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调教爱哭的女儿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遇到挫折时感到痛苦,但是能用意志去忍受——这不算真正的坚强。改变认知,用合理、积极的思维看待挫折,就会改变痛苦带来的负面情绪,变得比较坦然,甚至有一些积极的态度。没有痛苦或痛苦较少,就容易承受。如果这些合理积极的认知成了习惯思维,孩子就建起了面对挫折的防火墙——这是一种不依靠意志的科学方法,谁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变得坚强。
  认知决定情绪
  我女儿尧尧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她是个快乐的女孩,在班里人缘特别好,老师都很喜欢她,说她“大气”——也就是心理素质好,遇事想得开,没有女孩子心眼小的毛病。
  有一次,尧尧家庭作业忘带,被老师批评,她诚恳地道歉,从容说明情况。一同被批评的几个女同学哭哭泣泣的,尧尧还悄悄给她们递纸巾呢。还有一次,有几个男同学打架,把尧尧的数学书当武器,撕裂了十几页。平时很爱惜书的尧尧没有哭,肇事者的家长提出赔偿,尧尧笑笑说:“算了,阿姨,粘粘还能用。”至于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的小摩擦,尧尧更是不在意,总能轻松化解。
  其实,尧尧小时候是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的女孩,幼儿园老师批评她两句,她能哭两个小时,白裙子弄脏了,她更是把眼睛哭肿,睡着了还抽抽搭搭的。看她小可怜的样子,我想,眼看就要上小学了,在人际关系日渐复杂、深入的小学、中学,加上学业竞争,不知她要遭遇多少挫折,承受多大的压力呢,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她的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流行“挫折教育”,即家长用制造挫折的手段,逼孩子体验困难,学习忍受,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我不赞成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要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全可以采取更人道的方法。
  我认为,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关键是形成合理的习惯性思维。我求学和刚走入社会时,一遇到挫折就痛苦、烦恼,心理压力非常大。虽然我意志比较坚强,能够承受压力,但是心里很不爽,心灵备受煎熬。后来我深入研究认知疗法,才知道情绪是由认知决定的,即不在于你遇到什么挫折,而在于你怎样看待挫折:许多挫折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夸大;坏事也可以变好事;我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顺其自然就可以了。现在,我基本上能坦然地面对风吹雨打,心里不起大波澜。别人眼里的压力、挫折、失败,在我看来都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没什么可着急、痛苦、沮丧的——有必要为冬天的寒冷而哭泣吗?
  认知疗法同样适合孩子——应该说,更适合孩子。
  坦然面对批评
  尧尧上学前班时,有一次数学小测验,她粗心大意,把加号看成减号,错了两道题,只考了92分。老师严厉地批评她,甚至用上了“笨”“没希望”这样的字眼。尧尧难过极了,回家哭得昏天黑地,连饭都不吃。老师当然有点过分,但我没打算前去找她理论。当务之急,是增强尧尧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知道,尧尧之所以如此难过,是她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她认为被老师批评是件要命的大事,好像天要塌下来了似的,她会想到“老师不喜欢我了”,“我是个笨小孩”,等等。所以,第一步要帮她建立合理的认知。
  我用平静的语气对尧尧说:“被老师批评两句没什么的,至于这么难过吗?谁能保证自己不被批评呢?你看爸爸妈妈,都是大人了,偶尔也会被领导批评,昨天你爸爸还批评过我呢,你不是都看见了吗?批评就批评呗,有什么大不了的?被老师批评只能说明这次测验你不够细心,改进就是了,快别哭了。”用这样的话劝慰孩子,一次可能无效,但家长经常这样说,孩子慢慢会接受的。
  我还把心理咨询中的行为疗法“情景模拟”引入家庭,设计了一个游戏:一家三口互相批评。女儿掐着小腰,找理由批评爸妈,我们也不客气地批评她,最后三口人笑作一团。这个模拟实际的情境,让孩子去体验、学习的小游戏很有效,尧尧逐渐体会到,被批评原来不算什么。
  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批评也很重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习惯性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会故意找茬批评女儿,即使批评她,一般也是态度平和、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只是指出这个事应该注意,以商量的口气让她知道如何做。虽然态度比较严肃,但更像探讨。这样,孩子自然容易接受。她在这样被批评的实践中,进一步体验到了,原来“被批评”不代表什么,只是这个事情需要改进而已。
