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穿越日干乔大沼泽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干乔沼泽,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跨瓦切、麦洼、色地三个乡镇,现存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大的沼泽,“红军过草地纪念碑”现立于瓦切镇的沼泽入口处。
  我初步考察了沼泽情况后,就开始了耗时三天的徒步穿越。虽装备相较红军长征时期先进不少,但由于自然因素,我依然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危难……

1

边缘草地-湿地沼泽-凶兽丘陵-牛棚营地 初入日干乔沼泽,我与向导索夺就遭遇了狼。而后的狂风、暴雨和六月雪一直到凌晨才停,气温从15度猛降至零下5度。在极寒的漫漫长夜中,我们不得不躲进牛棚保全性命,此前的“红军豪情”被摧毁得粉碎……


  经过几天的准备,我与当地向导索夺在上午进入了日干乔大沼泽。此行之前,我对沼泽状况与气温情况的了解仅限于影视作品,便按照印象,准备了水靴和登山杖作为步入沼泽的必备品。索夺走前面,我踩着他的脚印跟行。我们满怀豪情地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难》,踏上了徒步之旅。
  徒步开始时,脚下还算平坦。草地上开满了明亮鲜艳的黄色小花,视野开阔,不见积水。藏嵩草和乌拉苔草是这里的常生植物:藏嵩草根茎粗而硬,直立挺拔,多长在水里,踩着它的根部走不会陷人;乌拉苔草的叶片细长披散,多长在露出水面的小土堆上,其叶绊脚。野生动物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是这里的常客,当地人将它们称为“强强”。红军长征时,沼泽只有惯生的水草,鸟树均无,一片死寂;解放以后,地理发生了变化,政府组织清淤排水,令沼泽水位下降1.2米,吸引了诸如黑颈鹤、赤麻鸭、鹪鹩等鸟类栖息。
  上午走过的草地并非真正的沼泽,还算安全。草草午餐后,我们正式进入湿地沼泽。人在沼泽里行走,走一步就陷一步,水靴很快将脚后跟磨出了泡,无奈之下,我只好穿上备用的袜子来保护皮肤。路过一处排水沟时,索夺弯腰将登山杖插了进去,手柄瞬间被淹没。他立刻掏出手机,用藏语打了一通电话,随后一脸凝重地对我说:“你跟着我的脚印走,一步都不要走岔,现在危险了。”我自然不敢怠慢,跟着他用登山杖数次试探对岸的土质强度,寻找合适的落脚点。
  连跨几个排水沟后,我们歇脚休息。索夺告诉我,刚才那通电话是给他父亲打的。老牧民的沼泽经验更加丰富,他要求索夺每两个小时打一次电话报告行程,从而给予指导。而在这片沼泽中,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沼泽里的“龙洞”,就是大水泡子;二是排水沟,这两个地方都能要人命。原来,冬季是沼泽的旱期,此时积水会干涸,甚至可以放牧,但“龙洞”和排水沟却常年被水浸泡,以致土质稀软、细草腐烂,极易陷入。

  “据说当年毛主席的白马就是夜里下草地吃草,陷进‘龙洞’淹死的,后来,这匹白马变成了一条白龙,卧在‘龙洞’里,阴天时会腾云驾雾,幻化升天。”索夺跟我讲着藏区的传说,话音刚落,天气就变了。阳光普照的草地霎时阴云密布,远处的龙卷风像一个巨大的漏斗,游走在天地之间。突然的降雨使温度猛地下降了5度,我们穿上雨衣,冒雨前行。
  沼泽陷人、草根缠脚、水靴不合脚导致的足部疼痛,再加上高原上供氧不足,所耗气力几乎是在陆地的三倍。很快,我就陷入了疲惫之中。眼见天色渐暗,我们决定在前方的小山包上安营扎寨。
  日干乔沼泽由两山夹峙,地形狭长。这一地带并非坦荡如砥,有时会有鼓包和丘陵,即将扎营的小山包就是一处丘陵。山脚下水深,稍不注意,就有一小股水漫进靴子里,我的袜子很快便潮透了。这样的路还有一程,我不得不再一次打起精神。
  “看,有只狼!”索夺突然喊了一声。我惊觉地抬头,顺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真有一只灰色野狼,慌慌张张地顺着山脊往下溜去。面对凶兽,我不由地担心是否还能将前方的山丘作为营地。我将顾虑告知了索夺,他却毫不慌张。原来,在野外生存法则中,群狼虽然可怕,但它们只在大雪封山的饿极情况下才会攻击人。这个季节,荒野到处都是野兔和草原鼠,狼能吃饱,就不会攻击人。

