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及学校关爱路径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leon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速度不断加快,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形成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价值观形成、不法侵害等困境。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中小学应充分发挥留守儿童关爱主阵地的作用,关注人身安全,着力提高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关注价值观培育,着力加强留守儿童道德理想教育;关注健全人格塑造,着力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关注优秀品格锤炼,着力挖掘留守儿童自身发展潜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关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人们在追求经济富足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渐渐被重视起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一些地方农民工,特别是年轻劳动力,如潮水般涌人城市务工、创业,形成了一股规模巨大的“民工潮”。受各种条件限制,许多涌人城市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并未实现随迁,而是留在了家乡,成了易被社会忽视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一些儿童心理健康出现明显问题,一些儿童则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一、走与守——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无奈抉择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2013年全国妇联调查推算,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2015年教育部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19.24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有1383.66万人,在初中就读的有635.57万人。2018年民政部摸底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虽然各部门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及统计口径不一,甚至存在较大差异,但都显示了一个事实:农村留守儿童总体趋势虽有下降,但数量依然庞大并将长期存在。
  一方面,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巨大利益反差,迫使年轻父母不得不背离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城乡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甚至进一步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状况,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进城务工。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至2018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8836万人(见图1)。
  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边缘化处境,迫使未成年子女不得不留守农村。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2018年,我国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0.5%,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9.1%。但是,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大量农民工却并未完全融人城市生活,他们始终游离在城市边缘,很难享受到原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待遇。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外出打工,都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教育。但是,升学(人园)难、费用高等严重困扰着他们。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50.8%的农民工家长反映在城市上学面临一些问题,升学(人园)难、费用高依然是进城农民工家长反映最多的两个问题。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的归属感越低。在500万人以上大城市中,该比例仅为16.8%。”他们没有办法及能力让孩子随迁入城,本应由其赡养照顾的未成年子女不得不被长期留在了农村老家,成了留守儿童。
  二、伤与痛——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
  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受到细心呵护和照顾。但是,他们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而且面临着各种现实困境带来的伤害,他们成了“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
  (一)人身安全困境
  在全国各地,因缺乏有效监护,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2005年,在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的“5·31”特大洪灾中,有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都是“留守儿童”。2017年5月9日,贵州毕节市青场镇青坝村两名留守儿童丧生于火灾。一名男孩3岁,另一名男婴仅出生56天。而之前,仅毕节一地,就先后发生过5名儿童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中毒死亡、4名儿童在家疑似农药中毒死亡的悲剧。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二)心理健康困境
  有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课题组成员潘璐,历经两年多时间,对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5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10个村进行问卷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一些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而另一份研究报告则强调:“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双亲外出务工的农村儿童有更高的抑郁状态、更低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感知到更高的未来压力。”可以说,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三)价值观形成困境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由隔代的爷爷奶奶等抚养照顾,因老人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多有脱节,加之精力有限,很难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示范引路作用。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农村留守儿童辨明能力有限,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出现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问题,价值观容易发生偏离,甚至走向犯罪歧途。据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统计,我国各級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少年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随机抽取了2009年至2013年间的120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中,留守儿童作案案件有47件,比例达39.2%。湖南女作家阮梅历时近两年,深入看守所、未成年人管教所等地,接触了900多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走进少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儿童,90%以上是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的孩子。”   (四)不法侵害困境
