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有制问题的基本观点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有制产生于处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城邦制国家中,这是分工所导致的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国有制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否顺应生产力社会化的发展要求是判断国有制历史进步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标准;国有制和它所实现的生产关系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否以及如何把国有制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其他文献
以往有关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研究中,有两组概念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词汇型综合和语用型综合、区别性语义和范畴性语义.《左传》《战国策》中"派遣"义"使"的用法变化证明了区分这两组概念的必要性."使"的用法变化显示:(1)古汉语的综合性不但表现在词汇层面,也表现在语用层面.(2)汉语史上既存在区别性语义的从综合到分析,也存在范畴性语义的从综合到分析.(3)《左传》的语言面貌表现出守旧存古的特点,且不同形式之间在使用上存在语体差异.(4)从综合到分析的转变至迟在上古后期的《战国策》时代(公元前1世纪以
2020年12月27日,"走向数字: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学术论坛——暨"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求是大讲堂隆重举行.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出席会议,来自国内高校新闻学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未来建构.
仪式结构可以说是典礼的"基因排列".在以冠婚丧祭为代表的传统人生四礼中,婚礼是唯一一个由主体本身自主完成的典礼.从结构学的角度来观察,传统婚礼的六礼可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个环节为阈限前的分隔环节,以亲迎为阈限环节,而以成妇、成婿为阈限后的聚合环节.这些环节在古今殊域的践行中有着复杂的仪式呈现,其中又以阈限亲迎的仪式结构最为丰富.从主体及其对境的表征来说,亲迎的仪式结构可以分为五个节点:家、庭、门、车、路.其中家又是由室、堂、庙三个节点构成,新郎、新娘通过五个节点的往返出入建构起亲迎的"神
成立于1950年的当前危险委员会是美国二战期间及战后国家安全危机,尤其是朝鲜战争危机的产物.当前危险委员会的全部游说工作始终服务于NSC-68号文件所倡导的军事遏制政策.当前危险委员会主要通过影响三项国会立法,推进军事遏制政策的构建,即向西欧派遣军队、普遍兵役制和共同安全援助立法.另外,它也通过报刊、广播等传媒手段寻求扩大民意基础.当前危险委员会属于精英游说组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重新武装西欧作为对苏军事遏制的桥头堡是其主要目标;在公民组织的外衣下,它在游说行动上不仅发挥着杜鲁门行政当局"传声筒
2021年5月15日,由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与浙江大学智库青年联谊会联合主办的开局"十四五"院校研究论坛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以"从院校实践中提炼高等教育研究命题"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立足新发展格局,推动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院校管理实践的结合,发挥学术研究的决策咨询功能.来自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期刊
在1989-1991三年中,苏联四分五裂,社会主义体制被试图用资本主义体制所代替。苏联解体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应该从苏联解体中吸取什么教训?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在西方流行的有五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缺乏生机导致苏联经济崩溃的必然结果,惟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才是可行的选择。
2021年5月26日上午,2021年度杭州市—浙江大学市校战略合作对接交流座谈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级调研员张永平及市发改委各处室相关负责人出席座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江洪主持会议.
期刊
期刊
2021年5月15日—16日,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承办的第一届中国代际流动研究学术论坛(2021)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钱文荣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教授、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吕炜教授致开幕词.
期刊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性”问题作过很多探讨,这些思想及其丰富,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指导作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主要内容:“现实性”是科学理论的“存在之根、之本”;“现实性”从根本上说——首先是人的物质生活的现实性;“现实性”有其自然物质性的存在基础,是有自然物质的根据和条件的一种可能性;“现实性”是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客观的关系或联系;“现实性”是事物历史地形成的客观必然性,不是永恒的客观存在;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也有其现实的基础,它们在这种意义上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