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突出语文性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t356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最近在江苏省中学教育科研协进会上开设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听听那冷雨》。本文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名篇,也是他的代表作品,文章 “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并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融为一体。为上好这一节公开课,课前笔者对课文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在校内进行了试上。为了达到设计与众不同、课堂师生互动、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的效果,在课堂结构设计上,我从实写“在台湾听雨”切入,然后过渡到前面虚写大陆听雨,再回到文末的听雪,可谓开阖自如;问题设计上,从“听雨”到“听冷雨”到“空间的乡愁”再到“文化的寻根”,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可谓环环相扣;教学手段上,运用了十多张投影片(PPT),介绍余光中的,介绍写作背景的,提出问题的,配合阅读补充内容的,可谓课堂容量大。但课后,听课者和我自己都感觉到课堂的分析过多,理性色彩太浓,对文本的诵读和语言感知不够;大量投影片的使用,虽补充了知识和内容,但功夫却放在了文本之外,冲淡了对文本自身的挖掘;等等。在和听课老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后,笔者认为阅读课除了知识点的认识和文本的理解外,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鸣,更需要突出“语文性”。
  何为“语文性”?笔者认为,语文性是针对“非语文性”而言,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就是要“回归文本”,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文本,掌握朗读的技巧,理解语句的含义,深刻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模糊了文本,就是模糊了语文;遮蔽了文本,就是遮蔽了语文;失去了文本,就是失去了语文。于是在重新设计这一节课时就有了如下的思考和做法。
  
  一、要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
  
  阅读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情感性,这是由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文章不是无情物”,“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其字、词、句、篇之中无不蕴涵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所以,阅读课堂应该是激情的飞扬,是灵魂的震荡。张定远先生认为:“教出‘语文味儿’,就要引导学生读,反复读,决不只一遍、两遍。”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应让学生多诵读,多品味,多感悟,让阅读课堂有“琅琅的读书声”。再加上本专题的主题是“慢慢走,欣赏啊”,于是就有了如下的设计。
  本文以冷雨起笔,以冷雨来抒怀,全文12小节,请同学们找出直接写雨的段落。每人选取你认为写得好的一段话,又没有诵读难度的语段,放声诵读。想想作者从什么角度写雨?怎样写的?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明确朗读要求(体会意境,读出情感):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
  于是,诵读成了这一节课的主要阅读行为。学生先自由诵读,然后自我展示。和先前的设计相比,课堂上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学生们在尽情地自由诵读中,亲近文字,亲近文本。在自我展示中,学生们更是积极性高涨:有的学生先读,再评点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有的学生先评点文段,再诵读;有的学生评点别人读,然后自己读。在“读—评—读”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着心灵的碰撞,读者与读者之间也同样发生着心灵的碰撞。同样是写“雨”,“嗅雨”中有欣喜,“观雨”中有恬淡,“听雨”中有凄凉;同样是写“听雨”,在大陆“听雨”,有悲凉也有凄美,在台湾“听雨”热烈中透现凄婉。在“读—评—读”的过程中,学生们抓意象,感知意境,体会语言的技巧,感受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下面是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不同段落的理解和品评。
  学生一:第1段台北的雨
  感情:悲凉。意境:凄婉。
  特点:叠词,产生了韵律节拍,增强了音乐美。
  学生二:第3段嗅雨台湾
  感情:欣喜。意境:欢愉。
  特点:长句、短句结合,短句富有音乐节拍,长句写出了雨的连绵,文句变化多端。
  学生三:第4段观雨台湾
  感情:恬淡。意境:清新。
  特点:写出了台湾山中的云缭烟绕、山隐水迢、清新自然、变化万千,文中有景、景中有画。
  学生四:第7段听雨大陆
  感情:喜中有悲。意境:清幽。
  特点:通感“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写出了雨的音乐给人带来的美妙感觉;比喻,写出了雨的美。
  学生五:第9段听雨台湾
  感情:热烈到凄婉。意境:雄奇。
  特点:叠词,产生了韵律节拍,增强了音乐美。通感“忐忐忑忑忐忑忑”,写出了心中的不平静。
  学生六:第11段听雨台湾
  感情:遗憾。意境:凄婉。
  特点:拟人、排比,写出了公寓时代来临后,听不到瓦屋雨的遗憾。
  
  二、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细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阅读课上,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的“言语成品”——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阅读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接触、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文本。学生在阅读范文,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它们的语言的时候,不仅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亲近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了语文思维,而且还同时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缺少了对文本的阅读、品味、思考,也就不再是阅读教学了,自然语文课堂也就缺少了“语文性”。
  为此,在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充分发动学生,带领学生挖掘课文语言的内涵,品味语言的韵味,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课堂上,我又设计了如下语言品味方面的问题,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适时提出,让学生在“读—品”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问题一:文章的题目叫“听听那冷雨”,雨冷在哪里?
