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不过时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认为,航空母舰是一种进攻型武器,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我们如果发展航母这种进攻型武器,那不是违背我们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了吗?周边国家是否会因此而产生“中国威胁论”呢?这种看法极具普遍性,但它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装备本身是不具备攻击性的,只有在人的掌握和控制下才能发挥进攻和防御的作用。
  1941年12月7日,日本的航空母舰在山本五十六的率领下对美国珍珠港进行偷袭,从而挑起了太平洋战争,那一刻航空母舰毫无疑问成为侵略战争的工具。后来,美国的航空母舰在太平洋发动了一波又一波海上攻势,不仅歼灭了日本的航母战斗群,还对其内陆本土进行了轰炸并迫使其无条件投降,从这个意义上说,航空母舰又成为和平的卫士。中国发展不发展航母,绝不能看外国人的脸色行事,不能别人一说“中国威胁论”我们就赶紧停止航母发展。中国的战略是防御的,即便是拥有了一艘或多艘航空母舰,仍然是执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航空母舰只是海军武器装备的一种类型,仅仅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武器装备绝不会改变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国威胁论”是外国人蓄意制造的,其实质是歪曲中国的政策,制造武器装备的对比性落差,为其增加军费、加速自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制造舆论。
  有人认为,航空母舰是一种过时的装备,与其发展航母,不如发展核潜艇、飞机和导弹。航母和其他任何武器一样,总是要过时的。早在“二战”初期,曾经称霸世界海洋数百年的战列舰让位于航母之后,它实际上已经过时了,但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后这个舰种才彻底消亡。现在我们说巡洋舰是一个过时的舰种,只是说很少国家再发展它了,但现役的巡洋舰还要服役二三十年才能退役,所以有个过渡期。航母也是这样,“二战”中日本建造的直通甲板航母早已过时,但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泰国、日本、韩国仍把这种类型的航母当宝贝。
  在20世纪,航母在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局部战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世纪之交的过程中,在航母的摇篮美国,“航母过时论”却炒得沸沸扬扬。美国国防部综合评估办公室主任马歇尔博士和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欧文斯海军上将认为,21世纪是军事革命的年代,航空母舰、作战飞机和主战坦克这样的传统作战平台都将面临淘汰,信息战将成为主要的决定性作战样式。前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布尔达海军上将对发展一种大型导弹运载和发射舰艇来取代航母舰载机的方案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明确的支持,作为航母的替代方案,美国曾经提出过一种武库舰的方案。曾担任过航母特遣部队作战指挥任务的美国海军上校查尔斯·戈尔文则尖锐指出,马汉的主力舰思想早已过时,超级航母已近黄昏。应该看到,航空母舰和其他武器装备一样,同样面临更新换代的危险。在信息化和军事革命大潮的推动下,我们看到有太多的武器装备被淘汰出局,如战列舰和巡洋舰。
  航空母舰的发展已有百年之久,理应退出历史舞台,但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亲身经历了这次军事革命的全过程,目睹了美国及其他国家武器装备的发展计划,奇怪的是,航空母舰并没有像战列舰、巡洋舰、攻击机和战斗机那样被淘汰出局,也没有像那些预言家预测的那样衰落下去,相反,在21世纪初期还掀起了一股遍及全球的“航母热”。在军事革命的发源地美国,虽然常规动力航母逐渐退役,但11艘现役航母却首次实现了核动力化。同时,正在加速发展10艘新一代信息化重型核动力超级航母福特级。该级航母将持续建造到2058年,也就是说,2058年该级最后一艘航母才能够服役。近几年美国退役的航母基本上服役期都在50年以上,按照这样一个服役期计算,2058年服役的最后一艘福特级航母至少将服役到22世纪初期,换句话来说,航空母舰到22世纪初期都不会过时!
