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拍难两散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p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把最美丽的年华都献给了北京,最后却还是一拍屁股走掉了。”
  只是在拍屁股走掉之前,心中百般离愁别绪,如何消遣?
  已经毕业离开北京四年的许诺安翻看当年离校前后关于北京日记和文字,这座城与青春之羁绊,一拍并未两散……
  2010年6月13日
  
  我是真的舍不得北京,这个城。
  就好像那天我独自走在雍和宫,走在地坛公园,心里想着这是第一次或者也就是最后一次了。
  不久前和Miya逛未名湖,我说我舍不得北京,舍不得那些沉甸甸静悄悄的地方。她说,我还以为你是舍不得北京的人呢。
  呵,三年前,一定是这样的。大学过去了三年,原来的同学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却也并不多见,不再是曾经的相濡以沫,也不复曾经的恋恋不舍。而研究生的同学,颇有点君子之交的意味,淡淡的,搁在心里就很舒服,所以离别也勿须浓烈。
  下午特地去三角地买未名十年的版衫,回来的路上恰好听到从我身边走过的三口之家,爸爸说到哪里的一家幼儿园,每年赞助费4000元,妈妈说那还挺便宜,爸爸说要提前半年报名。我忽然想起几天前新闻上说北京某幼儿园报名,八旬老人排队等了八天。忽然觉得好生恐怖。貌似每每只有在听到类似信息的时候,才能让即将的离去得到些自我安慰。
  答辩完后反倒没有想象中的失落和空虚。我走过五四路的时候,想起三年前这里热热闹闹的迎新场面,想到两个月后,这里依然会横幅高挂,彩旗飘扬,热热闹闹的。
  一年复一年。
  真是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子。
  小Q说,有时间忧伤,其实也是幸福的。
  我想我大概就是不想沉浸在这种难以言喻的莫名情绪中任其发霉发胀,所以我迫不及待地策划一次出行。
  这一次,可能又去不了长白山,May说计划了这么久真是遗憾。我说没有什么可以成为遗憾,最近好像很释然,不再像以前那般执拗和固执,好像逐渐明白了,没有什么事是非做不可的,没有什么地方是要呆一辈子的,没有什么人是必须要在一起的。
  悦在MSN上问我以后会不会再回北京,我说谁知道呢,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情绪归情绪,生活总还要继续。
  
  2010年7月7日
  
  七年的最后三天。
  买好了回程的车票。漫长的七年,终于走到了最后的三天。
  毕业转单上盖上了一个个红章,校园卡印上了金色的“离校留念”,学生证即将被剪去一角。
  因为拍照和帮别人拍照,未名湖在最后的几天里走了一圈又一圈。
  临走前聚会好友,依旧还是说说笑笑,插科打诨,和以前无异,可心里一想到下一次见面就不知是什么时候,或再也见不到了,心里还是涩涩的。
  Yaosan送临别的项链,她帮我戴上的时候,眼睛一热又哭了。我趴在她肩膀上说,我不想走,我舍不得北京。她泪眼婆娑地去抽纸巾,说哪天想回来的时候就回来吧,我们一直都在。
  下午和球一起在校园散步,我指着校园的每一处,跟她说,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在那里我曾经做过什么,在那里我又有什么还没有做。说着说着,鼻子就酸酸的了。
  于是,即使没有胃口也努力地吃饭,好像是要化忧伤为食欲。我和球说,我不想走,我舍不得北京。我开始和她扯我们相识的起源。夏夏很早就说过我记这种事情的记忆力特别好。球说,你别说了,再说我都要哭了。你要好好的,要幸福。找个人踏踏实实地对你,虽然你看上去这样总是无所谓,其实你是最放不下的……我目送着球所坐的公车渐渐消失在黑色的夜幕中,站在路边不停地擦眼泪。
  这几天,我和很多人说,我不想走。
  虽然我知道这情绪或许在离开一周后就会淡却,直至消失。
  慢慢地,我会习惯银行里忙碌却单调的工作,会习惯杭城不那么大的板块,会习惯南方的物质和小资,会习惯江南的潮湿和多雨;
  慢慢地,我会忘记北京的口头语,会再也说不出这几年被感染的北方口音;
  慢慢地,我会记不起这里的一草一木,会记不得一些人的名字,我也会成为别人口中的“我曾经认识那么一个女孩儿”……
  Miss Chen说我要离开北京的感情很复杂,她说话总是一针见血,虽然我们认识的时间还那么短。
  是的,很复杂,我一直在提及舍不得放不下的,却忘了那些我迫不及待想摆脱和离开的。然而,喜欢的也好,厌恶的也罢,至少,在这里度过的这一段青春岁月里,可以任性妄为,可以随心所欲,可以不计得失,可以无拘无束,笑能笑得很放肆,哭能哭得很彻底,骂也能骂得很痛快。
  喜欢的,或是不喜欢;舍得的,或者舍不得的,都是到了最后说再见的时候了。
  球说,我把最美丽的年华都献给了北京,最后却还是一拍屁股走掉了。
  那还没有去过的地方,那还没有做的事,那还来不及爱的人。
  可那怎么样呢,至少,这2500多个日日夜夜,这酸甜苦辣的时光,在这里认识的你们,让我很痛快,让回忆很丰富。
  这样就够了。
  