  “冷”有两层含义:(1)突出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通感)。
  问题二:1.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2.对这几个词的意思作简要的分析。
  “凄凉”强调“冷”,“凄清”强调孤独,“凄楚”强调心痛,“凄迷”强调心中的“迷惘”。
  
  三、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直面文本、同文本对话,重点在读,这有助于对文本的感知和审美;关键在品评,这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突破在探究,这有助于对文本理解的深入。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探究性阅读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语文课程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探”就是探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究”就是究问为什么这样写。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是各学科的改革方向;探究性阅读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也是阅读教学的改革方向。语文阅读课中对文本的探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语文性”自然在探究中也就体现出来了。
  探究性阅读能力不能凭空产生,是在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探究性阅读重在探究的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引起思考,从而培养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成见的探索精神。探究性阅读重在对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这节课在前面诵读、品评、理解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文章由听雨引发了故国之思——乡愁,这是空间的,那么,为什么在文中融入与雨有关的文字、绘画、诗歌和文章等内容?
  1.文字是民族的寄托,语言文字是民族的象征。文字、绘画、诗歌和文章等代表的是中国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字、民族文化是所有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的精神归宿、精神家园和精神寄托。作者尽管离开了大陆25年,但中华文化却早已浸润在他的心中。如果对故土的思念是作者空间上的乡愁,那么对民族文化的寻根则是另一种更深层面的乡愁。如果说空间的乡愁寻的是生命的根,那么文化的乡愁寻的是文化的根。
  2.当时是1974年,大陆处于文化大革命中,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的余光中先生忧心忡忡,文章中表达的是对民族文化和共和国命运的深深忧虑。
  问题二:这篇文章从大陆到台湾,虚写和实写结合表达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表达情感的依托?
  1.题目中的“那”指大陆,大陆就是故土,作者把隔海相望的大陆称为“那一块土地”,亲切和无奈之情昭然。和故土已经离别了25年,一切音讯都断绝了,只有这大寒流是从大陆卷来的,算是一点来自故土的事物,它也带来了冷雨,思乡之情由此触发。
  2.雨冷,暗合了作者客居他乡不能归去的凄冷心境。
  3.雨连绵而细密,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乡之思。
  问题三:文章的最后一节由前面的听“冷雨”写到听“白雨”,
  “ 白雨”是什么?听“白雨”在表情达意上又有什么深意?
