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不唾井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qu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千里不唾井”,是说千里之外的井水,即便自己只饮过一次,此生此世再也不会饮用它了,也绝不往里面唾口水,即不会污秽它。它毕竟对自己有过一次恩惠。咱们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话,“千里不唾井”還不是涌泉相报,而是只要不伤害它,或者说不恩将仇报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能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也有,却并不很多。“千里不唾井”的人当然更有,但“千里唾井”的人也并非没有。
  一次在与几个朋友谈及“千里不唾井”时,有个朋友说,“千里不唾井”并不难做到,不过这主要是因为那井在千里之外,谁会巴巴地去唾。倒是去唾一次反而不容易。但是,如果这井在百里之内、十里之内,就在自己附近、身边,能不能做到不去唾,可就难说了。
  他说,其实,这一点也不新鲜,在座的恐怕都有所闻、所见。反目成仇的人本来都是朋友,不然也谈不到反目。而当初之所以成为朋友,通常都是彼此有相助、有恩惠。也可以说,彼此都从对方的井里喝过水。但是后来却反目成仇了。不同的反目成仇者之间有不同的过节、矛盾、冲突,但某一方或互相认为对方没有给自己继续喝水,或者给自己喝的水不够,或者给自己喝的不如自己给他喝得多,常常是一个重要原因。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况:一直给他喝自己井里的水,有一次没有给喝,或者不合他的预期,他便不高兴,把过去给他喝过的多次一笔勾销,反而怨恨起来。一些反目成仇者通常都指责对方无情无义。到底谁无情无义,“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种事别人一般是很难断清的。但是,这里面肯定有“千里唾井”的原因在,就看是谁唾和谁唾得更多了。
  大家听了,都各有所思。他继续说道:读历史,看现实,政治斗争几乎都斗得你死我活。有同本来的敌人斗的,但同“化友为敌”者的斗争并不少,有时还更多。本来是所谓志同道合的朋友,团结一致对敌,互相都大有恩惠,互相受益。后来因某个意见不合,或某些意见不合,闹起别扭来,大打出手。无论过去有过多少恩惠,都不记得了,记得的只有眼前的怨恨。这何止是“唾井”,简直是给自己曾经喝过水的井里拉屎了。试看一些剑拔弩张的斗争,不都是“千里唾井”——不,十里唾井、身边唾井吗?
  一个朋友说,你讲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用现在的流行语说,这属于负能量的情况。咱们不能光看光说负能量,这会让我们丧气。其实也有正能量的情况,我就亲见过一个“千里不唾井”的老先生,如今已经快80岁了。一次与他交谈,他说自己一生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恩惠。他说自己不是一个有大成就的人,不过是个普通人,但如果说还有成就,则都与自己过去一路得到亲人的、朋友的、同事的、同学的,甚至路人的、陌生人的帮助和恩惠有密切的关系。说这话时,他示意他的孙女从书柜里抽出一个笔记本,翻给我看。里面写满了条目,每个条目简要记录着某年某月某日谁谁给他的帮助。他孙女说,这样的笔记爷爷有好几本,没有事的时候就会翻出来看,而看的时候,爷爷都会又感动又欣慰,还默默念叨人家。
  一位在座者说,我也见到过一个类似的正能量。有个朋友常常写点小文章,也间或刊登在媒体上,也由此结识了一些编辑朋友。他说这主要都是这些编辑朋友对他的错爱,十分感恩他们。但我知道,有的编辑不过只发过他一两篇文章,而且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后来再也没有发过他的文章,而他仍然感念不已。对此,我颇不以为然。他说,茫茫人海中,帮助过自己、有恩惠于自己的毕竟只是沧海一粟。即便曾经只是帮助过自己一丁点的,也是自己的幸运。那又怎么能不记住、不感念人家呢?如果因为后来再没有或不再帮助自己便不感念人家了,其实也是一种忘恩。而如果由此还埋怨人家,那就无异于“千里唾井”了。
  是啊,“千里不唾井”,百里不唾井,十里也不唾井,身边更不唾井,咱们的井将一直、永远干干净净,没有污染。
  (常朔摘自《羊城晚报》2015年1月28日)
其他文献
台上红男绿女演绎着恋爱、结婚、离婚,台下亲密爱人十指相扣,回味如戏人生。台上台下,百十号人,小剧场,小演员,小故事,小悲欢,但对白不用东北话,服装不穿长衫马褂,所以不是二人转,也不是郭德纲。    从2005年底的《恋人》到2006年《跟我的前妻谈恋爱》、《I Love you...》,再到2007年初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小剧场内风风火火连续上演了一出出名字听来都有点暧昧的都