  在讨论航母是否過时的过程中,有人认为,航空母舰目标庞大,机动速度缓慢,很容易招致敌人潜艇兵力和导弹武器的精确打击,因此,与其发展航空母舰,倒不如发展核潜艇更为有效。这样的观点的确很有道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什么航空母舰但却有大量常规潜艇的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战场屡创战绩,对同盟国海上护航编队和航母编队构成极大威胁。潜艇机动和作战全都依赖水下战场,所以是一种神出鬼没的秘密武器,因此,在实战中潜艇的作用不可低估。
  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相比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和平时期从危机发展到冲突,再从冲突上升为战争需要太多的内外条件,任何一个条件不成熟战争都打不起来。在这个兵力对峙、政治较量、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能够遏制战争,慑止战争,打消对方发动战争念头,使之老老实实就范的最好方式就是航空母舰。大量实践说明,航空母舰不仅是一种实战能力很强的武器装备,也是一种炫耀武力、慑止战争最有效的武器装备。主要原因是航空母舰外形壮观、块头大,以航母为核心组成的战斗群声势浩大,海空一体,杀气腾腾,这种阵势通过电视媒体渲染之后具有很大的震慑力。
  当然,核武器、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也具有非常强大的作战能力,但是核潜艇在水下、核武器轻易不能使用、战略轰炸机在1万米高空,这些武器装备很厉害但不能轻易示人,是一种无形的威慑,而无形的东西在和平时期是很难产生快速震慑效果的。
  看得见和看不见是有很大差别的。航空母舰恰好就是那种既能看又能战,平时和战时都能用,威慑与实战都好用的装备。
  (摘自《百年航母》)
其他文献
随着两会的闭幕,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人选出炉。他们作为副国级领导,参与国家的大事小情。其中很多人,依据“惯例”,还要担负起其他的工作。  副国级领导干部的“兼职”种类很多,有部委主官,群团组织“一把手”,还有民主党派的主席、常务副主席等。  每一种“兼职”都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职务,其背后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历史沿革和现实考虑。  民主党派领导任职有讲究  十三屆全国人大常委
美国总统特朗普眼睁睁看着前方的“特朗普医改”胡萝卜却难以拿到。特朗普就任总统后,希望用自己的医改法案取代奥巴马医改法案,但在美国国会一直未能获得足够支持。  (原载美国政治漫畫网)
寻找真正的“圣人”  哲理的故事:  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他看到一位黑人小伙子正跪在地板上擦水渍,并且每擦完一块地板,就虔诚地叩一下头。贝里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黑人答,在感谢一位圣人。  贝里奇很为自己公司拥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欣慰,问他为何要感谢那位圣人。黑人说:“是圣人帮着找了这份工作,让我终于有了饭吃。”  贝里奇笑了,说:“我曾遇到一位圣人
恶棍似的口无遮拦,抽疯一样朝令夕改的“政策”发布,道德缺陷……这些美国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缺点似乎都没有他的这一个举动令美国人民对他愤怒——他竟然拒绝了一只可爱的黄金贵宾犬入住白宫!  《纽约时报》认为“那个人虽然还活着但他的灵魂已经死去,特朗普并不打算和那间总统办公室,和这个世界产生一丝温情的联系”。特朗普应该并没有意识到他错过了什么,或许是他根本不在乎,但恐怕他的幕僚团队应该气得跳脚了,毕
郭熙讲山水画有“三远”,诗亦然。  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此“高远”也。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長明妃尚有村。”——此“深远”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平远”也。高远之意突兀,深远之意重深,平远之意冲融。  高远气势高阔,深远浑涵汪茫,平远平淡天真。  少年多喜高远,中年多喜深远,老年多喜平远。心志异也。  (摘自《悔晚斋臆语》)
中国社会属于金字塔形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底层占大多数,而这一部分人会自然而然地想要进行阶层跃升,爬到中层甚至上层社会。这就导致阶层流动现象在中国非常突显。在某种程度上,大量的阶层流动并不是好现象,这是欠发达社会才会出现的现象。  以德国为例。德国是一个枣核形社会,中间大,两头小。也就是说,中产阶级很多,上层阶级和底层阶级相对较少。而中間阶层的大多数人,他们的流动需求并不多,因为这部分人的生活质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杜润生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农村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杜润生,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从1982年到1986年参与主持起草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确立了“包产到户”的合法性,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长”。“老右”出山  1979年2月,刚刚成立的国家农业委员会正式开始办公,王任重为主任,杜润生是三个副
不是所有改变都叫改革,改革要有明确的方向,有清楚的内涵,不能来来回回地变,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大国改革要有非常简单明确的方向,长久坚持,穿透力才大。  改革是全球潮流,现在很多国家都举改革的旗帜。但是不同国家的改革很不一样,其中大国改革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大国层次多、发展不平衡,形成改革共识很不容易,贯彻改革决定也更困难。但是另外一面,大国改革一旦得到落實,改革红利极为可观。研究大国改革,重要的
“阳光执法、服务为民”在泉州市鲤城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晚会上,区执法局这一嘹亮的口号响彻全场。自组建以来,这支年轻的队伍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不断“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在执法中公平公开公正,在管理中用心用情用力,以人民为中心,寓管理于服务,致力实现从“为城管人”到“为人管城”的转变。  一、强基础,素质与标准双提升  1、抓规范,执法基础再夯实  区执法局高度重视执法的软硬件建设,软件上从
改革开放40多年后,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已经指日可待。当国人生理层面的最基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时,迅速地转而追求更高的安全层次乃至社交和自尊层次的需要就成为必然趋势。显而易见,近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可以说是呈几何级数上升。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目前国人对健康的关注,大多已经超越了对贫病交加的担忧,更多的是对怎样使自己更健康以致少得病乃至不得病的期盼,甚至健康与社会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挂起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