  1.雪更冷。11个小节酝酿的乡愁已不是冷雨所能承载的,仿佛“蚱蜢舟,载不动几多愁”,那种思乡不能归去的怅痛,断不如那六角晶体来得更凛冽和直接。仿佛作者啜泣如雨的声响凝结成冥默无音的雪,思乡的痛楚已然像雪寒彻入骨深入心底,作者感情得到了升华。
  2.雪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在这猝不及防和形影不离的凄恻缠绵中,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
  阅读课要突出语文性,就是要摒弃语文课堂中一些“非语文性”的内容和形式,比如过多的内容补充、过多的思想教育、脱离文本的拓展等等。阅读课要突出语文性,就是要回归文本,突出语文的一些本质特征,在这堂省级公开课中具体的体现就是要抓好诵读,让语文的课堂有“琅琅的书声”;要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思想、艺术魅力;要深入探究,激发阅读的激情,培养创新的思维。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荆轲刺秦王》的文本内容多有矛盾龃龉之处,如荆轲是要直接杀死秦王还是活捉秦王,荆轲是文士还是刺客,秦武阳是勇士还是懦夫,究竟是太子丹过于急切还是荆轲行动迟缓,易水送别究竟是为荆轲壮行还是提前送葬等等,这些都让人疑惑不解。只有认真梳理和仔细辨析这些矛盾,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艺术张力和把握荆轲的真实形象。  关键词:《荆轲刺秦王》;矛盾;辨析  读《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选自《战国策》),我
何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怎样构建高效课堂?  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我发现自己对于“高效课堂”的理解有偏差。以前以为容量大、进度快的课堂是高效的,于是,滔滔不绝地讲,恨不得把知识一下子塞到学生脑子里去;近年来学习杜郎口中学的做法,利用“导
脱贫攻坚,到了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  按照2020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去年底,全国还有5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具体到重庆来看,1月上旬市扶贫办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剩2万多人,这些贫困人口都要在今年内摘掉贫困帽。  按之前全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速度来看,最后这几百万贫困人口,
摘要: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引入语文小说教学的课堂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教育戏剧不应止步于故事表演,学生“入戏”之余,教师需适时让学生演员“出戏”,回归课本,聚焦小说学习的重点。以《范进中举》教学过程为范例,探寻教育戏剧在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教育戏剧;小说教学;实践应用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拓宽传统教育视野的新型教育手段近年来方兴未艾。具体而言,教育戏剧
摘要: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难度比较大的文体,同时也最能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影响与熏陶,教师可以从美育的角度着手,首先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地点拨引导,促进其进行深入的美育训练。以《江南的冬景》教学为例,具体说说如何从美育角度入手开展散文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美育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其教育方式应由
摘要:应用项目学习理论开展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探究,形成提出、规划、实施项目等一系列教学流程,运用测评工具辅助项目施行,循序渐进指导学生深入研读名著。以《水浒传》教学为例,探索名著阅读教学途径,以期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名著阅读;项目学习;教学策略  2017 年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上做到真读书、多读书、读整本书。为促进学生真正深入阅读名著,笔者应用项目学习理论开展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探究
高尿酸可能引起痛风,但并不是绝对的。只有5%~12%的高尿酸血症会发展成痛风,有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一生都不会发展为痛风。  然而,高尿酸血症的危害并不仅限于痛风发作。过高的尿酸水平会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血管,所以很多高尿酸血症患者虽然没有出现痛风,但很可能会出现冠心病、高血压、肾脏结石等疾病。同时,高尿酸血症对全身的健康状况都会带来影响。多项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代谢综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心理实验来研究学习的实质与机制的专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的迷笼实验,他也由此得出试误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且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桑代克还据此提出了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虽然他的实验是基于猫这种动物,但由于其实验的机能关联性和科
随着气候转暖,即将进入旅游旺季,很多糖尿病患者也想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领略旅游文化的无穷魅力。那么,糖尿病患者出游应注意什么呢?  出行前要查体  糖尿病患者要检查血压、心电图、尿常规、血糖、血脂等,保证身体健康程度能胜任旅游。  病情平稳是出游的前提  对刚刚开始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建议外出旅游,要等到血糖平稳,药物剂量稳定,没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能识别低血糖,掌握各种注意事项之后再考虑出游。
《语文教学之友》是1981年創刊的,至今已经40年。当年操办此事的是廊坊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汤吉夫先生。先是向河北省出版局提出申请,批文下来后又忙着组建编辑部,筹措编稿、出版事宜。刊名题字,是中文系的周家驹老师去北京师范大学求他的老师启功先生写的,老先生写了三四条,让回来选用。刊物的第一位主编是汤吉夫,副主编是苗雨时、张立莲。创刊辞是由大家议定的。办刊宗旨为:面向中学,服务于语文教学。最初的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