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爱情故事》:用爱情打败现实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J_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在人们的记忆里,是否偶尔还依稀会想起2003年10至11月上映的爱情喜剧《真爱至上》,这是一部由10个爱情故事窜成的喜剧杂烩。在这部电影里,无论男女老幼,最后都找到真爱。事实上,这类电影源源不断在世界各地以各种版本反复呈现,并为人追捧和期待。可能人们有时候都不是在期待一个故事,而是呼唤一种“模糊理智、盲目乐观”的情绪,为冗长乏味的生活,打一针“浪漫真爱”的鸡血。所以,《北京爱情故事》那句宣传语“用爱取暖”,来得比电影本身还要顺势而为。
  2014年情人节档上映的国产电影《北京爱情故事》以1.02亿元的票房成绩荣登当日全国票房排行榜榜首。
  与2011年情人节档上映的中小成本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类似,两者均改编自热播电视剧,且都是群戏,都有话题。只是,《北京爱情故事》电影抛开了电视剧版的旧故事和旧角色,另起炉灶,同时用多线叙事和多重视角扩展新故事的格局。作为中小成本电影的代表作,它们借着电视剧的热度,让电影多一个卖点;借着情人节档期的火爆,让电影多一个看点。《北爱》上映3天,票房突破2亿元。这个速度不但使得《北爱》成为最快破2亿的华语爱情片,也成为了华语爱情片的首周末票房冠军。影片在北美市场的表现同样抢眼,在17部北美情人节新上映的电影中,《北爱》首日单屏票房夺冠,且多家影院决定加场。
  从票房的火爆程度来看,这一次,中小成本电影再次突围。
  这是一部现实的影片,这是一部温暖的影片。
  这些日子的北京城里,随处可见电影《北京爱情故事》的海报,“用爱情打败现实,用故事温暖城市”。这是一部讲述五个截然不同爱情故事的电影:少年纯情之恋,青年炙热之恋,婚后猜忌之恋,中年不惑之爱,老年相依为命。而这些,也指代了人生的五个阶段。 纵观全篇,五个故事,看似独立,实际上息息相关。
  虽说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早就不太稀罕。电影《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人在囧途之泰囧》都是以小博大,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在成功的中小成本电影中,都有一个或者一连串好故事作支撑,但内容为王仍然是不变的主题。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一旦真正触及到了观众内心的价值观,好的口碑就会自然发酵,甚至无需太多宣传,这对票房来说才是真正的生命线。电影《北京爱情故事》正是用人生阐释爱情,用爱情回顾人生,是人们内心最现实的写照,触碰到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北京爱情故事》讲了一连串好故事,涉及了爱情与物质基础的关系、婚姻稳固性和新鲜性的矛盾、青春爱情因为可支配资源过少而带来的稀缺性美好,当然,也展现了温情式、照顾式、牺牲式爱情,照顾了大众情绪。相当丰富,而且质感不俗。
  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初恋的懵懂;最令人感动的,是那相濡以沫走过一生的柔情,是那生死离别的温情。
  电影故事里,有对青春的阐述:两位同学在景山上待一晚上等日出,这一晚上对人生来说极其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夜晚,生命是不完整的。它是一辈子可以回味、咀嚼的美好记忆,是纯粹的、圣洁的,有六翼天使呵护的,手与手轻触,心与心初通,纵然旧约中那个喜怒无常的上帝也无法灭掉这个世界,因为世界中有至美存在了。这样的剧情,恰到好处,唤起观众关于青春的无限记忆。
  电影故事里,还有对人生的阐述:在高老师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没有多少时间后,开始为老王张罗相亲的事情,希望有一个人能够陪伴老王度过余生。老王与高老师的相濡以沫也是爱情,爱情本来不需要定义,不是寓言也不是童话,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事情。
  活了一辈子,或许到老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夕阳下老头背着老太太在桥边嬉闹,她为他做饭,提醒他血糖高不能吃十分饱,饭后15分钟慢跑,见相亲对象要主动,却当他说最后的相亲对象不错时,像个小女生一样的略带醋意。
  他吃了她做的一辈子的饭,也吵闹了一生,到头来却没办法陪他一起老去。
  电影的最后,道出了这会让人心疼的一句话:老伴儿啊,我要走了,你照顾好自己。我怕黑,我怕一个人走,我怕你找不到我。
  在影片表达方面 ,电影的配乐都恰到好处且戳中泪点。镜头画面与音乐结合到位,音乐该漂泊的时候漂泊,该纯粹的时候纯粹,该温情的时候温情,每一段都能够适合的让你感受到那份深情。电影的五个小故事也传递着一种情绪:城市在流浪,心也在流浪,我们享受自由,但不能一直自由,自由久了便成了孤独。
  就如主题曲歌词里那样:“又是个拥挤的北京,又是那无处安放漂泊的心情,拥堵的不只路上的人群,还有谁的内心。下一站你要去哪里,能否再让我还能陪着你,你累了我还背你……”
  影片结尾处的长镜头将五个小故事串在了一起,唯美且温馨,就像慢镜头的回放一般的感觉,观众跟着长镜头的节奏,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小故事,有纯情,有激情,有欢笑,有情殇。有情感破裂撕破脸皮,也有痛失妻子丧偶之痛。
  这部电影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在这座浮华的城市中,有着太多离奇曲折的过往。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爱情故事:或相濡以沫或两忘于江湖。影片的结尾向观众传递着一股正能量。最终,幸福会青睐那些相信爱情的人。因为相信比不相信更易自我催眠。“爱”字包着一颗心,代表包容。“情”字站着一颗心,代表陪伴。只有懂得包容和陪伴的人,爱情才会翩然而至,且至死不渝。
