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来源 :作物杂志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on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中,不同耕作整地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设置旋耕 2 次、深松+旋耕、重耙+旋耕、翻耕+轻耙、翻耕+旋耕、重耙+翻耕+轻耙和重耙+翻耕+旋耕(CK)共 7 种耕整地方式。结果表明,在夏玉米为籽粒玉米的地块,7 种耕作整地方式中 CK 处理的秸秆含量较少,地表及 0~20cm 土层平均秸秆含量较其他处理减少 27.5%和 28.6%,土壤与秸秆混合较均匀,0~20cm 土层中每 5cm 土壤平均容重较其他处理变化减小 30.5%,播种深度适宜,平均 3.9cm,出苗质量好,缺苗断垄较其他处理降低 25.7%,苗间离散度均匀,平均极差减小 39.0%,穗数最多(670.5 万/hm~2)、产量最高(7966.5kg/hm~2)、效益最高(9051.0元/hm~2),与其他处理达显著性差异。在夏玉米为青贮玉米的地块,除旋耕 2 次和深松+旋耕的整地处理产量较低外,其余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翻耕+旋耕处理的产量和效益最高,分别为 8133.0kg/hm~2和 9894.0 元/hm~2,效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其他文献
小麦是我国两大口粮之一,也是伊犁河谷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受产业结构调整、粮食和农资价格波动、疫情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伊犁河谷小麦生产面临着严峻考验,需要加快系统研判和综合应对。本文通过对伊犁河谷小麦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为本区域小麦的稳产增产和小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提供参考。
通过实证研究考查某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英语水平与英语学习动机减退之间的关联性。经研究发现:(1)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理想二语自我对英语学习影响最大,二语学习经历次之。理想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越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越高。(2)理想二语自我、二语学习经历与动机减退显著负相关。理想二语自我对高分组的动机减退影响最大,而二语学习经历对低分组的动机减退影响最大。(3)应该二语自我可以解
在职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特教师资在职培训现状的调查,掌握目前特教师资在职培训的整体情况,积极探讨符合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师资在职培训途径,科学安排培训内容,进一步完善在职培训的政策保障、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对提高在职培训质量、促进特教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机器视觉技术在塔机等起重机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为提高起重设备安全性提供了保障,本文分析了视觉技术在塔机监控、群塔防碰撞、吊钩可视化等不同场景的应用,探讨了视觉技术在建筑机械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介绍了防止蛀虫在羊毛制品上繁殖、生长的方法,并着重探讨了羊毛防蛀整理的各种参考工艺。
街道宽高比(D/H),由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率先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街道形态测度的研究中。当下针对D/H值的计算方法大致可分为“整体加权”和“分点剖切”两类,且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本文从数学角度出发,尝试优化D/H值的计算方法,再以柯坦老街为例,利用GIS进行了完整的实践研究。研究通过创建D/H栅格,消除了横向研究的维度差,使宽高比能够以参数的形式融入当下主流的数据和空间分析。文中列举了数据
本研究立足于各类人工智能算法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其中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算法等因其小样本学习的特性,在闻诊、问诊等场景具备较高的精度与稳健性;而近年来新兴的深度学习算法则可以处理如图像、音频信号、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与望诊、切诊等场景相契合;多模态深度学习则可以充分挖掘望闻问切数据中的信息,并在特征空间中进行隐式的四诊合参。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进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运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吞咽障碍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30 d后,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均
当前,全球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布局整体呈区域化、本土化趋势,供应链向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转变,产业链总体呈智能化、高技术化、高资本密集度以及绿色化趋势。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应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优化产业创新链,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产业链安全保障措施,推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铁基磁性纳米材料能够将外部磁场转化为局部的热、电、机械力等刺激信号,实现对神经元的远程无线精准调控,在研究神经网络功能和神经疾病治疗领域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从基于磁性纳米颗粒的磁遗传学、磁热遗传学、磁电效应、磁致机械力和磁化学遗传学神经调控5个方面综述磁性纳米材料介导的神经调控技术,讨论磁性纳米材料在脑内的植入稳定性、生物安全性及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并对用于神经调控的铁基磁性纳米材料的未来发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