  2010年7月9日
  
  毕业典礼结束了。
  学位服归还了。
  行李打包托运了,连同在北京七年的回忆。我想后天当我坐车驶过北京城的时候,看到天空明晃晃的日光,一定会想起七年前初来时的那个午后,北京浅蓝色的天空,机场高速两旁参天的白杨树墨绿色的叶子闪耀着白色的光。我心里想着自己终于到这里了。
  今天的典礼和校园见到很多平常不多见的熟人,心照不宣地,就会穿着学位服一一来合影。仿佛彼此都知道,这次之后,或许便再不会有机会见面。
  今天说的再见,或许就是再也不相见。
  遇见,然后告别,是人生必然的轨迹。就像自己在学生生涯里最后认识的一拨朋友,你们说是缘分,我说是相见恨晚,刚刚相识便要分别。
  离别,总是要以眼泪为作料的。原来我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泪坛子。
  第一次,同门送别宴,看见导师转身离去;
  第二次,Yaosan送我贝壳项链,对我说想回来时就回来;
  第三次,看着球球走上302公车,消失在黑色的夜幕中;
  第四次,毕业典礼的DV里燕园熟悉的场景一幕幕闪过,寝室门关上,行李箱拖出西门;
  第五次,和Yidong抱着说以后一定会有见面的,然后互相为对方擦去眼角的泪水。
  ……
  一个月前我用过一个最长的签名档“我已经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舍不得北京,还是舍不得校园。七年倾城,人的一辈子,又能有多少个七年。我想某一天我会写一个长长的故事,来纪念我们的这个七年。”
  虽然四海为家曾经是我的梦想,但球说得对,其实我一直是最放不下的那一个。
  陪君醉笑三千场,不诉离殇。
  