2

牛棚营地-深水沼泽-崎岖草场-死亡排水沟-牧民营地 一处我们跨不过去的排水沟横躺在面前,索夺踏着中央的小草垛试图越过,却重心不穩地栽了进去。淤泥瞬间将他的大腿淹没,我连忙救援,却因为反作用力倒了下去……


  小山包的山脚下横着一条小河,清澈的河水成为了晚餐用水。傍晚时分,我们在山顶一个破烂的牛棚里扎了营。这是冬季放牧的牧民留下的牛棚,四面透风,四根柱子歪歪倒倒,似乎随时都可能坍塌。地下遍布着碎牛粪,一条烂褥子、一块报废的太阳能板和两个颜色鲜艳的塑料桶被丢弃在附近。
风雨后的沼泽泛起腾腾的雾气,气温逐渐变低,我和索夺都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御寒,我不得不绷紧全身的肌肉,靠着毅力度过寒夜。

  然而,这八九级狂风只是日干乔大沼泽给我们的“见面礼”,相继而来的雨夹雪,几乎没有过渡地把气温降到0度左右。衣衫单薄的索夺冷得打颤,钻进了睡袋。我将轻羽绒衣和冲锋衣穿上,冒着雨雪和大风,在牛棚的拐角支起气炉,艰难地烧水泡面,以此来补充几乎透支的体力。
  狂风暴雨和雪一直到下半夜才停。我穿着半湿的衣服,蜷伏进睡袋,不让寒气侵入体内。凌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度,但因为风大,体感温度大约为零下10度。索夺虽年轻气盛,但他衣薄衾寒,又没有帐篷遮挡,身体状态很差。我把那件半湿的轻羽绒衣给了他,他才勉强度过寒夜。
沼泽四处是“龙洞”,我紧跟着索夺的脚步,一步都不敢怠慢,向喀哈曲和恰错勒前进。草原上开着黄色的野花,装点着这一方贫瘠的土地。

  夜宿的地方是索夺表叔的帐篷,空间不大,容不下三人,我便在旁边扎营。沼泽的傍晚很安静,我回想起下午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遭遇,越想越后怕,也愈发珍惜生命。我们的食物所剩无多,顶多维持到明日早餐。这里离水源很远,索夺花了40分钟才端了两钵水回来。这一夜无风无雨,星汉灿烂,而我却因为过于疲惫,丧失了拍摄星空的欲望。

3

牧民营地-喀哈曲-措恰勒-山下土路 疲惫和受伤令我萌生了放弃的念头,但穿越的信念却支撑着我再一次迈开步伐。喀哈曲与措恰勒是日干乔大沼泽最危险的两处水文,我们小心翼翼,生怕与死神正面相对……


  徒步第三天几乎都在深水中行走,我们蹚水而行,步伐趔趄,水深漫过了水靴,将靴筒灌满了水。脚上的水泡和伤口还未愈合,又添了几处新伤,令我沮丧不已。偌大的沼泽只有两个单薄的身影在奋力前行,天地间只听得见旅人跋涉时的水声和厚重的喘气声。天幕低垂,阴云密布,不时下起绵绵小雨,我们的衣服慢慢地洇湿了。在这种天气中徒步要更为小心,倘若湿身,再遇上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很容易失温。我们现在的位置并不安全,四方“龙洞”密布,即便不顾一切地奔跑也跑不出速度,一旦失温,命将休矣。   我们闷头走了几个小时,索夺突然停步,侧身对着我使劲跳了几下,周边的草地随之上下窜动了起来,脚下仿佛一架蹦床,将枯草呈波浪形地摇晃起来——这里就是喀哈曲,毛主席的白马陷死之地。藏语“曲”即为“河”,喀哈曲就是一条沼泽里的河。但此处河岸过于模糊,简直就是无数个“龙洞”次第相连!蓓蕾般大小的白花生长在水泡子中,稀稀疏疏的,随风晃动着,在幽暗的、深不可测的水泡子里投下鬼祟之影。

