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影响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g86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信作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即时通信平台,其朋友圈的社交功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行为,本文利用“网络虚拟田野考察法”调研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交往行为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微生活方式下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 大学生 交往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11-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从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各类手机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来看,手机即时通信(包括微信和QQ等)的用户规模最大,达6.03亿人。
  微信作为即时通信的代表,由于其良好的展示、记录、评论、点赞、支付等功能,迅速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交的主流工具,而“朋友圈”功能则正悄然改变传统校园人际交往模式,这些改变的方式及原因对研究大学生交往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对于交往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获得数据。传统的问卷调查方便样本的抽样采集和数据统计分析,而忽视了微信作为网络社交特有的传播效应和传播特征。因此尝试不同的调查方法有利于获得不同来源的调查数据,从而提升研究效度。
  一、虚拟田野考察法在网络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1)虚拟田野考察法的提出。田野考察最早应用于人类学研究,原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地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居住等参与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网络田野考察是与网络传播学应运而生的概念,一般指在特定时间内,通过持续的网上参与方式获得虚拟社区数据。
  (2)虚拟田野考察法研究的意义。采取虚拟田野考察法研究微信“朋友圈”对大学交往行为的影响,目的是使调查者参与到网络这个“田野”中去,以期获得更加符合网络社会特性的研究数据。因此虚拟田野考察法不仅可以作为工具,也可以作为方法论来研究大学生交往行为的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的强弱对比,维系关系的因素,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等,因此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进入网络社会研究的方法。
  (3)虚拟田野调查法操作的流程。本文作者首先通过微信与自己的好友进行交流和沟通,向他们说明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及研究目的,请求他们配合完成调查问卷,并且请求他们转发自己朋友圈中的其他大学生,请求他们配合完成调查。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53份,其中来源于自己朋友圈42份,来源于非朋友圈好友11份;男生33份,女生20份;本科生46份,研究生7份,通过前期文献综述研究,认为符合样本采集要求,可以用于研究目标的进一步分析。
  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影响
  根据企鹅智酷发布的最新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6年3月微信活跃用户已达5.49亿,接近一半活跃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微信好友。基于本次虚拟田野考察得到的数据,采取内容分析法,并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挖掘信息背后的意义。
  (1)使用微信朋友圈后,你和同学朋友交流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统计9.43%的受访者认为交流时间大大增加,60.4%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认为减少的为3.77%。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使用微信朋友圈后大学生的社交时间出现大量增加或减少的都是少数,但超出一半的学生认为交流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这一数据与《报告》中“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相吻合,虚拟社交时间的增加带来的是其他活动时间的减少或侵占,大学生中“低头族”现象凸显,上课玩手机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顽疾。
  (2)通过微信朋友圈,你和同学或朋友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显示,认为与同学或朋友关系更亲密占18.9%;有所改善,但不明显占62.2%;没有变化的占11.3;变得更糟糕的占7.5%。朋友圈的使用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实际人际交往中技巧缺乏等社交焦虑情绪。由于朋友圈信息发布的角色选择性,使大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社会角色传播个人信息,一定程度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但我们不能忽视仍有部分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变得更糟糕了,其背后原因值得深究。
  (3)使用微信朋友圈后,你与陌生人的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数据表明,与陌生人的交往情况的改变程度,大量增加的有3.8%;有一定程度增加的有37.7%;没有变化的有56.6%;减少仅有1.9%。此项数据印证了微信朋友圈主要是一个“熟人社区”,这种熟人社交方式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其交往模式基本基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交集,陌生人成为朋友圈容易带来安全、诈骗等风险,因此大学生谨慎选择朋友圈好友值得肯定。
