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水杨酸对2个绣球品种耐热性影响的研究

来源 :西北林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lu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2个绣球品种\'含羞叶\'和\'银边\'为试验材料,采用叶片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SA)溶液(0.25、0.50、0.75 mmol·L-1和1.00 mmol·L-1)并结合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胁迫43℃/33℃(昼/夜)的处理方法,从形态表现、光合色素、膜脂过氧化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方面研究外源SA在提升绣球耐热性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施用SA浓度为0.50mmol·L-1和0.75 mmol·L-1后,2个绣球品种叶片受热害影响程度较轻,且施用适当浓度的SA能有效抑制高温胁迫下光合色素的分解,减缓细胞膜的氧化损伤,抑制丙二醛的积累,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等细胞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进而减轻高温胁迫对绣球造成的伤害,诱导绣球耐热性提升,以0.75 mmol·L-1浓度的SA处理对绣球耐热性提升效果最佳.
其他文献
为探究不同钝化剂对潮棕壤镉(Cd)污染的原位钝化效应,选择Cd污染潮棕壤作为供试土壤,玉米为模式作物,分别用石灰、海泡石、有机肥、腐植酸和炭基蚕沙作为钝化材料,研究不同钝化剂对土壤pH和有效镉含量、玉米植株(籽粒和茎叶)Cd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钝化剂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Cd含量,石灰、海泡石、炭基蚕沙、有机肥和腐殖酸使土壤中有效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6.1%、22.7%、21.6%、18.2%和17.0%;同时显著抑制玉米籽粒对Cd的吸收,有机肥、海泡石、石灰、炭基蚕沙和腐殖酸玉米籽粒中C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I)已广泛用于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但以往采用了针对淡水湖泊沉积物的重金属毒性效应因子.本研究基于上地壳、土壤、淡水、维管植物、人体中的元素丰度,参照瑞典学者H?kanson的方法,估算和建议了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的毒性效应因子.As、Cd、Co、Cr、Cu、Hg、Ni、Pb、Sb、Zn的毒性效应因子分别为15、30、12、10、6、40、7、7、15、1.提出了上述10种重金属土壤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分级体系:PERI<160、160≤PERI<320、320
以青海省祁连圆柏天然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全N(TN)、全P(TP)及化学计量比对海拔与土层的响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深入了解青海省祁连圆柏林土壤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土壤SOC、TN、TP、C:P、N:P随海拔与土层深度增加均呈现减小趋势;不同海拔与土层深度间C:N无明显变化.SOC与TN在不同土层深度与海拔梯度间表现出协同变化特征;TP的空间变异性小.2)土壤理化性质、气候、植被因素对土壤C、N、P化学计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土壤含水率是主要影响因素
利用CIRASⅡ光合测定系统对塔河中游不同生境下生长的中龄林天然胡杨林光合生理参数进行测定比较,探究天然胡杨林对不同生境适应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中生生境条件下的天然胡杨林最大净光合速率(P nmax)极显著高于其他生境下生长的胡杨林,旱生生境下天然胡杨林LSP、LCP和Rd显著低于中生和水淹生境.天然胡杨林除了Tr外,Pn、胞间CO2浓度、Gs和WUE对光强敏感,其中胞间CO2浓度与光强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不同生境下Tr、胞间CO2浓度和Gs之间差异极显著(P0.05),但其大小有差别.中生生境下天然胡杨
应用Simpson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物种优势度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对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含水量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荒漠过渡带共有植物12科31属37种.灌木以红砂-珍珠猪毛菜为优势群落,草本以三芒草-苔草群落为优势群落,具有物种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的特点.2)群落在植物生活型上以旱生、超旱生或盐生的小灌木和1年生草本植物占主导地位.3)灌木群落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
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及种子大小对梭梭种子萌发和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含水量2%的处理时小粒种子不能萌发外,其他水分条件下大、小粒种子均可萌发,并均出现随含水量增加萌发率逐渐增大的趋势,含水量为30%时大、小粒种子均出现最大值.土壤水分含量>8%时,大、小粒梭梭种子均可实现快速萌发,萌发速率间无显著差异,但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大、小粒种子的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两者呈随含水量增加而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含水量为15%时达最大值.土壤含水量为2%和30%的处理中梭梭种子即使萌发但幼苗也难
探索干旱区绿洲耕层土壤水盐空间分异规律对土壤盐渍化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采用反距离加权、局部多项式、径向基函数和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进行土壤水盐含量的空间插值,并利用均方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以及决定系数对4种插值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分析不同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盐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层土壤水盐空间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总盐>电导率>含水量>pH值,pH值属于弱空间变异,电导率和土壤总盐属于强空间变异,土壤含水量为中度空间变异.2)
运用50个胡杨林样地调查资料对民勤沙区的胡杨林健康状况进行模糊判别分类,并以其中19个样地的土壤取样测定数据,分析胡杨健康指标及伴生植物健康指标与土壤水分、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土壤速效P以及土壤粒度的关系.模糊判别分类结果表明,健康序列1的胡杨无枯枝枯梢且更新苗相对最多;健康序列2的胡杨植株最高且龄级数最全,更新苗次多;健康序列5的胡杨过熟株、成熟株、中龄株和幼龄株均有枯枝枯梢,且样地上无更新苗.胡杨林健康指标与土壤水分、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土壤粒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越是靠近农田水分条件
草方格和草方格-人工林综合防护措施是荒漠区风沙危害防治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建植的草方格和草方格-人工林综合防护措施区为研究对象,相邻自然沙垄为对照,通过调查和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多度,测定土壤养分指标,对比分析了2种措施的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草方格和草方格-人工林综合防护措施实施后,植物多度由裸沙地分别恢复至22株和87株,物种丰富度分别达到了19和26,科数分别达到了9科和12科;草方格样地内土壤养分各指标值除有效P、全N、有机质低于自然沙垄外,全P、全K、有效N、速
沙冬青是亚洲荒漠唯一的常绿阔叶灌木,由于分布范围狭小、人为调查困难、资源分布不清,加上人类活动的破坏,其数量正在不断减少.快速、准确识别其生长状况、种群动态对进一步研究沙冬青种群分布及生长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测定不同龄级沙冬青反射光谱,利用马氏距离法对其原始光谱、一二阶微分谱特征差异波段选取分析;将冠层原始及其微分光谱与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通过其相关性的大小理解沙冬青的生长状况与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龄级沙冬青原始光谱曲线趋势较接近,符合植被光谱特征的规律性,幼龄沙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