  经年的水草在脚下盘根错节,编织成一架草床,将我们平稳地衬托在上面,而陈腐的水草次居于下,填充着沼泽深渊。实际上,这架草床并不结实,一旦某一部分出现烂洞或超出了它的承重度,我们就会堕入“龙洞”,命丧黄泉。身处此境,我不寒而栗,再加上没了余粮,便向索夺提出了终止徒步的要求。
  然而,索夺建议我再走到措恰勒,如若成功,就等于穿过了日干乔大沼泽的核心区域。我靠着穿越的信念,再一次迈开了疲惫的双腿。为穿过喀哈曲,我们沿着“龙洞”边缘往前探,却始终找不到安全的落脚点,只得绕行。我紧跟着索夺,一步也不敢走错。他看起来尚有余勇,而我却饥寒交迫,差点因为一个趔趄摔进“龙洞”。
  下午1点,我们终于绕到了山脚下的草地。今天的早餐是我们最后的余粮,此刻饥肠辘辘,也不得不用味道奇怪的野草和野菜充饥。我忽然想起,包里还剩一把牧民赠送的风干牦牛肉。我们飞快地平分了仅存的食物,平复了一些饥饿感。
  午饭过后继续徒步,没过多久就看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措恰勒。“措”在藏语里是“湖”的意思。措恰勒是一個湖,或者说是类似于湖的巨大水潭。潭中水草稀疏,湖面开着小白花。人走在湖边,每踩一步,草床都晃荡得厉害。
  索夺照例与他父亲通话,但这次有些不愉快,我在几米之外甚至能听见老牧民在电话里嚷嚷。渐渐地,索夺的脸色变了,露出张皇的神色,一番询问后,他告诉我,这里过于危险,经常莫名其妙地死人。
  言尽于此,我也慌张了起来,跟着他往山下折返。我们二人逃命似的走了两公里,确认脱离危险,才在一处土路旁的草地上瘫坐着休息。我看着脚上脏兮兮的水靴还沾有沼泽稀软的泥土,才有了一些徒步穿越过日干乔沼泽的真实感。