  (4)使用微信朋友圈后,你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总结大学生们使用微信后主要生活方式变化最高的分别为:①倾诉方式的改变,大学生将微信作为第一自我倾诉工具,借助文字、图片甚至表情符号等方式在朋友圈中记录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并从朋友圈互动中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跨越空间的心理体验。②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很多大学生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刷微信,晚上睡前也要刷完微信才肯睡觉,微信已成为了解周围的动态、分享各类知识的第一选择。③支付方式的改变。反馈调查的学生中100%使用过微信红包、微信支付等功能,这一数据比《报告》中84.7%的用户使用微信支付功能要高出很多,这也与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性相符合。
  三、微信“朋友圈”与其他社交网络在交往行为上的差异
  (1)熟人社交圈。与微博、QQ等虚拟社区不同,微信朋友圈的好友来源主要是手机手机通讯录和 QQ 好友,多为家人、同学、朋友等。陌生人未經允许不能成为用户圈内的好友,而推荐功能也仅限好友推送。因此,朋友圈与其他社交平台相比是一个以熟人为主的虚拟社区,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多的发生在熟人之间,交流内容更加随意、多样,私密性更强。在这样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中,大学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进行“印象管理”,如果朋友圈展示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影像差距过大,给微信好友制造出判若两人的感觉,容易被朋友圈贴上“虚伪”的标签,最终影响到使用者与圈中好友的人际关系。   (2)交往选择权变大。微信对朋友圈中好友管理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和“不看他的朋友圈”,这种设置是在隐蔽状况下进行的,被设置人毫不知情,也可以避免陌生人成为好友后的信息泄露和非目标人群传播。第二个特殊管理功能是好友分组设置,可以将好友无限次的分在不同的组别之中,在发布每一条信息时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组别“不可见”功能。大学生通常会按照身份背景、关系亲疏等标准对好友分类管理,不仅可以为以后的社交活动提供便利,还可避免发朋友圈时由于一时疏忽冒犯他人的尴尬。在好友分组的基础上,向不同的人群展示不同的内容重点,具有了更大的交往选择权。
  (3)互动模式变化。与微博、QQ将所有的互动信息全部向好友显示的不同,微信朋友圈对非共同好友是不能看到他人的回复的。由此带来的朋友圈互动模式呈现出了变化:一是一对多的互动模式,即在无共同好友的情况下,有多个好友参与的互动,但每个朋友圈好友只能看到自己的互动内容;二是多对多的互动模式,即互动好友中有共同好友,这样共同好友之间的留言是可见的,并且共同好友之间可以互相评论交流。由于非共同好友之间不能看到彼此的留言,所以参与讨论的用户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不会造成不同圈子的认知误差,因此微信朋友圈的沟通的气氛更加轻松、愉悦;另一方面,挑起话题的人通过交流可以获得不同好友的观点、意见,这不仅开阔了话题挑起者视野,而且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4)交往方式多样化。微信朋友的交往方式除了网络社交平台如QQ常见的点赞、评论功能外,其方便快捷的“群聊”功能和语音互动正成为大学生的新宠。相较于班级群、同学群等固定成员性质的虚拟社区,微信为用户构建了更加隐蔽的群组管理方式,大学生随时根据需要建立一个群聊,根据自身需要发布不同的信息,与好友形成多种互动方式。建立在移动通信基础上的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语音功能使用率较高,有66%的受访大学生通过微信语音与父母、同学联系。而微信红包则成为改变大学生交往行为最大的推手,在朋友圈发红包和抢红包成为活跃和改善人际关系手段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烦恼。
  四、微生活方式下大学生交往行为引导策略
  (1)引导交往规范。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半公开化的社交平台,具有私密性和开放性双重性质。现实社会成熟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在网络社交行为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构建合理有序的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规范成为社会和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道德层面,朋友圈的交往不能脱离网络道德的约束,网络道德宣传教育要从技术和宣传层面操作,而大学生由于其较高的个人素质,更便于学习和遵守网络道德;法律层面,要建立健全网络交往法律法规机制建设,加大不良信息传播、个人隐私泄露、诈骗等行为的惩罚力度,防止大学生因为无知或冲动犯罪。
  (2)加强信息监管。微信朋友圈由于其网络传播特性,谣言传播现象普遍,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交往行为造成了较大影响。解决绝谣言广泛传播问题,必须要加大对朋友圈信息的监管力度。作为微信的开发商,腾讯是朋友圈信息的直接监管部门,要加大发布的各类信息的监管力度,对信息进行实时核查,对利用朋友圈进行非法行为的用户取消其朋友圈的使用资格。同时作为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在朋友圈中进行非法活动。
  (3)合理设置分组。微信独特的非好友不可见功能,为朋友圈的好友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学生通过合理设置分组,分类管理好友,依据自己的意愿在圈内扮演各种网络关系角色,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与他人关系的维系、强化,但必须注意一些排除在外的非目标好友可能通过其他渠道看到信息的情况,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交往。
  (4)强化支付安全。朋友圈红包、“微商”的出现是微信从社交平台拓展到移动支付领域,成为巨大的移动支付入口,但微信支付的安全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大学生们不要随便扫描未知的微信二维码,选择正规商家,交易时认准安全支付;保护好个人隐私,但凡需要填写个人身份信息时,应仔细分析判断,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泄露个人资料;最好安装一些可靠的安全防护类应用,并实时关注病毒库的更新,及时升级,确保手机处于被保护状态。
  参考文献:
  [1]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askci.com/news/hlw/20160805/17065450828_4.shtml.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48.
