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题材电影历史进程及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大众科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uo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信息的主要路径,体育题材电影对于体育文化的宣传作用举足轻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体育题材电影的百年历史轨迹,总结出体育电影作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体育文化的新媒介,其与社会经济、体育事业的发展不相匹配,作品没有典型性,代表性,整体相对滞后的发展现状,在目前创作过程中只有重视时代背景,深刻探析体育本质与内涵,拓展题材与艺术表现手段,才能突破瓶颈,真正地发挥体育电影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体育题材;电影 ;体育精神
  前言
  百余年来,作为工业时代最典型艺术形式的电影早已超脱了艺术的范畴,成为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社会文化现象[1]。电影的出现,升华了现实的生活内容,将本来已经具体化,准确化的东西通过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呈现在观众眼前。介于影视作品的广泛关注性与娱乐性,所以将体育电影作为宣传和普及体育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现在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不仅仅体现在竞技体育的成就,还包括体育文化的丰富,以及大众体育的兴盛,体育电影作为传播体育的主要媒介,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体育电影通过对体育价值取向的准确把握,把人类的美好品质提高到天性的高度,从而加强人们的基本价值观[2]。
  1.体育题材电影作品历史发展及现状
  1.1回溯我国体育类电影历史进程
  从影视题材作品搬上大荧幕到现在,国内为人们所熟知的体育题材影视少之又少,但是从时间层面来看,国内的体育题材电影层出不穷,不同的时代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1934年的体育电影开山之作《体育皇后》在国家内忧外患中诞生,影片所宣扬的体育精神,实际上就是“体育救国”信念的具体凝练和细化[3]。
  新中国成立之初,体育题材的影片选择面更广,1958年的影片《女篮五号》,1959年影片《水上春秋》、《冰上姐妹》,1964年的跳水题材电影《女跳水队员》,突出“国家落后势必体育落后,弱国无体育,国强才能体育强”的深刻意蕴[4]。
  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体育电影,涉及众多体育项目, 1981年出现了《沙鸥》,《剑魂》,《战斗年华》等影片,这一时代的电影展示了国人迫于在国际证明自己,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腾飞带动了体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体育电影单纯的激励作用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需要,这也是当时中国体育事业和电影事业共同进入思索与变革的一个真实写照,1997年由陈国星导演,陶虹主演的《黑眼睛》上映,由于大众审美的多样化,产生的反应平平。
  迈入新世纪后,出现了一大批体育影片:《防守反击》 ( 2000年,梁天导演) 、《女足九号》( 2001 年,谢晋导演) 等,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体育题材电影在量上实现突破,但是能够引起巨大反响的影片屈指可数,一直到2008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诞生了《初夏》《大山里的拳击手》等影片,承载着人们对于国家在举办北京奥运会的自豪。
  1.2我国体育题材电影现状
  以上这些国内影片的出现,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主要社会意识,影片内容都以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奋斗历程为蓝本进行创作,限制于社会科技、经济水平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故事藝术性创作较为生硬,在全社会中当时的年代,如石沉江河,没有激起大的波浪,给观众的定位就在于,体育类影片就是一种奋进的精神,没有新的突破,于是,体育题材影片逐渐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地位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原先宣传、教化、引导体育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的社会重任。
  2.体育类电影的社会价值
  从内涵来说,传播了体育精神。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体育精神,体育是体育精神的载体,而体育题材电影是体育精神的直接体现;从社会层面来说,促进体育大众化。将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与创作的内容放在影片中,容易引起共鸣,一方面激发群众对运动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普及了运动的常识;从体育本身来说,发展了体育运动项目。如国外2016年由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让摔跤这项运动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国产体育电影之前做得不足之处就是体育戏份太少,不注重细节;技战术业余,甚至没有技战术,成为电影的背景[5]。
  3.体育题材电影发展影响因素
  3.1题材局限与艺术创新不足
  从题材本身来说,以竞技性为主的体育电影已经很多,从中国女排,到梦之队,再到乒乓球,单纯的把运动员作为素材显然不能满足体育电影多元化的发展,体育强国不能只局限于竞技体育的成功,还有大众体育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形成、体育文化的传播等等,都可以作为素材;从题材表现形式来说,艺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将真实性与创作性相结合,才能有提升的空间,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升华电影主题,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将其他电影类型的创作手法与体育题材电影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真正感召力,吸引力的优秀作品。
  3.2缺乏体育本质与内涵的准确表达
  体育题材电影的主题是体育,但是体育的本质是什么?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它的本质在于极力塑造人的多方面发展,不仅仅是强身健体,体育作用于人的独特价值在于体育能促进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运动”是体育“关键加入者”,体育是以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身体活动[6]。在创作时一方面要把握好对人的塑造不同功效显现出来,引起观众对体育精神的思考,另一方面要注意故事的艺术性与深度,促进观众对于该项目的认知,达到一定的宣传,发展运动项目的作用。
  3.3脱离时代主题
  每一个体育题材的电影都有其时代背景。体育运动、特别是体育人都要烙上深刻的时代
  印痕,探讨、评价其意义和价值也离不开他们所处的时代[7]。表达体育精神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本身,其背后往往还有民族精神,个人荣辱,奋斗历程,是集中性的体现,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影片,最终目的都是要回归到大众的视野中,电影不是记录一场比赛,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内容要在人的灵魂深处与精神层面产生更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在一些体育题材电影中把娱乐性放大化,缺少了体育的实质,有形而无神的影片发挥不了体育精神的传播宣传作用。
  4.结论
  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每个时代在其独特的社会背景,经济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影响下,都有反映其社会意识形态的体育题材电影,对于当时体育运动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影响力,但随着体育事业与电影事业的发展,体育题材电影的创作却不相匹配,体育电影发展较为滞后,没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作品出现,未能充分发挥体育电影的社会作用,不利于体育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如何深刻反映体育的本质与内涵,创造出在时代性、代表性、艺术性集聚一体的体育电影,充分发挥体育电影的社会作用,符合大众审美,实现体育电影突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体育题材电影的难题,也是整个国家电影行业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社,2004,10.
