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吹来阵阵清风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8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3日晚,中国舞蹈家协会文化惠民工程“新农村舞蹈教室”成果展演在安徽省歌舞剧院艺术剧场隆重举行,来自安徽18个县(区)农村的19个中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新农村舞蹈教室”创编的19组少儿舞蹈登台亮相。其中,望江县实验学校创编的少儿舞蹈《小蝌蚪的烦恼》获得了在场的中国舞协、省舞协领导及相关媒体记者的一致好评。
  该舞蹈的成功首先取决于题材的新颖独特。这些年来,我校一批反映农村生活、乡村童趣题材的舞蹈作品如《筛筛乐》《快乐莲湘》《渔家娃》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作为舞蹈的创编者之一,我深感:从农村生活、村野童趣、地方文化中撷取精华,是少儿舞蹈在选材方面的重要途径。
  一、劳动是美的源泉
  劳动伟大而光荣,没有劳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世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劳动创造了美。”人们的生产劳作场面宛如一幅幅美丽的舞蹈画面,就像一支支原生态舞蹈,散落在山野田间,美不胜收,稍加艺术修饰呈现在舞台上便是一部充满地域风情的舞蹈作品。
  例如少儿舞蹈《筛筛乐》的创作。筛子是农村一种常见的劳作用具,用于清除稻米等谷物中的杂质,其动作有筛、团、颠、抖等。农作物收获后,农家妇女三五成群,围坐在晒场上、粮囤边,用筛子清理谷物,她们或筛或团、或颠或抖,高兴时还唱上一曲民歌小调,随着音乐的节奏,做着各种筛筛的动作。少儿舞蹈《筛筛乐》恰是根据农妇用筛子劳动的场面创作而成,舞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孩子们将筛子当作玩具,拿在手里嬉戏打闹;第二部分表现孩子们模仿大人们使用筛子,筛子里装满了金灿灿的谷物,他们的一招一式,惟妙惟肖,既反映了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热爱劳动的特点,又反映了农村丰收后的幸福祥和景象。
  二、民间文艺是瑰宝
  每个地方都有本地的民间文艺,它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将其精髓移植到少儿舞蹈中,既传承民族文化,又使少儿舞蹈别开生面。
  “打莲湘”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介于曲艺和歌舞之间,过去多在乞讨时表演。莲湘为长约三尺的竹竿,中间雕挖出若干个孔,孔中穿挂铜钱,敲打时能发出铜钱声。“打莲湘”是用莲湘有节奏地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表演者一边敲打莲湘一边演唱。后发展成莲湘舞,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参加各类演出比赛活动。2010年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村野趣事是农村孩子永久的回忆
  农村孩子没有公园里的追逐,没有电玩中的拼杀,但他们有着城市里孩子所没有的村野趣事。田间地头打猪草,山间林中采蘑菇,水塘湖泽摸鱼虾,村头巷尾过家家,无一不是充满童趣的记忆。正如鲁迅先生始终不忘百草园的矮墙下的趣事一样,这些将成为孩子们终生难忘的回忆。
  少儿舞蹈《渔家娃》描绘了在望江水乡长大的孩子们在水边玩耍、捕鱼、摸虾的情形,小伙伴们还制作了一种玩具——“蚌壳鼓”(用蚌壳做成的可以打击的玩具)。有时一人独自敲击,有时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相互敲击,有时许多孩子聚集在一起围成圆圈,有时数人排成几排相互敲击,用手打,用脚踢,走着打,跳起来打,好不热闹。舞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一群水乡孩子在河岸边快乐嬉戏,第二部分表现孩子们下水捕鱼、捉虾等水中劳动场景。其中一个孩子在水中拾到一个很大的蚌壳,高兴地将它做成了蚌壳鼓在手中兴高采烈地敲击,其余孩子非常羡慕,也都在找蚌壳,做蚌壳鼓。第三部分是整个舞蹈的高潮部分,台上所有孩子都拿起了蚌壳鼓。这时歌声中也唱着“蚌壳鼓呀,敲起了呀,嘻嘻哈哈呀真快乐——”,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孩子们舞动得也越来越欢乐,在热烈欢腾的舞动中整个舞蹈结束。
  四、蕴含在童真、童趣中的是朴素的人生真谛
  少年儿童天性好玩,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生活天地没有四壁高墙,在这样广阔的天地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在玩耍时他们自由展开丰富的联想,与小猫小狗做伙伴,与小鱼小虾交朋友。
  少儿舞蹈《小蝌蚪的烦恼》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舞蹈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清新的荷花池中,一群小蝌蚪唱着欢快的歌,无拘无束。渐渐地,一只小蝌蚪慢慢褪去外衣,她变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其他小蝌蚪围着小青蛙欢呼,在不经意间,小蝌蚪全都长大了。舞蹈的矛盾冲突出现在第二段。画外音传来:“招牌菜——红烧青蛙!”率先长成的小青蛙当场晕倒,痛苦地吟唱“我不要,我不要长大——”,小蝌蚪们跟着唱起来:“我不想,我不想长大——”,歌声凄惨而又无奈。小蝌蚪们不知所措,她们用祈求的眼神向观众发出呼吁:“善良的人们,我们是你们的朋友,让我们长大,好吗?”