  留守儿童自我防范能力弱、意识差,往往成了不法侵害的对象。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被威胁、侮辱、殴打、勒索等,其中被性侵、拐卖、暴力伤害最为严重。一是性侵。有调查显示,15%的留守儿童受到过暴力侵害,女童中超过4%受到过性侵犯。据媒体报道,宁夏某村庄,在一年时间内,有12名幼女在村里的幼儿园被教师性侵,其中11人为留守儿童。而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与媒体发起的儿童性侵害调查显示,在统计的40起案件中,15起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占统计案件总数的近四成。二是拐卖。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事件频发。2012-2014年,四川全省各级法院审理拐卖儿童犯罪案件261件,留守儿童是主要目标。山东梳理10年来8起拐骗儿童案,5起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高危人群。全国妇联2008年《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则显示,被拐卖儿童中,留守儿童居第二位。三是暴力伤害。留守儿童遭遇的暴力侵害,一类是来自社会,甚至是同学的欺凌。2015年7月,贵州省纳雍县曙光中学的留守儿童郑某被同校13名学生围殴,后因伤势过重死亡。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接近50%的在校留守儿童遭受过欺凌,接近30%的初中一年级留守儿童有过打架经历,高于非留守儿童。”另一类是来自家庭成员的暴力殴打。2016年6月,陕西渭南一名5岁女童被其奶奶殴打,多处受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47.6%的留守儿童表示被欺负过,状况堪忧。
  三、责与爱——农村留守儿童守护的校园路径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各地中小学应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一)关注人身安全,着力提高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是“最让人担忧、最让人揪心、最让人欲说还休”的问题。学校应切实转变观念,履行安全教育和管理义务,确保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一是落实教育责任。将安全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提高学生应对水火灾害、交通事故及不法侵害等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完善安全管理设施。加大投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尽量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寄宿条件,以便学校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和监管,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学校和教师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
  (二)关注价值观培育,着力加强留守儿童道德理想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学校要特别注重加强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培育。要不断深化留守儿童道德理想认知。用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消除“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等消极观念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事实证明:“在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形成的过程中,其善恶、羞耻等情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其在留守过程中不断接受他人道德评价,以及结合自身特殊经历,对道德产生认知(包括感知、判断、理解等)后所形成的。”要不断磨炼留守儿童道德理想意志。现实生活中,道德情感认知并不必然导致相应的道德行为。受个体自身道德意志薄弱、社会风气负面影响等原因,致使一些人虽知荣明耻,却没有在实际行动中一以贯之。对留守儿童要注重其德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明辨是非观念,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坚定道德理想意志,使其道德理想情感认知与实践活动知行合一。要不断调控留守儿童道德理想行为。及时鼓励表扬其好的行为道德,及时批评和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适时加以教育引导,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感恩。
  (三)关注健全人格塑造,着力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出现孤僻、叛逆、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抑郁、自闭等症状。学校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切实负起责任。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教师,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等问题。二是加强专业师资力量配备与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应加强对文化课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使全体课任教师既能教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三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能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师生的关爱,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四)关注优秀品格锤炼,着力挖掘留守儿童自身发展潜能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但是,留守儿童绝不等于问题儿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课题组重点考察了留守儿童四个方面的重要品格,即孝顺与感恩、热爱祖国、有志进取和坚毅/心理弹性品格。在孝顺与感恩、热爱祖国两个方面,留守儿童处于较高和很高水平的比例超过了80%。在“有志进取”维度上,近75%的留守儿童处于较高水平和很高水平。在“坚毅,心理弹性”维度,也有约60%的留守儿童处于较高水平和很高水平。可见留守儿童在品格发展方面处于较好的水平。一是要真心关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灵的深处。”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真心对待、关爱每一位留守儿童,感受他们面临的痛苦与烦恼,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喜悦,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二是要平等对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留守标签会让其敏感、自卑。要在淡化其留守身份的过程中促进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的相互融合,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合作、相互友爱的这种融洽、和谐的关系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它营造了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胸襟开阔,因而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良好品性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三是要有效激励。及时挖掘留守儿童中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树立留守学生克服困难,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榜样,为他们成长创造一个积极而宽松的舆论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化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社会群体,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社会各关方面应相互协力,面向留守儿童构筑起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制,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课题组.深化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与发展工作[N].光明日報,2019-10-25(07).
  [2]侯珂,刘艳,屈志勇,蒋索.留守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倾向值匹配的比较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06).
