车站镇赵庄村。赵辉是位土生土长的农民,1997年中专毕业后在建筑工地上当技术员,2002年开始承包工程从事工程建筑业,出于对农业的热爱,2012年回到老家赵庄村承包土地500余亩创建了生态种养农业园,先后参加了国家组织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走上了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被县政府认定为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编者按:近期,2020年第三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农作物植保员赛项决赛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全国32支代表队共96名选手同台竞技,参会人员近300人。这是农作物植保员职业(工种)首次列入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首次让全国的广大农作物植保员特别是从事农作物植保工作的高素质农民拥有了能够同台竞技、互相切磋、展示风采的机会。本刊编辑前往现场对部分领队和选手进行了采访,与广大读者分享领队和选手的心里话。
陕西省旬阳县农广校近日经过几次入村调研,征求农民的培训意愿后,在甘溪镇大岭台村举办了烟草专业职业农民培训。  突出“三选”。按照大岭台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要求,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教材由农民自选,进行烟草大田移栽和蔬菜栽培两方面的培训。授课老师就目前烟苗大田移栽与烟苗的田间管理进行讲解,并重点强调花叶病、青枯病等易爆发病害的预防。会上发放职业农民明白纸和烤烟标准化移栽与施肥技术资料160余份。参加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一方面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对培养职业农民的方式提出了新课题。新时期党中央赋予农广校系统以重任,为农广校今后较长时间的办学指明了方向。作为农广校系统的基石,县级农广校在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如东县定向培养职业农民的基本情况  (一)培训对象  主要是农业专业化生产、经营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笔者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通过实践探索,剖析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振兴。  一、西海岸新区乡村人才现状  (一)西海岸新区基本情况  青岛西海岸新区为2014年经国务院批复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新区辖26个镇(街道)、1156个行政村、28.95万户,户籍人口133.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6.63万人,占全
兽医工作对于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兽医工作成效显著,全国重大动物疫情持续保持平稳,疫情起数明显下降,高致病性禽流感多年連续保持低发态势,兽医科研成果丰硕,兽医科技进步率稳步提升。当前,覆盖中央、省、市、县四级,上下贯通、保障有力、运转顺畅的畜牧兽医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  同时,新时期下的兽医工作也面临严峻考验。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
在位于房山区石楼镇的草根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除了可以亲近自然,体验乡村风情,还可以沉浸在药草香中。在静谧的林间小道,鼻间传来阵阵草药清香,散步在石砖小路上,看着两边溢出灯光的蒙古包,别有一番风味,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放松身心的绝佳场所。  杨平出生在中医世家,从小闻着草药的香味长大,最爱摆弄的就是中药材的根根块块儿,总想着能为中医做点啥。怀着儿时的梦想,2011年,杨平带着6名员工回乡创业,在石楼镇大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北部,全县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2万人, 涉农从业人员8万多人,耕地面积68.7万亩,是农业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西宁市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12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近几年大通县围绕小麦、油菜、蔬菜、生猪、奶牛五大主导产业,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创新方式,积极探索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路,全面推行“三位一体、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