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对海外华人移民活动的影响——近代福建地区的三次集体移民活动述评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g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福建,天主教区、华人基督徒、新教传教士分别参与、发动和组织了当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移民非洲、东南亚地区的集体移民活动。本文尝试结合基督教研究与华侨华人史研究,对这三次集体移民做一述评,分析比较移民活动参与者、组织者及其社会角色的异同。文章认为,近代基督宗教在华人移民海外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多元,性质复杂,不仅影响着华侨华人移民运动的发展,亦为华人信徒提供了一个普世性的社会流动网络,使基督宗教成为海外华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鹤鸣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它与昆仑山一脉相通,是道教神圣的祖山镇佑之山,地位尊圣。清晨,站在鹤鸣山老君顶向四周眺望,红日从地平线升起,烟波云海,缠绕在群山之中,形如巨龙穿越万水千山,降伏众山而臣之。掀天揭地,襟江带海,极具万山来朝的磅礴之势;又严若太极图,像是地球的轴心;若怀万宝而藏,幽奇远秀,幽然而止,最后停顿于左右二江汇合之处,锁住龙头,形成三面环水之势。又形如生殖部,孕育子孙。左青龙的妙高峰与右白虎的留仙峰,就像天地间的两大门柱,将巨龙与仙鹤挡在鹤鸣山;山前的斜江河形如一弯明月,将龟峰、剑峰、琴峰倒映在
期刊
何道全为元末明初北派全真教道士,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高道之一。本文拟就其养炼思想及方法作一阐述。认为其继承了全真教养炼思想及方法,并就佛教禅宗思想多有发挥。
陶弘景撰《许长史旧馆坛碑》,保存了关于许谧父子的一些原始资料,应引起重视。本文对该碑的立碑时间、撰者与书者、拓本与钩本以及《道藏》本《华阳陶隐居集》所收本等诸情况作了一些基本的考证。
《焦氏易林》是研究汉代宗教文化构建、演变发展的重要史料。本文从"天人感应"的神学观念、神灵的世俗化与英雄的神格化、神仙体系的无序化、长生不老的成仙追求、西王母民间信仰的兴盛发展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易林》所体现出的汉代宗教文化思想特征。
印顺和熊十力于1948—1950年之间围绕《新唯识论》相关问题展开的争论,是一场以儒、佛之争为载体,触及到基本哲学立场、价值取向、治学方法等问题的学术论争。如果将这一争议置于与内学院吕澂等人从唯识立场出发对《新论》的评价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批判佛教"的语境中考察,对问题的实质将会有更清楚地了解。
正理学派以十六句义为论理学的中心。其最后的十四项目被包含在最初的两项,即认识方法(量)与认识对象(所量)中。此学派认为:作为对象存在的事物是可以认识;不存在的事物是无法认识。如果主体与客体不存在,则认识其本身无法成立,也只能成为"无"的世界,而任何的事物也将不能成立。《回诤论》中主要论争的是"一切法无自性"命题,其重点是"自性"(svabhava)的否定。对于正理学派而言,否定词"无自性"之所以能有意义,在于唯有作为指涉的自性存在,自性一词才有意义。问题是,如果自性存在,则势必造成"一切
本文对如何看待伊斯兰传统中的神性与人性,如何理解伊斯兰文明的开放性、创造性和宽容精神,如何评价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史等问题作了探讨。
异熟概念之意指与果报不同,而有强烈的道德哲学意蕴。通过异熟概念的建立,唯识学认为道德善恶不同于价值而有绝对的意义,同时将道德善恶评判的范围严格限定在有记业上边,并阐明了道德对于现实生存状况的决定关系。
企业以牺牲相关群体的利益来攫取最大利润的经营方式直接造成了大规模裁员、直接排污、圈地毁林、血汗工厂、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将原本应由企业完全或部分承担的就业、环保、劳工、三农、慈善等社会责任推给了政府和社会。即使是完善的政府法规、强大的舆论压力也只能从外界限制企业的这些行为,并不能使企业自愿、自觉地承担其社会责任。本文旨在通过将佛学缘起法则及其衍生的相关原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尝试说明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命运与其相关群体的利益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
清代前期社会中存在着以行业为基础而结成的各种天主教徒群体,既包括船户群体、商人群体、手工工场工匠以及剃头师等从事城市服务行业人群,也包括钦天监职业天文生及八旗军人。在相当多数的基层天主教团体中,天主教徒的行业联系成为构建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天主教社群的一种关键性因素。职场扮演了联结基层天主教社群内外关系的重要角色。清代禁教时期,这些行业人际网络在联络各地教会群体,互通信息,推动天主教在华的自立性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