  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远远超出家长的想象。不出半年,尧尧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再被老师批评就很少哭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父母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式。出于对孩子严格要求的目的,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上纲上线,挖掘事情深层次的意义,提升到影响一生的高度。此时家长批评孩子的表情、态度,自然会让孩子觉得被批评是件很严重的事情,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对批评反应过度,当其他人批评他时,他也会习惯性地反应过度。至于父母那些声色俱厉、甚至打骂的批评,对孩子的影响就更大了。虽然这样的批评可能会使孩子习惯于批评,但是结果呢,要么是压抑孩子,要么是孩子表面服从,内心抵触,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变得越来越弱。
  学会顺其自然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是正常的,可以说,孩子正是在挫折中成长的。我经常有意识地利用日常生活中自然出现的小挫折教育尧尧,让她体验挫折,逐渐培养她积极的习惯思维。这些积极的习惯思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坏事本身可能会变成好事,经过人的主观努力,这种可能性会增大。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帮他分析试卷,找到学习习惯、技巧、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督促他改进,下次考试成绩自然就变好了。孩子遇到的所有挫折,其实都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如果家长善于引导,孩子体验到的道理比你磨破了嘴皮子还管用。
  尧尧遇到类似的挫折时,我就是这样做的,目标是培养她“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习惯思维。比如,一个小朋友常常骗尧尧,尧尧不高兴,我就告诉她:“这也是件好事儿,让你这么小就学会识别谎言了。”玩具坏了,尧尧很伤心,我告诉她:“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啊,我们再买个新的来。”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说:“没关系啊,从后面追比被别人追压力要小,成绩越来越好的感觉其实不错啊!”渐渐地,尧尧对“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有了很多体验。这样,遇到挫折时,想到好的方面,自然就不那么痛苦了。   第二,遇到挫折是正常的,没什么。为什么人遇到挫折时容易着急上火?认知疗法告诉我们,其实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么严重,而是人们的认知有问题,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自然难以承受。孩子所遇到的挫折,大多是正常的,只是一点小麻烦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只需要帮助孩子看到事情本身就可以了。
  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尧尧一碰到题目不会做就着急。我告诉她:“这些题目你没有见过,或者练习得不够,不会做是正常的,不代表你不聪明。妈妈也是这样的,现在工作中还会遇到难题,弄懂它,解决它就是了。”这样的话说多了,尧尧再面对难题时心情平静了许多,而心静往往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孩子上学以后,听写、测验、考试、比赛增多,总会有成绩不如意的时候,此时我的反应总是淡定的,从来不为此批评她,而是和她一起分析、总结,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父母淡定的反应,即使什么话也不说,孩子也能体会到这些小挫折很正常,不需要过度反应。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就着急、焦虑,夸大挫折的影响,甚至会骂孩子笨,会让孩子感到这些挫折很严重,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心理压力。
  同学之间难免产生矛盾。男同学调皮,有时候会欺负尧尧,尧尧感到很委屈。我总是先安慰她,然后告诉她一些应对的办法。最后我会强调,这是正常的事,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过,等年龄大一点,男生就不敢欺负女生了。
  尧尧学包饺子,总不成功,她有点不高兴。我对她说:“包不好饺子是正常的,妈妈20岁的时候才学会,多练练就好了。”每当尧尧遇到难题着急的时候,我都不会催她。我的口头禅是:“这很正常,不用着急,慢慢来。”慢慢地,这句话在尧尧心里扎下了根,成了习惯思维,现在她做事不紧不慢而且效率很高的性格,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第三,学会顺其自然。“既努力又顺其自然”是我的做事信条,我也要求尧尧这样做。古人说“尽人事,由天命”,也是这个意思。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非常好的思维、行为模式。
  尧尧要期末考试了,我很重视,督促她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但是对考试结果顺其自然,甚至不会问她考得怎么样。学校召开运动会,我鼓励尧尧积极报名,认真准备,但能力不济或运气不好,成绩不理想,顺其自然便是。尧尧有了这样的态度,考试、比赛总能超水平发挥。