  接下来的音乐充满愤怒、悲痛,且越发激昂,小蝌蚪们用抗争一般的动作撕去外衣,变成了小青蛙,活蹦乱跳,快活潇洒。为了更好地体现舞蹈的张力和感染力,使整支舞蹈在一片祥和的“呱呱”声中结束,便采用这样一段歌词:
  我们要,我们要长大,我们是有益的小青蛙;
  我们要,我们要长大,为人类,为人类把害虫杀。
  舞蹈《小蝌蚪的烦恼》将身边事抹上稚趣,增添童心的情感和想象,以可爱的卡通造型和儿童舞蹈语汇勾勒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呼吁社会保护自然环境。舞台上,孩子们通过造型的改变,展示了从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蜕变。通过齐声高呼“我不想,我不想长大”呼唤人类与小动物和谐共存,发人深省,感人至深。
  少儿舞蹈作为儿童艺术中的一种行为艺术,既是孩子们生活形象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又是儿童心智具体化的一种外延形态,还是作用于儿童意识的一种教化手段[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舞蹈创编者应根据当地生活特点、本土艺术特色凸显儿童的特征、情感,以儿童特有的稚趣、想象唤醒舞蹈艺术,彰显美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卢长娥.“回归生活”视野下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J].教育探究,2009(4):22.
  (作者单位:安徽省望江县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万驰 梁金)
其他文献
与赵介平老师相识,是在上海的一次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上,那一节是朱震国老师作讲座,谈到语文课的朗读,随堂叫起一个学员来读《马说》,那位学员正是赵介平老师。他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读赢得所有在场同行的热烈掌声。一篇文言文,竟可以读出如此韵味,当时让同为语文老师的我自叹弗如。我后来知道,赵介平老师凭借以朗读为特色的课堂教学,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的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  事隔四年,我县组织语文教师暑期培训,赵
唐仁郭,广西人,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广西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等方面的研究。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更应具有感恩之心。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不懂感恩的大学生:有的大学生认为既然父母生下了自己,就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却不知道自己对家
1992年8月国际地理联合会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区域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地理学的五个核心概念: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宪章指出,学习者不掌握这些核心概念,就难以构筑地理知识的基本结构。  核心概念之所以具有统摄力和解释力,是因为聚焦学科概念的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教院附中)是经西城区人民政府批准,由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和北京教育学院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创办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由原西城区两所历史悠久的完全中学—北京市丰盛中学(1923年李大钊先生创办)和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附属中学(新中国女十中)合并组建而成。光荣的传统、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两校合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期,两校协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约定利用9年时间将教院附中办成
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问题也十分突出,应试教育遗留的“哑巴英语”现象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造成口语教学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从教材来说,教学和练习内容过于书面化,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表达机会;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更多地会以课本为主,且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口语教学的实践。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语言环境的缺乏,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学生们通常羞于口
芦咏莉,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教授。曾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核心成员。  《中国教师》:近年来,社会上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增强,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芦咏莉: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一现象首先说明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家长的教育购买力在增强,社会对教育的投资在加大。其次这也说明,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在向发达国家看齐。就目前
俞正强,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金师附小校长。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课时,十分有意义,适合说明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  算理: ,1个 加3个 是4个 ,  写作 。算理,可以解决计算的“对”的问题;算法: = =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算法,可以解决计算的“快”的问题。所以,算法是对算理的熟能生巧。  计算,总离
《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一脉相承,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理应在各个时期都得到重视,但为什么当前我们要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张平仁: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并非在所有的历史时期都能理所当然地被认识到。当今我们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应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来考察。  从历史看,近
在英语辞典里,“ABC”作为一个单词,有“基本(基础)知识”的意思。Corwin出版社新近出版的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About丛书,即是这样一套面向一线教师传播教育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丛书。  丛书涉及学生学习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学习是怎么发生的?》)、不同群体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差异在哪里?》)、特殊学生的学习需要(《特殊孩子的需要你了解吗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快速增长,媒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何与媒介“打交道”已经成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媒介素养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媒介素养教育进入学校的课堂也“迫在眉睫”。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作为独立的课程进入学生的课堂,也可以和学校已有的课程进行融合。考虑到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学生的课业压力比较大,采用融入式的课程更适合我国的国情。笔者有幸参与中国传媒大学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