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如歌,重在节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课堂教学节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节奏的三要素是:(1)教学进程的紧张度(即教学速度)的快慢张弛。(2)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3)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节奏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铺陈—高潮—终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越是跌宕起伏,越能引人入胜。文章如此,课堂也如此。讲究课堂节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也是感情的抒发和交流。它不是平板单调的,而是波澜起伏的。不同的课堂节奏,有着不同的韵味,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自然是不同的课堂效果。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学生昏昏;放羊式的满堂问教学,课堂节奏无规律地急促跳跃,课堂气氛要么热闹(不是活跃),要么沉寂(学生并未积极思维),教师情急,学生心慌。
  目前我们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老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已不能再唱独角戏,而应师生互动,学生做主角,而老师做导演,这样的课堂也需要高潮。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特点就是自信、张扬。发挥他们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不仅仅在课堂外,课堂上照样能锻炼他们。经过学生参与的高潮,课堂效果异常好,学生既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素质。因此优化课堂节奏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节奏和音乐中的节奏、诗歌中的节奏一样,也具有时间和力量的特征。这两个特征表现于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则是师生的内在心理和课堂的外在氛围的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课堂节奏的三要素是:(1)教学进程的紧张度的快慢张弛;(2)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3)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
  课堂节奏的阶梯性,是指一个教学流程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阶段构成。它们的教学紧张度逐步加大,依照前后顺序显阶梯形,反映出教学认识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如果对这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各自都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紧张度和力度。
  “导入”是节奏之始,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它的基本要求是:(1)活跃气氛,以解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2)显示教学目标(定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3)完成向既定教学内容的过渡。
  我们的文章应是声情并茂的。所以“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设法让学生进入角色,沉浸到课文中去,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是一种比较好的导入方法。例如: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1883年3月14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巨星陨落,一刹时天地动情,草木含悲。在海洛特公墓,人们有的戴着黑纱,有的手捧白花,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人们在心中一遍遍地默念着:卡尔,你还会醒来吗?当这段充满着对一代伟人敬仰之情的话,从我口中伴着哀乐徐徐道出时,有许多同学的眼中都含满了泪花,学生很快就沉浸在对马克思的深情怀念之中。进入学习时,就更能体会其深挚殷厚的感情和荡气回肠的韵味了。
  “铺陈”是师生最艰苦的劳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节奏相对平稳,但表面平静,实则内蕴烈火。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讲解、演示等)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讲授,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获得是很不容易的,向智能转化就更难进行。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吸取、理解、存储知识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教师的讲,不是生硬地“灌”;学生的听,也不是机械地“装”。老师要讲得精当有方,学生要讨论得生动热烈。师生和谐,学生方能积极思考,训练有效。这个阶段的节奏没有大的落差,只有小的起伏,可说是蓄势阶段。
  “高潮”是教学的飞跃的阶段。经过前阶段的铺陈,到了这时,已具渠成之势。于是,在这一阶段里,教学重点将会被准确掌握,教学难点将会被顺利突破。学生的智能将得到质的升华,老师与学生都会为教学的目标的实现而兴奋,因而溢之于外,表现为师生思维极其活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终结”阶段是高潮兴奋过后情感暂时低落期,也是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期。这个阶段在教学任务上的要求是:通过认真仔细的复习以巩固新知识,通过画龙点睛的总结以提高智能水平,通过作业练习以留有余音,并把它作为下一步学习的兴趣的激发点。
  例如,我在教《孔雀东南飞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兰芝走了,中卿也走了。此时残照斜阳已低垂,清风明月已暗淡。但有人真心以对、生死相随,今生又何惧何悔呢?历史上还有更多的女子比他们更悲惨,你能回忆到谁呢?第二天,同学们都很积极,举了很多例子:有怀抱百宝箱含恨跳入江中的杜十娘,有一往情深却被爱人刺死的岳灵珊,有年轻被抛、老年凄惨的鲁侍萍,等等。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剧,足以令她们抱恨终生,令后人惋惜不止,正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在教授《阿Q正传》时,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作业:读《阿Q正传》时,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最后阿Q死了,阿Q真的消失了吗,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还活动着他的身影?
  上述课堂节奏四阶段的基本要求,只是总体认识,并非程式,也不够尽善,而且实现基本要求的手段更是不拘一格。比如:“导入”,在两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时,即可省去,开课伊始,来个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节奏则会更快。“终结”,有时也可虚化,高潮过后,来个戛然而止,留下悬念,造成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也会更具韵味。“铺陈”的过程还可再细分为几个小层次,每个小层次可形成“小铺陈—小高潮”的小流程,“铺陈”之中也可设计几次高潮,等等。
  四阶段的教学紧张度的适时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导入”时力度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时间不可长;“铺陈”时一般先驰后张,张弛错落,轻重相间,力度呈波浪式推进;“高潮”时更要保持适当稳定的紧张度,“终结”时则以平缓为好。四个阶段为一个教学流程。一节课可以是一个流程,也可以是两个或更多,这要视情况而定。课堂节节都精彩不容易,但最起码堂堂得有高潮、有亮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上了这节课后,再回忆起这节课,精彩之处立刻呈现于眼前,回荡在耳畔。
  总之,正如上海青浦教学改革经验所揭示的: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制造波折,促成高潮。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教的十分卖力,自认为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了教学三维目标,可是通过教学测评考试却发现学生学业成绩极其不良,教学效果极不理想,究其原因,除去社会、家庭、学生因素。我认为更大的因素来源于教师。因为中学化学的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明确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摘 要: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我实现理论及其“患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给中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启示。  关键词: 人本主义 中学英语教学 启示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arl
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哪个老师都喜欢;学困生、调皮捣蛋的学生,总是不招人喜欢。对于学生的缺点,用简单、粗暴,批评、训斥的方法来纠正,常常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实,对于“问题生”,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来对待他们的缺点,那就是用优点来点击他们的缺点,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改正缺点。多一点赏识,多一点鼓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恰恰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前不久我下乡听课一位老师教《青蛙看海》(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刚读了两遍课文,老师就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位同学啰啰嗦嗦说了半天,近似于复述课文,老师不满意。第二位同学干脆从头开始背诵课文,老师很不高兴地打断了他的背诵。尽管老师反复强调要用自己的话说,语言要简洁,但是很明显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课后老师抱怨学生连这样简单的问题也答不出。其实,这不能怪学生,问题出在教师身上,是教师随意拔高了
摘 要: 博大精深的《论语》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中课堂,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儒家经典呢?作者从《〈论语〉选读》的教学感悟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层面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今后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论语〉选读》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作为国学经典和儒学源头,《论语》一书所折射出来的儒学思想深邃而丰富,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里,都不会过时,即使到了今天,《论语》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
摘 要: 教育是一个各部门彼此相连的系统工程,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教育的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不是太紧密,中学和大学之间分工不是很明确,区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理论和实践之间也彼此割裂。我们主张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注重田野作业,关注弱势群体,唯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教育的和谐,也才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破解“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 安龙一中 钱学森之问 留守儿童    以下是我去贵州省兴义市安龙第一中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1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他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做是一门学习识
摘 要: 公共课面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学公共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本文结合《心理学》的教学实践,分析了高校公共课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 高校公开课 《心理学》 有效教学 影响因素 不足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
摘 要: 辛弃疾作词能一典多用,且用得圆润、贴切;语言虽简洁,却极大地丰富了典故意蕴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 辛词 一典多用 “莼羹鲈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援引典故,诗家所尚”,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是善用典故的大家。稼轩(辛弃疾号)用经用史“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辛稼轩词序》),无论是用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