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探求、感受、创造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21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表现出语言形式美和内容美。语言的艺术美对读者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据说少年高尔基有次读文学作品时情绪激动,竟把书举起来张开一页,对着阳光照着,想透过阳光对书页的照射,探求字里行间究竟有什么魔力。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探求这种“魔力”,去感受这种“魔力”,甚至去创造这种“魔力”。
  一、诵读
  谈到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成果的反馈。老师可以从学生的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程度,也可以以此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如:《在大海中永生》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诵读是一种无形的“笔”,学生可以用轻重疾徐、高低起伏的声调来读这四个“奔腾不息”。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学生能感受到海水的奔涌永不停息,还有学生说这就像邓小平爷爷对我国乃至对世界的影响源源不断。这是多么深刻的感悟啊。
  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读者通过视觉的扫描,动情运气地将感知的文字形象情景交融,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诵读出来。①诵读能使读者品味到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二、想象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人的想象和联想,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以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②如《云雀的心愿》中有个词“乱砍滥伐”,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乱砍滥伐”的意思吗?
  生:过多地砍伐、砍了许多树……
  师:对,这词语还可以这样理解。(情境说话)哪座工厂要造纸了,就去——砍树;谁家想造房子了,就去——砍树;谁要打新家具了,就去——砍树;哪家缺柴烧了,就去——砍树,大树砍光了,就把斧头挥向——小树……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眼前仿佛出现了人们没有计划、不加节制地砍伐森林的情景,学生对森林大面积消失的痛惜之情油然而生。
  三、咀嚼
  词语是文章最小的语言单位,看似孤零零地存在,实则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温度。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就可以品味到人文的情怀。③在教学中抓住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反复咀嚼,不但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大屏幕出示《天鹅的故事》中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一直”、“再也”标注红色)
  师:“一直”、“再也”是什么意思?没有这两个词行不行?有了这两个词,我们内心有什么想法?
  生1:有了“一直、再也”说明那把猎枪后来没有动用过。
  生2:我不明白俄罗斯老人斯杰潘是名猎人,他为什么要把猎枪挂在墙上?他从此不再打猎了吗?
  师:你真善于思考!是啊,把猎枪挂在墙上表示以后不再打猎了。这把猎枪为什么要挂在墙上呢?大家再读读书,讨论讨论。
  在对“一直、再也”的“咀嚼”中,学生们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种很有新意的观点:这把猎枪是为世人所挂。这个观点是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生成!孩子创造性的语言激发了我的生成,我意味深长地小结:“是的!我们都没有见过这位老人,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就是这篇小文章,但从这简短的文字中,我们每一位都能够想象到那一情境,那种感动,那股神奇的力量,那个永远放弃打猎的精神世界。我们学习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理解生命的伟大,就是让我们与世界万物为友……”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形成语感。语感怎么形成?我想就是要让学生对一些看似平常的字词甚至标点符号进行咀嚼。“一直、再也”这类词是学生很容易忽略的,这里把它们作为一个训练点,咀嚼它们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的理解,甚至还有写作方法上的收获。
  四、比较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用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语文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用比较法品评词语,还可以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有一句话“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有名学生在读这句话时,把“忙”读成了“帮”。我抓住这一生成,让学生探讨可不可以用“帮”?学生认为用“帮”感觉是高尔基请求他儿子种花的,而用“忙”则是儿子在没有人要求的情况下主动去种的。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儿子对高尔基的爱。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文章的作者总是先在生活中有所见,有所想,然后引起创作冲动,最后下笔成文。而读者的阅读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④遵路识斯真。只有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为切入口引领学生细细品味词语,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才能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才能让学生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善的教化,形成积淀在学生人格和思想层面上的东西,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开学初,我带了一个新班级。刚接手,就有同事提醒:“这个班,难教呀,有几个捣蛋分子,软硬不吃,尽给班级添乱。”添什么乱呢?据说,不过是上课睡觉发出声音,随口提一些让人发笑的问题,引全班注目,当然,还有,每次考试都红灯高挂。  不是每个孩子都优秀,这一点我早就清楚。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引导得好,总会让他们醒悟。我满怀信心,只要付出爱,付出真心,付出努力,就一定会使他们有所改变。  小禹,离婚家庭
今天朗诵比赛,嘿,我得了第一!
期刊
圣诞节到了,圣诞老人又开始忙着给小朋友们送礼物了。今年给大家送什么礼物呢?你瞧,他的大口袋里藏着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可是,只有通过口袋中的迷宫,才能拿到金钥匙。小朋友,试一试吧!  哪条更长  两个图中分别有一只猫和一只狗,如果用两根绳了分别沿着它们的外轮廓(也就是红色的线)田上一圈,哪条绳了更长些?  剪与拼  这五块硬纸板奇形怪状,可是,每块纸板剪一刀,变成两块之后,可以再拼成一块正方形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是使孩子身心获得自由(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的学习,是生活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和交往中的学习。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引路人”。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责任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幼儿,而是指导他
今天,丁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很特别的课——剥花生。  丁老师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花生,然后一声令下,让我们剥。只见有的同学用牙齿咬,有的同学抬起胳膊肘砸,有的同学捏来捏去……丁老师举着一颗花生告诉大家剥花生也有窍门,同学们摸索着、试验着。就在这时,同学们的目光都落在柏燕的身上。只见柏燕捏着花生尖尖的头,用力向下一按,花生壳马上就露出一道裂缝来。她再用手指一掰,花生轻而易举就开了“口”。花生壳里面躺着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汉字看似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实则潜藏着趣味盎然的生活体验与耐人寻味的情感体验。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文本的指导为学生架起了连接生活体验中的“趣”与语言文字内的“情”之间的桥梁。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走进文本寻“情趣”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
大家好!我量 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花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发菌中期管理:指菌丝体在料块表面长满至布满整个菌块(盘)的时期。此时进入4月份,外界自然气温在8℃以上,应将菌块及时移到培养架上单独摆放,注意菇棚内空气新鲜。棚温控制在15℃左右。  (4)发菌后期管理:指菌丝体布满整个菌块(盘),表面形成橘黄色蜡质层。此时期主要是使菌丝充分生长,吸收和积累营养。棚温控制在18~23℃,加强菇棚通风,打开塑料薄膜及时控出膜内积水。  (5)菌块的越夏管理:此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不应只局限在科学课本上有限的内容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好身边有利的自然资源,把课外实践融入科学课程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也是学习手段。”这是《科学课程标准》为科学教学提出的方向,因此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开展探究活动,在有限时间内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在研究上要展现学生的逻辑性,结论上显示学生的成就感,这些都离不开合适的科学探究材料。凡是能为学生科学探究顺利进行并能发现规律而有成就感的材料就是合适的科学探究材料。怎样得到合适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