  [3]郭秋娟.社会转型下农村留守少年犯罪之社会学研究[J].犯罪研究,2017(02).
  [4]张学浪.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生成的理论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16( 01).
  [5]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家长最头疼听到的一句话,恐怕就是孩子突然说:“妈妈!我不想学了……”想到自己每天兢兢业业陪读,风雨无阻接送,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句“不想学了”,不少家长肯定是气不打一处来,开始吼道:“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给我去!”  当孩子不想再坚持的时候,家长的态度和选择是什么?应该怎样和孩子沟通?家长的这些做法不但会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到亲子关系,这些都要比是否继续学下去的问题要重要得多。了解孩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回顾人类走过的历程,人类总会在不经意间遭受着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但是,尽管人类备受各种疾病的煎熬,却并没有屈服和退缩,而是在阵阵的疼痛中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悲壮的征程。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得以生存、延续和发达!  疾病是与生命同在的,但传染病却最为直接地、不由分说地威胁着任何人。当传染病到来,而人类发现自己无知的时候,当人类无法控制疾病蔓延的时候,恐惧就产生了。人类将疾病视为了神灵和鬼魂
摘 要:现代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法的掌握,在科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网络,建立学习的逻辑思维,理清学习脉络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文章主要探讨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运用思维导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视化。  关键词:思维导
一个在美国进修的同学回来后一起吃饭,其间我们聊起了中美的教育差异。在说到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打架时,他说的美国父母教育方法完全出乎我意料——他们支持孩子打架!  美国父母认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男孩,如果不让孩子打打架、发发飙,往往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疼痛的程度”或“打架的分寸”,这样长大以后,如果真的打起架来,弄不好会弄伤他人甚至更严重,同时也会害了自己。  而支持他们这样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为了弘扬孝道亲情、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对家族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策划设计了清明节主题活动,此项活动也是今年“四好”幼儿家庭行动计划的综合性活动之一。清明祭扫中心园区内宋振中烈士像(小萝卜头)  活动方案  活动班级:国粹京剧一班、国粹京剧二班、音乐戏
很多家长谠孩子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意思就是:“使人困惑”“令人兴奋”“极具挑战性”“令人沮丧”“神秘”“怪异”.最重要的是“可怕”。  还有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十岁孩子的行为就像一个两多的孩子。”“我的孩子心慌意乱的原因,他自己都無法解释。”  “我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愤怒或沮丧,作为父母,我们不知道怎么应对。”说起他们的儿子或女儿,他们也总是这样描述:  “他会变得非常激动,怎么都不能让他平静下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规划》描绘了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宏伟蓝图,确立了“3步走”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
【摘要】对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数学》和新加坡数学教科书New Syllabus Mathematics中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发现:两种版本教科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内容侧重点不同,人教版《数学》“重应用”,而New Syllabus Mathematics“重思维”,分别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数学教育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得到对教科书编写的启示:厘清数学概念的逻辑关系;注重数学知识的实质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民主不是什么大而无当且遥不可及的政治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对这句话的解读是:所谓民主,其实就是从不打孩子开始的。  我的同龄人,少有人敢说自己童年没有挨过打的。从幼时的尿床习惯,到稍大时的一些孩童天性调皮惹下的小祸事,到再长大些的读书成绩之类,总能成为父母用鸡毛掸子对我们进行触及皮肉的教育的理由。这样的教育,除了使我们失去天性、学会察言观色并琢磨
2017年,由全国妇联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主办的“书香飘万家”家庭亲子阅读——“亲子阅读书香润德”活动启动后,宜昌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面向全市0-12岁,尤其是0-6岁的儿童家庭开展了规模大、影响远、程度深的“书香为伴,快乐成长”亲子阅读展演活动。亲子阅读展演活动,历时5个月,宜昌市妇儿活动中心从边远的山区到城市各社区,行走两万多里,深入到多家早教中心、幼儿园、社会培训机构进行海选、复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