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肺内≤1 cm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腺癌与浸润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1 cm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病灶的CT影像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1 cm肺pGGN浸润性腺癌与浸润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邯郸市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3例≤1 cm肺pGGN患者,手术后确认103例pGGN病灶中浸润前病变67例(浸润前组),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28例、原位腺癌39例;浸润性病变36例(浸润组)包括微浸润腺癌21例、浸润性腺癌1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MSCT扫描,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病灶的部位、大小、CT值、内部密度、病灶边缘、周围血管情况和瘤肺界面,并绘制浸润性病变和浸润前病变大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鉴别两种性质pGGN大小的界值。

结果

浸润前组与浸润组的病变部位(χ2=0.529,P=0.746)、空泡征(χ2=1.581,P=0.209)、支气管充气征(χ2=1.639,P=0.201)、病灶边缘(χ2=0.614,P=0.7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浸润组肺瘤界面清楚所占比例高于浸润前组(86.11%∶44.78%,χ2=16.568,P<0.001)。在病灶与肺内血管的关系分类中,浸润组Ⅰ型所占百分比低于浸润前组(5.56%∶41.79%,χ2=14.894,P<0.001),Ⅲ型所占百分比高于浸润前组(38.89%∶1.49%,χ2=26.320,P<0.001)。浸润组病灶平均最大径[(0.85±0.17)cm]大于浸润前组[(0.76±0.1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3,P=0.009)。鉴别浸润前和浸润性病变大小的最大径界值为0.81 cm,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1%和63.5%,曲线下面积为0.622。

结论

在≤1 cm肺pGGN中,浸润性病变病灶较大,肺瘤界面更为清楚,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型Ⅲ型所占比例较大,MSCT可呈现病灶的上述影像学特点在≤1 cm肺pGGN浸润性腺癌与浸润前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全乳房照射已被用于降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同侧乳腺肿瘤复发的风险,并且多项随机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已经证明这一放疗模式安全有效,但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这种标准治疗模式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替代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部分乳腺照射、全乳大分割放疗、省略放疗针对不同的乳腺癌患者,疗效与全乳腺常规照射相当,且降低了不良反应,同时缩短了治疗时程,减轻了患者负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瘤内异质性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和耐药等密切相关,是近年来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精准医疗的突破口。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乳腺癌存在广泛的瘤内异质性,给临床上寻找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和精准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深入解析肿瘤异质性的特征、产生机制以及研究临床可量化肿瘤异质性的方法是肿瘤精准治疗的关键。
恶性肿瘤的一个普遍特征是生物异质性。MRI纹理分析(MTA)是一项新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作为量化病灶异质性的工具。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MTA在肿瘤成像上是一项具有潜力的技术,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很多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肿瘤的特征分析、预后判断以及肿瘤治疗反应的预测与监测等。本文通过对MTA在评估肿瘤异质性及其临床应用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MTA与放化疗反应、预后、生存期的关系以及作为影像学标志物在肿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SCC25表面NKG2D配体表达的影响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SCC25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时,通过抽签的方式完全随机设计为对照组(未作处理)和实验组(2 Gy电离辐射处理)。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SCC25表面NKG2D配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分子(MIC)A、MICB、UL16结合蛋白(ULBP)1的表达量。实验组和
免疫细胞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免疫微环境,在肿瘤治疗耐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免疫微环境能够通过启动抗凋亡通路、介导免疫耐受、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及形成肿瘤干细胞等途径促进肿瘤产生治疗耐受,降低肿瘤治疗疗效。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
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超声内镜、CT、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等影像学检查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检查方法,必要时多种方法有效联合,可提高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微小RNA(miRNA)的异常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参与调控卵巢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以及抗癌药物耐药性形成等过程。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miRNA有望成为卵巢癌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的新靶点,为卵巢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分析微波消融前后NSCL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浓度的变化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30例晚期NSCLC患者为试验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健康体检者、晚期NSCLC患者微波消融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1个月血清VEGF、Ar
期刊
目的观察含有雷替曲塞的方案二线及多线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2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含有雷替曲塞的方案化疗。评价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和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的ORR为16.67%,DCR为80.96%,mPFS为4.90个月(95%CI为2.99~6.81个月)。大部分患者不良反应为Ⅰ~Ⅱ度,包括白细胞减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