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错对象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i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劝错对象


  朋友一直劝我嫁个有钱人,搞笑,不要再劝我了好吗?去劝有钱人啊,我愿意啊!

领养


  儿子问:“爸爸,我是领养的吗?”
  爸爸半開玩笑道:“目前还不是,我们还没找到要领养你的家庭。”

含蓄


  同桌对我说:“你看夕阳西下真的好美哦。”
  我怒了:“说人话!”
  同桌:“怎么还不放学呢!”
其他文献
有天晚上,闪电小姐和朋友们吃饭。  席间大家稀稀拉拉地说起自己的故事来,所有人都感慨,长大这件事的残酷,不知不觉中剥落掉我们身上的热忱与期待,谈恋爱真是越来越没意思了。  只有闪电小姐坐在桌旁托腮喃喃自语:“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喜欢一个人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事情,不管有没有在一起,能否坚持走到最后,只要能为对方付出些什么我就很开心了。”  闪电小姐,是少见的骨子里透出一股温柔的女生。不是那种声音甜美,举
生日那天,母亲招待他吃了一顿大餐,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勒令他搬出去住。他的脑门上仿佛响了一道焦雷。彼时,他已经在本市读了四年大学和三年研究生,并就地找了一份工作。父母把房子买在江北的滨江公寓,可以目睹下游的长江滚滚而过,天气晴朗时还可以看到江豚的脊背在水面上翻滚。当母亲严肃地说“我不能再伺候一个好像永远长不大的高中生”后,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冒犯。  他赌气立刻联系中介小哥看房子,拿出他
我们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當截止时间快到时,时间的稀缺,会俘获大脑的所有注意力,让工作效率快速提高。所以有句话说:要让一件事完成得很好,需要两个条件:稍微超出能力的要求+不太够的时间。每个到截止时间才赶完功课的同学,相信都对此有深刻体会。  在塞德希尔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莎菲尔合著的《稀缺》一书中,对这种现象做了大范围的研究。而他俩在分析大量案例后得出的结论是:穷人永远缺钱,忙人永远缺时间
我第一次喜欢一个男生是在初一,喜欢他纯粹是因为他长得好看。他是那种一眼看去就让人心动的类型——喜欢打篮球,不说话的时候像流川枫。我坐在他的后桌,他打完篮球后会仰着头咕咚咕咚地喝下一整瓶矿泉水,然后捏扁瓶身扔进垃圾桶,臭烘烘的校服随手就丢向我的脸。他还喜欢往我的帽子里塞东西,有时是一个苹果,有时是一团废纸。  元旦晚会的时候,他的周身散发出一种主角般的光芒。他就站在我对面,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
面部美容  老公:“老婆,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吃零食啊?”  老婆:“口腔运动有助于面部美容。”吃面  大海:“你做了我的女朋友,就算只有一碗面,也会让你吃面我喝汤。”  女生:“那以后,谁往楼上扛煤气罐?”  大海:“你吃面当然是你扛!”女儿奴  我終于有机会翻身了,整整三年了,为了一个女生,我游戏不能打,戒烟、戒酒,被她欺负得不成人样。终于,她要去上幼儿园了……
每年11月,非洲企鹅成了南非西蒙小镇的主角。它们是濒危的非洲企鹅,也叫黑脚企鹅,还因为叫声太像驴子,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老驴企鹅。虽然一年中有6个月身处热带,但这些企鹅依旧活泼可爱,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不过对小镇来说,这些小短腿带来的不仅是欢乐,还有一些混乱。  它们毫不见外,大摇大摆地横穿马路。在海滩上悠闲度假的游客,随时都可能遭遇企鹅“攻击”。它们会肆无忌惮地脏着脚踩在毛巾上,或者一头顶飞
即刻的满足感,触手可得  当我们走进超市,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满满当当的货架,无数花花绿绿的商品等待我们走近、打开。当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不管我们上一秒在想什么,在这一秒,我们都很难不把注意力投入琳琅满目的商品中。  满满当当的货架、整齐排列的商品很容易引起强迫症患者的极大舒适。  当我们身處超市中,色彩也会对我们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影响。色彩鲜艳的水果、碧绿的蔬菜、五彩缤纷的零食包装……绿色有助于使人放
最近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卖猪肉的菜摊子,一位女顾客过来,翻了翻摊在案子上的几块肉之后,转头就要走。  老板就问,美女,没有合适的吗?女顾客说,对,没有合适的。这时,老板递过去一张纸巾,说,不合适没关系,你擦擦手吧。顾客转身拿过纸巾,一边擦手一邊说,老板,要不你把这块肉卖给我吧。  这个视频是想说一个很有趣的商业道理,就是不要以为你是用自己的产品在做生意,生意的本质说到底经营的还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最近,有一种“病”成为流量密码。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经达到了20亿。这种“病”号称“人类社交天花板”——社牛症。  简单来说,这种病就是社交恐惧症的极端反面,核心要义就是: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毕竟,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开口说话太难了。  “即便现在我被一只老虎咬了,都很难立刻喊人来救。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只是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  最新
狗子长大后,考虑到它的社交需求,我们辗转联系上了组织——遛狗大队。虽说是组织,但它本身并没有管理结构,只是住在同區的养狗年轻人之间松散的联结。通常是在每个加班后的晚上,大家互相鼓劲,催促彼此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和精神百倍的狗子到某个偏僻的公园或者广场碰头。  一旦碰面,人狗就会分离,进入两个平行的社交轨道,互不干扰。大家从来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但还是有聊不完的话题,从分享养狗经验到各色真实的个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