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逐步聚合反应为例

来源 :化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k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分子化学课程逐步聚合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以及融合理论知识和应用情境的思政教学策略.学生反馈结果显示,在线课堂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完成教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结合本校典型科研成果的课堂思政建设,形成了专业课与应用场景的协同效应,增强了学生科研报国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其他文献
Cattle temperament is an interesting trait due to its correlation with production efficiency,labor safety,and animal welfare.To date,however,its genetic basis is not clearly understood.Here,we performed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for a series of temp
介绍了利用曲率定理计算富勒烯结构的方法,证明了富勒烯结构中五元环数恒为12,与传统的欧拉定理法进行了对比,凸显了曲率定理法在研究多面体结构时直观形象的特点,强调了数学方法对解决化学问题和认识化学模型的重要性.
以人类认识二氧化碳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史实为问题线索和教学主线,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探索利用科学史知识,从宏观认识上提升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促进学生初步建立学习常见物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的有效路径,为初中化学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通过分析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的化学化工类课程的建设现状,指出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具有地位突出、势头强劲、特色明显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校际、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现象.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消除发展不均衡、加强相关类别课程建设.最后结合对课程的分析,指出化学化工类教材建设应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STEAM 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STEAM教育理念强调打破学科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以“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为例,用STEAM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构建基于化学学科的STEAM课程模式.
期刊
在高中必修阶段“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主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位-构-性”系统模型与学科能力活动任务相结合,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并实施.通过预设学生的表现水平,设计各课时的评价任务,过程性地诊断学生在各个课时中“位-构-性”模型建构与学科能力的发展水平,描述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促进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最后,归纳出以“位-构-性”模型建构和学科能力发展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对日后开展“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主题
科学本质和人文素养是科学教育关注的热点.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本质观和人文内涵.通过对氟元素发现史的考证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着“科学知识的实证性、科学知识的主观性、科学方法的多元化以及科学研究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科学本质观,承载着“科学发展离不开信息交流、科学发展需要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等人文内涵.这些内容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选取了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关于速率平衡的几个常见的结论,以阿伦尼乌斯公式为模型讨论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推导并梳理了反应物转化率随投料量的变化关系;基于浓度商的单调性证明了平衡状态的“殊途同归”结论在数学上的合理性.在加深对常见结论认识的同时,通过对证明过程中应用的数学方法的总结,实现对几个相似化学问题证明方法的统一,为新问题的证明途径提供了方向.
通过对硼元素概念的发展史考证分析可知,硼元素概念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硼元素假说的形成、硼元素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硼元素概念的建立.18世纪,拉瓦锡预言了硼元素的存在.19世纪初,硼单质的制取成功标志着硼元素概念正式形成.20世纪,随着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同位素的发现,人们对硼元素有了新的认识.硼元素概念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提出假说到验证假说并不断深入认识的发展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学理论逐渐成熟、科学思想演变发展的过程.
为揭示“高端备课”项目下教师与学生行为互动的关键特征,研究采用视频分析法及滞后序列分析法(LSA)对2019年高端备课项目中“离子反应”课堂中的师生交互行为、比率、教师语言、师生操作技术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行为等进行量化与质性分析.研究发现,高端备课更加关注学生对于本源性认识问题的科学认识逻辑,以传授核心观念建构以及基于学生认识发展为本为理念,由知识解析为本向促进学生认识发展转变,通过师生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为常态化课堂优化提供了参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