  有的父母担心这样做孩子是否会变成凡事无所谓、不在乎,失去上进心,其实,孩子的上进心大多是很强的,集体生活中,孩子更是不甘落后。而且,顺其自然并非不努力,只是对结果抱有平常心,这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更容易取得好成绩。相反,只拿考试成绩衡量孩子的“结果论”思维,只会削弱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中,有这样三首唐人诗:杜甫《春夜喜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它们既非同一题材——有送别诗,也有写景诗,也非同一体裁——有七言绝句,也有五言律诗。把它们放在一起比照着读,不知在这“异”中可见何“同”呢?  《春夜喜雨》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的咏物名诗。杜甫作此诗时,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相比于此前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成都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基础上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情景设计、内容设计、教学设计等方面下工夫,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各项阅读教学措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教学;路径;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06-
【摘 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在本组课文与习作提示内容关联度有限的情况下,教材很难发挥“例子”的作用。若整组课文的特点非常鲜明,围绕课文给予学生最适切的提示语,也许能最大程度发挥课文应有的价值,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提示语;动物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猫
【摘 要】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文言文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可以运用“比较、迁移、链接”这三种策略,引导学生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鉴赏文言文,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之情,促使其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鉴赏能力;教学策略  鉴赏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其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字”“文章”
因为一个神秘的玛雅预言,2012年的到来也充满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也许最初,在每一个人心里,都有着不同的关于2012年的想象。而如今,2012年已经接近尾声,那么,我们曾有过的那些猜测、那些不安和惶惑,也在冬日的阳光里渐渐散去了吧?可是不管怎样,总觉得2012年是有所不同的,或者因为那个神秘预言,因为那部曾震撼过我们心灵的电影,因为我们为此而生出的关于这一年的种种思绪和做出的种种举动……  于是,2
【摘 要】统编教材的导学系统可以分为“单元导语”“课文导学”“练习导学”三大部分。教师应以“单元导语”为起点,明确教学目标;以“课文导学”为重心,展开学习过程;以“练习导学”为突破,关注实际运用。由此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导学系统;人文主题;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的导学系统可以分为“单元导语”“课文导学”“练习导学”三大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借助导学
最近,爸爸总是抢着进厨房炒菜。可是,妈妈也喜欢做菜。见此情景,我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举办一次家庭厨艺比赛,由我担任评委,看看是爸爸的厨艺更好还是妈妈的厨艺更好。我把这个想法跟爸爸妈妈一说,他们马上表示赞成。我们把比赛的日子定在16天以后的5月1日,那天爸爸妈妈不用上班,两位“选手”都有时间,在比赛到来之前也都有时间做充分的准备。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比赛的日子。比赛开始之前,作为评委,我先宣布
飘雪的冬夜,临窗而立,一穹雪光照亮信笺上一个个飘逸的方块字,透漏着一个人全部的心思。  你说,过了春节,满天的桃花开了,我所在的城市就会热闹起来,因为,你来了。  起身,带著一丝甜甜喜悦,揣着一线浅浅牵挂,到碎雪纷飞里走走,假装你在我身边,牵手,嘴角弯弯,眼光温柔,一起白头。  雪尚浅。透过微黄的灯光,飞絮乱舞处,天地一片苍茫。换了另一副模样,朦朦胧胧,树梢挂了一层白,愈发在烟色的夜里显得单薄,清
【教学目标】  1.认读“誊、励、篇、版、祥、歧、谨”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誊写、谨慎”。  2.默读课文,联系自身,借助心情线,将人物的情绪具象化,随着心情线的波折起伏,体验共情,走进巴迪的内心世界。  3.聚焦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扣“题”,概括主要内容,厘
公安部近日制定出台《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五个一律”工作规定》,对首接负责制、限时办结、信息共享、责任倒查追究及不予出具证明的告知方式等作出具体规定,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以方便群众办事,一些“奇葩”证明也将不会再出现。  “五个一律”,即,一是一律实行首接负责制。群众到公安派出所申请出具证明,接待询问的首位民警为首接责任人,负责对办理事项进行全程盯办。对不符合出具证明条件的,首接责任人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