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炼锌赤铁矿法沉铁渣中铁和硫的赋存状态

来源 :有色金属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e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锌铁分离是湿法炼锌工艺中的关键,赤铁矿法产出的渣性质稳定,对环境友好,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以硫酸亚铁—硫酸锌溶液体系为对象,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溶液中铁含量和赤铁矿沉淀渣中Fe、S含量及赋存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85℃、氧分压0.4 MPa、转速600 r/min、晶种用量25 g/L条件下,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由170℃提高至200℃,能有效提高渣中的铁含量,降低硫酸根与赤铁矿颗粒表面间的双核配位交换吸附,同时增强赤铁矿颗粒间的分散性,减少硫元素在颗粒间隙间的吸附,除铁后液中的S以SO2-4形式存在.反应时间由1 h延长到3 h,除铁率由91.23% 增大到93.63%,所得产物皆为α-Fe2O3,且Fe2+在反应初期氧化较快,致使溶液中部分Fe3+处于过饱和状态,以更快的成核速率依附于球形晶种上并生长成纺锤形小颗粒.
其他文献
为提高超声相干平面波复合(CPWC)成像质量,本文提出了基于环形统计矢量(CSV)的加权算法.该算法以延时信号相位为环形统计样本,通过样本平均合矢量建立反映相位分布一致性程度的相干因子.进一步地,根据波束形成及相干因子构建数量的不同,提出了全孔径环形统计矢量(tCSV)加权算法.结果 表明,相比于CPWC,CSV和tCSV的散射靶点分辨率和囊肿的对比度分别提高了至少23.67%和27.69%,CNR值降低至多39.37%.与相干因子(CF)和符号相干因子(SCF)相比,虽然CSV和tCSV算法在分辨率和对
针对单目相机采集室外图像易受环境光照影响、尺度存在不确定性的缺点,以及利用神经网络进行位姿估计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的单目视觉惯性里程计.采用神经网络取代传统里程计中基于几何约束的视觉前端,将单目相机输出的估计值作为测量更新,并通过神经网络优化EKF的误差协方差.利用EKF融合CNN输出的单目相机位姿和惯性测量单元(IMU)数据,优化CNN的位姿估计,补偿相机尺度信息与IMU累计误差,实现无人系统运动位姿的更新和估计.相比于使用单目图像的深度学习算法De
为实现湿法炼锌过程中镓电积贫液的循环利用,针对镓电积过程中电积贫液杂质离子铝含量高的问题,以石灰乳为脱铝试剂,采用石灰乳沉淀法脱除镓电积贫液中的铝,采用单因素试验法重点研究了脱铝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如石灰乳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等对铝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5℃、石灰乳加入量为理论钙铝摩尔比的4倍、反应时间3 h、搅拌速度500 r/min的条件下,电积贫液中铝的脱除率为92.5%,镓的损失率为21.9%,镓电积贫液可返回镓富集物碱溶造液过程,实现循环利用.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硅衬底和石英玻璃衬底上制备了Al掺杂ZnO(AZO)薄膜,研究了不同衬底对AZO薄膜的结构、形貌、电学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衬底上沉积的AZO薄膜具有更好的结晶质量;同时,硅衬底上AZO薄膜电阻率和载流子浓度较玻璃衬底上的性能提高10倍以上,其霍尔迁移率提高约17倍左右,硅衬底上AZO薄膜表现出优异的电学特性;所有样品在紫外光区有弱的发光峰,在可见光区有强而宽的绿光和黄光发光峰,紫外发光峰来源于ZnO的带间跃迁.此外,样品在可见光区平均透射率达90% 以上.该实验研究结果对于
针对现有钛废料脱氧方法存在效率低、金属与熔盐分离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脱氧新方法,即在MgCl2-YCl3熔盐中,采用Mg为脱氧剂,借助YOCl的生成,有效促进Mg快速高效脱除钛废料中的固溶氧.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200 K时,采用Mg做脱氧剂,要使Ti中的氧含量降低至10-3以下,脱氧产物MgO的活度必须降低至0.05以下;通过建立lgp(O2)—lgp(Cl2)优势区图可知,在Mg/MgCl2/YOCl/YCl3平衡下的理论脱氧极限为1.6×10-5.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在MgCl2-YCl3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研究分析了Al-8.8Mg-9.2Si、Al-12.6Mg-7.4Si、Al-15.4Mg-9.8Si三种不同Mg2Si含量的合金在金属型下的铸态凝固组织演化.结果表明,合金的凝固路径为L→L1+Mg2Si→L2+Mg2Si+(Al+Mg2Si)二元共晶 →Mg2Si+(Al+Mg2Si)二元共晶+(Al+Mg2Si+Si)三元共晶,室温下的凝固组织为一定量的初生Mg2Si相、二元共晶和三元共晶集群构成.随着Si含量和Mg含量的增加,初生Mg2Si相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不同材料生产设备的需求,近年来以摩擦焊方法制造铝/钢复合结构已成为研究热点,而关于工艺参数对接头组织和界面断裂形式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通过采用连续驱动摩擦焊实现不同工艺规范下1060工业纯铝与Q235低碳钢的焊接,利用SEM、EDS及XRD等手段测试分析了焊接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形态特征及组成,并对拉伸断口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参数下摩擦界面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相差很大,主要集中在(1/2~2/3)R区间,中心区域最小,其厚度随着摩擦时间的增大而增加,随着顶锻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微电子封装元器件在恶劣环境或特定条件下持续稳定工作的能力(可靠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ANSYS有限元平台研究了多器件组装PCB(印制电路板)在温度冲击下不同元器件服役状态,对不同尺寸元器件焊点进行建模,通过网格划分,加载温度载荷曲线,分析在回流焊、温度冲击下残余应力、应变分布情况,并通过Coffin-Masson寿命公式预测了SAC3807钎料在温度冲击下的疲劳寿命.结果表明,PBGA(塑料焊球阵列封装)在温度冲击载荷下,边角最外侧焊点应力值最高,主要是由于高升降温速率下
以MOF-5为模板,采用浸渍法和焙烧法制备了一种Ti/ZnO/C复合材料,并应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N2吸附-脱附技术等多种方法对Ti/ZnO/C的结构、形貌、成分、光谱性质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i/ZnO/C是一种介孔材料,BET比表面积为123 m2/g,孔径为2.56 nm.C的复合使ZnO的禁带宽度从3.25 eV降至2.88 eV,极大地增加了ZnO的光响应范围.Ti4
黑钨矿极易发生泥化,导致其有效浮选成为选矿中的一个难题.在实验室球磨机中,探讨了不同尺寸的钢球作为介质对黑钨矿细度和形状的影响,在干磨条件下进行了6种不同球径(20、30、40、50、60、70 mm)的磨矿试验.结果表明:各尺寸钢球介质下获得的产品粒径均随磨矿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以d=70 mm钢球为磨矿介质时,大颗粒含量最低,-10μm过磨颗粒含量最高.粒径比x80/x20随着产品颗粒尺寸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且每种球径下产品颗粒越细,x80/x20越平缓,相同的磨矿时间下,粒径比x80/x20随球径的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