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相与大地——“物派”艺术中的大地特征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ou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派”艺术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其一方面对当时的“前卫艺术”提出质疑和批评,另一方面寻求物与物之间实在和虚无的关系.国内对“物派”的研究多从美术史、艺术史的角度切入,分析现当代艺术脉络中的“物派”艺术.该文从现象学视角出发,分析“物派”艺术的不可见性等相关特征.
其他文献
从古至今,艺术都是以材料为媒介表现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因此材料在艺术表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作品与丰富的材料是分不开的.顾名思义,装饰画是带有装饰性的画,其依附在物品上,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效果,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和相应的美化效果.该文主要探索装饰画的艺术语言与发展.
该文介绍日本、欧洲的折纸文化发展和折纸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分析折纸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与影响,进一步研究折纸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壁画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能与大众审美感知产生关联,与社会美育发生反应.该文基于审美感知能力培养视角,探究壁画教学如何响应新时代美育要求,进行人格完善和能力完善培养,注重以过程支撑结果的教学研究模式,提出壁画教学中注重过程评价融合美育思想的创新性评价策略,并从三个方面阐释美育语境下壁画教学的模式变革与内涵创新:其一,以文化故事为抓手,以美育人;其二,以过程评价培育审美感知;其三,多元化融合实践,构建综合美育内涵.
连云港贝雕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文通过调研和分析连云港贝雕的发展历史与传承情况、工艺创新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保护、传承连云港贝雕的创新策略:贝雕工艺趋向日常化;走进地方课堂,融入人们生活;基于故事性、叙事性理论创作贝雕作品;构建贝雕产业化体系.
该文通过对“和合二仙”艺术图式的大量文献研究,厘清其不同时期的艺术形态与寓意象征,从材料、艺术类别、工艺、呈现载体、风格等角度总结其演变规律.“和合二仙”传统艺术图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应用领域中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符合社会需求的寓意象征.“和合”图式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与审美价值,新时代的图式会根据大众的需求而变化,令大众进一步聚焦传统文化.“和合二仙”艺术图式的艺术形态既是地域“和合”文化的载体,又是社会需求的符号化表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可能性.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绘画是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想提高学习者的绘画能力,教师就需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他们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对生活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生活中很多元素的价值,提高儿童的绘画能力.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对儿童绘画的影响,该文探讨了生活与儿童绘画的关系.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是目前艺术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他在其著作《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以下简称《图像学研究》)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流程.他通过五个案例,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深层剖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为人们展示了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精妙之处及其在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该文作者通过对《图像学研究》内容的梳理,解读图像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并总结归纳书中案例的内容,使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路径更加简明易懂.在此基础上,该文作者比较分析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特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科技、经济不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在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今的艺术逐渐大众化、商品化,有效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走进了千家万户.面对艺术大众化和商品化的现象,如何保障艺术在大众化和商品化进程中的独立性,是有关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满族刺绣是一项有着悠久民族传承历史的民间手工艺,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在互联网信息、机械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其面临着创新能力欠缺、产业模式保守等问题.为了让满绣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该文尝试寻找多种现代化发展方向,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产业相结合,使满绣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多切实有效的发展途径.
《艺术文章写作概论》是陈池瑜任教艺术文章写作课程几十年的心血成果.全书整体结构循序渐进,体例完备;局部论证旁征博引,案例丰富,深入浅出,论证透彻而感染力强;具有启迪思想,透露出忧患意识,并立体地彰显出研究者与撰写者的中国气派.此书为艺术研究与写作提供指引,有助于对读者艺术思想的启蒙,使其结合写作练习进行阅读,能够潜移默化地带领读者顺利走进艺术学理论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