  2013年1月3日
  
  导游证的年审已经拖到第三年——不参加就过期的地步。
  要不是今年在北疆被他们问起有没有年审时的心虚,我可能就这样让它作废掉了。
  其实年审并不难,但是离开学校后,以前非常习以为常的上网做题已经变得很难静下心来了。
  或许,也有另一个原因,害怕再次看到那些与北京有关的东西时,心底没由来的空落落。
  考试的课程,和三年前那次在图书馆里看的并无太大变化。可是,就算我选了最熟悉的几门课几个地方,所有的答案却都不在脑中,全部要从课程文档里才能找出来。
  南锣鼓巷、北池子、东交民巷、西四八条、琉璃厂、大栅栏、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当这些熟悉的地名再次出现我的眼前,忽然又想起很多年前,我在一教某个教室里对着北京地图勾画一条条街道,圈出一个个地名的日子。
  刚来杭州时,没有大学同学,一个也没有。后来得知同事里有一个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女生,当我们认识彼此后,陡然就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每次见到她,她总会说起什么什么时候回过北京了,说起北京哪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虽然我们都是地道的南方人,但是说起北京时,总是不由自主地用“回”。或许不经意间,那些与北京有关的很多年,都已经在我们身体的某处生了根,发了芽,开出了不会凋零的花。
  大概是2011年的某天,一个研究生同学在Q上跟我说她来杭州了,短期的工作外派。我们并不是一个专业,在学校里时也没有特别多的交集,但是在这个远离母校的城市,当得知她的到来,竟让我感到那么亲切而温暖。
  再后来的那个冬天,不知道什么原因两颊上不停地长痘痘,喝了很长时间的中药都不见效。每每别人问起,我就说水土不服不适应。或许那时的心底依然还有着某种执念,就如同一直留着北京的手机号没有注销……
其他文献
复旦引进书院制度后,五大书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文化。强调自我管理的志德书院组建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自管会)和学生监督委员会(监委会),被称为“两委会”,来决定书院园区事务。大至国际交流、寝室园区改造,小到读书会、浴室开放时间变动,都由学生拍板决定。  争执之中见真知的“两委会”  当提起“学生自我管理”,常是叫好不叫座,有人质疑:想想十八九岁的半大孩子初入大学,鸡蛋炒番茄尚且不会做,何况管理自己
2012年10月24日,一段“四川大学的课堂上,一位老师利用自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徒手劈开一块粘土砖”的网络视频,让这位老师火了。接着,他的一个个新鲜有趣的应用软件又引起广泛关注,“It’s me创新点名系统”、解决背英语单词问题的“刷脑神器”、促进交友的“刷女神器”,这些软件的制作目的单纯到只是为了“让科技更有趣”。为让自己所教授的知识“更接地气更简单”,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他戏称自己是“英文授课
“针对广州大学的1500份学生抽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宿舍内部人际关系不满意,这并不是广州大学一所学校所独有的,高校宿舍已成为大学生矛盾集中爆发地。”在随后举行的广州市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座谈会上,广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林雪松表示。(新快报)  别把个案过度放大,也别以偏概全。宿舍人际关系总体还是和谐的,大学生犯罪率较社会其他阶层也是极低的。若是调研一下办公室人际关系和家庭人际关系,说不定比高校
“雕塑带给人一种永恒的美感,它一直在那里不会消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郑召利老师谈起雕塑时,仿佛谈起了熟悉多年的朋友。一件好的校园雕塑作品能在校园环境中形成视觉的焦点,又能以其视觉张力作用于校园环境,并与之协调、融为一体,让人得到一种很好的视角愉悦空间,起到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郑召利以复旦校园雕塑“驴背诗思”为例,指出它起了融合中西的作用。复旦校园内的建筑多为传统中式建筑,光华楼则是新古典主义
Q:见你可真不容易,听说刚出差回来?  A:是啊,前几天去了趟白洋淀。  Q:在咨询公司做助理有一年了吧,经常出差?  A:还不到一年吧,去年七月份毕业,也就八九个月的样子,出差偶尔有,不是特别频繁。  Q:现在待遇怎么样?工资多少?  答:六千多,待遇正常。  Q:还记得自己刚工作第一个月赚了多少吗?  A:具体数字记得是6700块,扣除了乱七八糟的四险一金拿到手5700左右。  Q:挺多的哈,
在上期(2013年12月下)中,我们介绍了美国高中生的职业发展大纲,这次再看下成年人的(大学生被认为是成年人)。这个大纲的3大部分和高中生的一模一样:自我认知、教育和职业探索、职业规划。每个部分包含若干应有的能力,共12个,每个能力后还附若干指标。这些能力和高中生的相似,但更细——知道得要更详细,更实——在高中生那只是需要了解的,在成年人这要会做。  自我认知  能力1:理解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作用 
听80多岁的六姑诉说的时候,颇有点穿越的感觉,仿佛莫言小说《蛙》里的人物活生生地来到眼前。  村里人都叫她“六姑”,小一辈儿的叫“六姑奶奶” ,  因她在家里排行老六,也因为六姑这些年在村里名声、地位和辈分都很高。  计生专干六姑与李老太  六姑是村里的接生婆,1935年出生在这个村。20多岁因为接生远近闻名,当了妇联主任,一辈子也没走出过这个村子。今年已有80岁高龄,也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
4天80个小时,清华学子(任务方)几乎不睡觉,要攻克挑战方布置的任务——他们摆弄玩具,模拟制造运输车、船只、导弹,勘探、开采无人岛石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能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这正是课程设计者顾学雍的目标,让清华大学大一学生了解时间、空间和资源的极限概念,进而明白上大学的概念——上大学,创造改变自我的机会。  采访顾学雍老师之前,记者就曾被提醒——仔细观察他的办公室。  走进顾学雍的办公室,
看起来大学的日子还很长,今天好像又无所事事。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一年两年已经过去了,  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时候起跑。呃,你貌似错过了发令枪。  你计划着在大学里要看很多很多的书籍,要去很多很多的地方,要学一门新的语言,要写一部长篇小说……  然而,这些最后都变成了文档,静静地躺在你的电脑里。  上午你逃了几节课,奔波在几个社团之间,下午没课,你背着书包,进了图书馆,自习了不到十分钟,  拿出手机,刷一
“我一直在想,人总是有两种活法:要么好,要么差。一直活到快30岁才明白,好与坏都不过在一念之间。30岁如同一场离开学校的测验,成绩有好有坏,结果就体现在接下来的10年。”阿Sam说。  跟家乡的同学、发小相比,阿Sam好像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和他们不同的路,一直到几年前他才坚定地告诉自己这不是一场冒险。  很多年前,当老师问阿Sam要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要当一个画家!”虽然是信口开河,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