  [3]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EB/OL].(2016-03)http://sanwen8.cn/p/22340TT.html.
  [4]唐金杰.微信朋友圈的人際互动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5]肖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基于强弱关系理论的视角[J]. 教育学术月刊,2015(10):93-97.
  责任编辑:孙 瑶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在对民和县中川乡民主村的访谈中,注意到该村中存在的大量问题,而贫穷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民主村贫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创收手段的不合理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关键词]贫穷原因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1-0019-02  一、民主村村民落后的生活现实  民主村村民内部的家庭收
摘要:中国电影于20世纪初起步,到1920年左右初步建立了产业基础,但因局势动荡、战乱频繁,中国电影产业一直没有好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电影完全处于政府管理之下,不断地政治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困难,加重了电影事业的危机,十年大革命使得电影减产。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走向正轨,电影产业再次回到市场怀抱。1993年,中國电影开始进行全面改革,但成效不大,2004年,中国电影开始走
[摘要]英语专业选修课因其考查性质,在现时教学体系中往往变成选课,学生以挣学分为目的草草应付而陷入一种尴尬境地。但实际上,部分选修课的深入挖掘对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新闻报道是英语专业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要素的一种高效途径,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重要素材。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英语专业选修课教学能很好地弥补选修课课时不足的限制,提高学习者专项技能训练的效果。其实施需要落
[摘要]本研究以一次探究式教学模式工作坊的组织为例,说明外语教师跨学科合作与互动发展可以采取的路径,为外语教师在教学领域孤军奋战的局面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在探究式教学模式工作坊中,外籍教授、外语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是在线下的教室中,还延伸到工作坊结束后的线上虚拟空间,实现了教师群体的长期虚拟共同体。教学工作坊形式是实现外语教师跨学科合作与互动发展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摘要]伴隨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女性已经开始走上一条日趋独立的人生道路,人们心中理想女性的标准也开始随着岁月而变化。新女性应该思考新的时代赋予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独立。  [关键词]解放 平等 社会发展 进步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096-02  一、《新女性》简介  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社
[摘要]电影《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这部影片延续了李碧华小说璀璨华丽、戏梦人生的特点,也继承了陈凯歌电影沉稳大气、追求纯粹的风格。电影和小说都是典型的叙事性艺术,同时二者又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小说到电影,从文字到影像,电影《霸王别姬》是导演在小说基础上的再创造。叙事视角和主题的改变、部分人物和部分情节的调整,以及叙事手段的转换,让这部经典的小说以熟悉而又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 
[摘要]作为领导干部要读“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左传》《三国志》《贞观政要》等古代历史文献,尤其是要研读《资治通鉴》和《史记》这两部史书。加强文学修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增长知识和才干,增强人格魅力。  [关键词]领导干部 文史知识学习 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70-01  党的十
摘要:在中国,很多学校正在尝试双语教学,这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打破在传统英语教学下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状,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英语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ESP EGP 课程设置 外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87-01  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才竞争也越来越严峻,人们
[摘要]当代中国强调文化自信,挽救传统文化衰落态势是当务之急。徐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有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现以徐州沛县红喜蛋为例,来寻找徐州民间文化。沛县红喜蛋寓意源自上古,与汉高祖刘邦有密切关系,被人们寄予了美好的祝愿,在中国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结婚生子这样的喜庆活动息息相关。但是,以红喜蛋文化为首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被外来文化排挤而衰落。随着文化强国的需求,振兴以红喜蛋为首的传统文化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俄语专业教学如何突出“应用”不能简单定论,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本文以《旅游俄语》这一课程为例,对俄语教学的特色化与应用性做出剖析与探索研究。作者作为一名俄语教师将授课内容与实践部分做了很好的结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将俄语专业教学中如何突出“应用”阐述的清晰明了。  [关键词]俄语教学 应用教育 旅游俄语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