对官员腐败,唐太宗李世民曾采取过一种奇葩的处置方法——“颠罚为奖”,对那些受贿的贪官进行“公然奖励”:你贪什么,就奖你什么;你贪多少,就奖你多少,而且当场在金銮殿上“兑现”,让贪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奖品背回去。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就曾接受过这样的“奖励”。  一日,长孙顺德正与爱妾花园赏花。有家丁通报,说一个叫郑卫的同乡前来拜会。听说是老乡来找自己,长孙顺德很是高兴。郑卫进来,身后的随从奉上见面礼
人在黑松林里走,像蚂蚁在青草里面走。所有的松树都比人高出许多,树冠可以望到比你看得更远的地方。紫色的苜蓿花从山顶的岩石倾泻下来,只给老鹰留下一点站脚的地方。  用手摸这些松树,鱼鳞般翘起的干树皮扎你的手。掀开松树皮往里面看,里面是雨水浇不到的红色质地。我看有没有蚂蚁爬进去,最好有两个蚂蚁摔跤被我看到。在松林里一路走下去,就这么用手掌抚过松树,一会儿,手心沾满松香,透明的黏液从树身的什么地方淌下来,
伯乐因有一双善于识马的慧眼而名扬天下,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要向他拜师学艺。一时间,伯乐门前围满了无数求学的人。可伯乐深知,弟子们要想成为下一个“伯乐”,除了聪明勤奋,更重要的是要有过人的天资,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经过优中选优,他慎重地从几千人中选出一百人,收为弟子,他也因此而告别了如日中天的相马生涯,专心在家开堂授课。  每天,伯乐分别安排一部分弟子到马圈喂马,另一部分去骑马、驯马,他则带着一部分
伯乐因有一双善于识马的慧眼而名扬天下,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要向他拜师学艺。一时间,伯乐门前围满了无数求学的人。可伯乐深知,弟子们要想成为下一个“伯乐”,除了聪明勤奋,更重要的是要有过人的天资,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经过优中选优,他慎重地从几千人中选出一百人,收为弟子,他也因此而告别了如日中天的相马生涯,专心在家开堂授课。  每天,伯乐分别安排一部分弟子到马圈喂马,另一部分去骑马、驯马,他则带着一部分
“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而茶联是茶具象化的演变,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寥寥两句,言简意赅,幽默风趣,给人带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在高雅古朴的茶文化中,茶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茶联。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南京雨花台“永亭泉”茶舍的对联。联语取自大
著名作家张贤亮去世。看了许多怀念他的文章,很是感动。张贤亮曾是宁夏文坛的领头羊,在笔耕不辍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提携青年作家。现任宁夏作协副主席郭文斌,就是其中一位。  2006年,郭文斌意识到,社会非常需要传统文化,就开始宣扬孔孟之道,推广传统文化。他在全国高校宣讲,受到了歡迎。然而,随着影响扩大,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同时到来。而且,有那么一段时间,批评的声音更强烈。对此,郭文斌感觉压力很大,甚至想打
1954年秋,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跟随一支狩猎旅行队来到非洲的肯尼亚、乌干达等地打猎、采风,为创作尋找新的灵感和素材。  一天,海明威来到肯尼亚的一个偏远部落。中午时分,部落酋长找到他,说道:“族人们都很喜欢你,大家都特别期待能见到你,他们已经在晒谷场上集合好了,请你无论如何得去一下。”虽然此时海明威又累又乏,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显得很高兴——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如此偏僻
十五岁时,他初涉影视圈,很幸运地得到了一次出演的机会,饰演一个被武士一刀劈死的坏蛋,只有几秒钟的镜头。  为了这几秒钟的镜头,他把剧本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虽然自己饰演的角色只被编剧一笔带过,但他还是根据剧情,琢磨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和武士打斗时的心态,根据这些,再推理出被杀死时的表情和动作。  因为准备充分,这个镜头一次就拍摄成功,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也因为这次的成功,让导演记住了他,以后再有这样的角
有一次我到日本去巡视道场,几天下来,看到一个徒众总是面无表情。最后一天,我忍不住,把他叫来,说道:“我感觉不到你是活脱脱的生命,你要将你的肌肉活起来啊!”过后,才发觉自己几十年的岁月中,虽然受尽酸甜苦辣,却从来没有被人骂过是“死人”,觉得这一生过得很有意义。  因为,活就是美。花儿吐露芬芳,我们觉得赏心悦目,因为它是活的。树梢随风轻摇,我们觉得生意盎然,因为它是活的。鸟儿枝头鸣叫,我们觉得动听悦耳