  [2]张鲲,康冬.体育影视作品及其价值取向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31(2):151-153.
  [3]蔡明明,李江.影视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体育电影百年历程[J].电影文学,2012(4):73-74.
  [4]应国虎.中国体育电影文化内涵的注释[J].当代电影,2008(11) :124.
  [5]张书瑞.新世纪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16(8):194-197.
  [6]唐炎,宋会君.体育本质新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36.
  [7]李超雄.21世纪我国大众体育的走向[J].体育科技,2018(1):14-15.
  作者简介:沈阳(1995-),男,汉族,湖北谷城,学生,在读硕士研究生,西南大学,体育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对历史规律的探索长期以来处在迷雾中,直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才把历史的本质从混沌的状态中剥离出来,提供了真正分析社会的显微镜和望远镜。但对于唯物史观的学习和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有了唯物史观,历史学就能成为一门百分之百正确回答种种问题的学科。对于我们当下的历史研究,应该进一步挖掘唯物史观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研究;史学方法  一、唯物史观的出现  历史的发展
期刊
摘 要:《诗经·秦风·无衣》是春秋时期一首保家卫国的战歌。这首诗产生于西方新崛起的强国秦,是秦文化的成果,其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尚武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融入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直到今天在当代武警身上依旧能够看到尚武精神。  关键词:无衣;尚武精神;武警  再读《诗经》,感动尤胜当年。许是年纪大了,心也变得脆弱,曾经或无动于衷、或付之一笑的很多诗句,现在都能在心头泛起涟漪。关关雎鸠,在河
期刊
摘 要:《奥赛罗》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中初期的作品,该剧主要讲述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英雄奥赛罗由于听信下属伊雅各的谗言,认为最爱的妻子苔丝狄蒙娜背叛自己,亲手将她杀死的悲剧故事。本文站在舍勒视角上,结合舍勒《论悲剧性现象》中对悲剧性本身的讨论,分析《奥赛罗》中悲剧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以及奥赛罗身上的那种悲剧性罪过。  关键词:奥赛罗;舍勒;悲劇性  《论悲剧性现象》是舍勒在现象学方法的指导下,把其悲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正在稳步前进,要使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就需要不断的深入党建工作。國企作为国家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企内部深入的开展党建工作,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需要、是促进国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国企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之下,通过进一步的推进党建工作,发挥出党建工作的内在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国企党建工作的现
期刊
摘 要:“两新”组织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重任,对解决突出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发挥“两新”组织基层党组织的治理作用,逐步提升“两新”组织的治理能力,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解决社会矛盾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两新"组织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展开分析研究,旨在为发挥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主心骨”作用做出努力。  关键词:"两新"组织;党组织;基层社会;治理作用;
期刊
摘 要: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法治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这意味着法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也逐渐实现从单纯的法治理念走向具体的社会治理行动,为“法治”赋予了新的意义。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出发,对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诠释。  关键词: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引言  法治作为一种治理方式,对推动国家秩序、有效
期刊
摘 要:国家和企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党建政工工作,政工工作的开展可以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不至于偏离初衷。党建政工工作有助于维持运转的实效性。但就当前我国党建政工工作的实施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具体体现在工作内容不完善,与具体的实践匹配度不高等等。因此,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旨在寻找出目前党建政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其问题表现出来的特征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和方案,以此促进党建政工工作的完善,弥补短
期刊
摘 要:农村基层社会经济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推进和实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满意、福祉和安全感,为国家和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 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期刊
摘 要:商务楼宇逐渐成为党建工作的一片新天地,作为“竖起来的社区”,楼宇党建有别于传统的党建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问题和新颖的党建形式。“互联网+”的浪潮为楼宇党建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楼宇党建;问题;现状  为探索楼宇党建的新模式,了解、分析“互联网+”手段在楼宇党建中运用的现状、可行性及问题,为后续研究收集资料,最终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本文以商
期刊
摘 要:爵是青铜器中的重要一类,爵柱的定名和用途一直受到学者关注。通过梳理爵柱形制的演变,大概可以得知爵柱最初是铸造缺陷,也不具有实际功能,但是与爵的整体造型相配合而得以保留。  关键词:青铜器;爵;爵柱  爵是青铜器中的重要一类,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是目前所知出现最早的酒器,通行至西周,西周中期后基本不见。  “爵”的定名始于宋人,最早涉及到爵柱问题的就是为爵定名的宋人,且着重于将两柱置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