其他文献
当代诗歌批评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偏向学术阐发与理论建构的学院型诗歌批评,另一种是坚持直面现场、贴近创作实际的诗人型诗歌批评。二者各有优劣,前者可能更具诗学厚度和理论系统性,但往往存在当下性不足、论述隔靴搔痒等毛病;后者在理论阐释上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缜密性,但体现着浓烈的当代意识和突出的现实针对性。相比之下,我更看重后者,即那种直面现场的诗歌批评,这种诗歌批评,保留着批评者对中国当代诗歌敏锐的直观
陈剑晖的散文研究专著《诗性想象——百年散文理论体系与文化话语建构》于2014年7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是中国文学中的大文类,但是由于纷繁的创作状况及传统理论的认识局限,界定和言说散文显得困难重重。散文的理论建构也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与蓬勃的诗歌、小说乃至戏剧理论相比,散文理论建设可以说是贫乏萎靡,乏善可陈。以致有学者感慨说:“散文理论是世界性的贫困(孙绍振)”。《诗性想象》却迎难而上,针
1901年到1911年,即清末最后十年,是民变频繁爆发的时期,也是清王朝实行新政的时期。共处于同一时间段的民变高潮和清末新政究竟有何种内在的因果关联呢?美国学者蒲乐安(Roxann Prazniak)的《骆驼王的故事——清末民变研究》就力图探究这一极具深意的问题。  经历了庚子国变的清王朝蹒跚地迈进了20世纪的大门。在庚子国变中,清王朝对义和团的承认,可以被视为封建统治者与农民(主要是华北农民)的
林语堂好发惊人之论。胡适逝世后,他撰文追悼,说到胡适的“高风亮节”以及最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方”,竟然是“不在乎青年之崇拜”。乍一看,他似乎是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其实,取如此偏锋评价胡适,正是林语堂阅世的丰富,看人的老道。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个人有了名,往往也就有了名人之累,想把名头永远保持下去的心思,也就随之而生。于是,讨好青年,迎合青年,以求得一茬又一茬青年的不断崇拜,永远不至于落到时
寇克让先生的新著《书法没有秘密》出版了,嘱老同学、老朋友谈谈感想。我不懂书法,却乐承雅命,因为该书的写作目的,正在于普及书法知识,因此由一个门外汉谈谈阅读感受,并不跑题。除此之外,我还觉得,即使完全撇开书法不谈,这也是一本生动有趣、值得推荐的好书。  就从生动有趣说起。  我几乎是一口气将《书法没有秘密》读完的,读完后还经常找一些有意思的段落重读一下。这在我最近的阅读记忆中,并不多见。必须承认,是
2012年11月25日,我在外地出差,早晨,我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机,收看新闻节目,忽然间,屏幕上只见一架舰载机从空中呼啸而来,绕着辽宁号航空母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进入“下滑道”,迅速下滑……  500米……300米……100米……在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舰载机的两个主轮在触到航母甲板的同时,机腹下的尾钩牢牢地钩住了甲板上的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
近年来,华裔美国文学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名家新作迭出,新作家不断涌现。华裔女作家李翊云(Yiyun Li),便是新世纪以来美国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明星。迄今为止,李翊云共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2005)、《金童玉女》(Gold Boy, Emerald Girl, 2010),和两部长篇小说《漂泊者》(The
2014上海书展期间,《中国原生艺术手记》在全国众多出版社推出的大量优秀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社会、专家及读者的关注和认可。从书名上看这是一本关于原生艺术的书,实际上它不仅仅是对原生艺术的探讨,而是超越了艺术的范畴,上升到思想和人性关怀的层面,故而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社会中,引起了多方深切的关注和共鸣。  中国在经历了30余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后,经济与社会、与思想发展的不同步,引起了社会各方人士的关
我知道阎宗临先生的名字和学术是在阅读了《阎宗临作品》3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欧洲文化史论》《中西交通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当时的心情,诚如北京大学教授高毅在读这些书时所说:“阎宗临,何许人也?随手拿起书翻了翻,没想到这一翻,就久久没有放下,直至粗粗细细地把三本书浏览了一遍,才长舒一口气。我感到了一种震撼:原来中国人也能写这样的世界史!”(《邂逅阎宗临》,《中国图书评论》20
在国际科学界,他声名赫赫,从山区到荒漠、从海洋到河流,把脉地球,寻找矿产。在教育科普领域,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只为给学生、孩子们“带去一丁点好的影响”。  他就是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学习是我最大的渴望。”何继善说。由于家境贫困,好学的何继善没能读完中学。在钨矿工作4年后,全靠着自学,他如愿考上了大学。  如今已八旬的他,依旧保有着一份浓厚的“矿工情节”,每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