后记


  三天的徒步,我共走了42公里,穿越了日干乔沼泽的核心区域。至于喀哈曲和措恰勒没有走“通”,也只能怪罪环境过于凶险了。索夺联系了他的表叔送我们回镇。坐在那辆快要散架的“双排座”上,我回忆起这三天的经历,更加敬畏当年红军长征的毅力与勇气。当年的情况定比此刻更糟,是何等的大无畏精神,支撑着他们跋山涉水,历经万难,为解放全中国而不懈奋斗。
其他文献
上圖为春季日出前后拍摄的老橡树,被拍摄的树越老,成片里的树木传达的情绪则越丰富。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它们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尽管地球上覆盖着大面积的森林,但很少有摄影师会专注于拍摄森林。我想是因为森林看似很常见,所以经常被大家所忽略,但要拍出森林的意境却又并不简单。  森林与我们的生活理应密不可分,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和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让我们逐渐远离森林、远离自然
▲当时参加太湖秋操检阅的新兵,均有一只粉彩荷花吸杯,但如今保存完好的屈指可数。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这只吸杯,1958年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  唐朝时,文人雅士中流行以荷叶作酒杯:将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连着长梗折下,用其盛酒,捅破叶心使之与叶茎相通,便可从茎管里吸酒。文人谓之:“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工匠从中受到启发,制出碧筒杯,即吸杯。清代文学家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描述:“吸杯,做莲蓬、莲叶交
4000多年前的一个冬日,禹从都城平阳出发,来到妻子女娇的故乡茅山。随从们按照要求,在山上搭了座极其简陋的“行宫”:一间草房,房前竖立一杆巨大的龙旗,龙旗之下,插着一柄象征王权的玉钺。禹就在这“行宫”里住下来,并传令四方诸侯来此会面。次年春天,禹在茅山大会各路诸侯,按照政绩进行相应的封赏或惩罚。为了纪念此次“干部考核”,禹将茅山改为“会稽山”,而所谓“会稽”,就是“考核功绩”的意思。这段历史,司马
▲历时33年,薛瓦勒每天在递信的路途中捡起各类石头,晚上回家后在油灯昏暗的光线下用这些石头搭建宫殿,最终独自完成了这个艺术奇迹。这是一个平凡邮差的小小理想,也是他用恒心所创造的巨大奇迹。  你是否相信,一个普通的邮差,能用路边捡来的石头搭起一个宫殿群?这也许让人很难想象,但在法国德龙省欧特里沃村,就有那么一处可以被称为奇迹的“理想宫殿”——邮差薛瓦勒的石头城堡。  理想宫与其说是一座宫殿,不如说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宋代诗人王正功的这句诗流传了800多年,早已成为人们点评广西美景的不朽名句。  的确。秀美的漓江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形象,使其成为广西甚至中国山水的代表。演绎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动人的情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精彩的诗篇和旖旎的画卷。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桂林的山水风光其实不是独一无二的,在广西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景色,尤其是在
上图为多雄拉雪山的星空,三月的西藏,夜里寒意侵人,星辰却很明亮,在清冽如水的月光映照下,雪山清丽动人。下图摄于西藏希夏邦玛峰,当时我驻扎的营地海拔有5200m,因为缺氧头疼我浅眠了一会儿,梦中想的都是找机位和如何构图,醒来后就看见繁星满天。上图摄于新疆北疆琼库石台村。凛冬已至,千里冰封,这里的小河依旧流水潺潺。为了拍下理想画面,我在水中站了4小时,于零下二十度的清晨完成了这张作品。下图摄于川西,深
从地理位置来讲,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上海的文化亦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上海文化也被称为“海派文化”。那现在为什么要讲海派文化,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文化是靠人传播的,上海刚建立时,整个上海县人口有五十万,其租界里的人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尤其是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如此一来,江南成了上海移民的重要来源。另外还有外国移民,上海刚刚开埠时,外国人仅二十几个,到1942年统计数字,最高达15万。到
先让我们回到2015年:津巴布韦颇有名气的狮子王西塞尔(Cecil)在觅食之际,被人为刻意放置的诱饵引出了国家公园保护区,迎接它的是捕猎者的弓箭、子弹与毙命前40小时的痛苦挣扎。据悉,西塞尔之所以成为当地的焦点,是因为它独特的黑色鬃毛、庞大的身躯和对游客友善的态度——西塞尔会在游览车附近漫步,摆出姿势,允许游客拍照,因此被认为是国家公园里的明星。  杀死西塞尔的捕猎者是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牙医沃尔
左图为依山傍水的魅力城市廷斯菲尤尔,右三图为廷斯菲尤尔的著名景点斯泰丁山和在廷斯菲尤尔拍摄到的北极光。  冰天雪地的沿海岛屿、迷人的山脉与峡湾、美味的鳕鱼和驼鹿……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是世界各地旅行者共同憧憬的最北目的地。2017年,挪威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2018年,挪威在全球幸福指数排行榜上高居第二;自2009年起,它连续十年占据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的榜首……富裕的
地处皖南低山丘陵之间的徽州,溪山环峙,秀峰叠翠。古诗有云:“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这首《徽州》描绘出一方水土的清幽和纯朴民风,让人心生向往。  要想感受徽州的古朴雅致,深入散布其中的古镇村落是最好的方式。徽州古镇村落众多,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西递、宏村、呈坎,还有很多并不知名。例如位于绩溪县的上庄镇,就静静地在时光里行走了上千年。  上庄镇群山环抱,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